《醫學舉要》~ 卷三 (4)
卷三 (4)
1. 雜症合論
若欲散風,則愈重而虛其肺。若收斂,則愈又滯其邪。當先輕解,漸次斂之,肺不致虛,邪不致滯,喘嗽自止矣。李辰山曰:丹溪以麻黃、人參同用,謂之一散一補,凡表邪入肺,失於疏散,經年咳嗽,百藥無功,自非麻黃,終難搜逐,即虛勞咳嗽。火浮於肺,帶節麻黃,同貝母收功,人疑而畏之,何不取丹溪之言,一再思之。
肺痿因肺受火炎,久則肺竅俱閉,喉間或癢或瘡,嗽有血點,痰帶紅線,六葉遂日焦枯而成痿矣。仲景復脈湯,《千金》生脈散,錢氏阿膠散,喻氏清燥救肺湯,皆可選用。肺癰由氣血混一,壅滯不行,仲景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葦莖湯,併為要劑。又考喻嘉言治肺癰,皆用活法斡旋,因肺癰不可用補,而脾虛又不能生肺,肺燥喜於用潤,而脾滯又難於運食。
今日脾虛之極,食飲不思,則於清肺藥中,少加參末以補脾,明日肺燥之極,咳逆有加,則於清肺藥中,少加阿膠以潤燥。
血證有傷陽傷陰之分,柯韻伯曰:氣亢於上焦之陽分則陽絡傷,血隨氣而上溢於口鼻,桃仁承氣湯以下之。血隨氣而下陷於二便,補中益氣湯以舉之。氣有餘必挾火,當用苦寒以涼其氣。氣不足,便挾寒,宜用甘溫以益其氣。此調氣之大法也。又曰:血自心來者,補心丹主之。
脾來者,歸脾湯主之。肺來者,生脈散主之。腎來者,腎氣丸主之。此補血之大法也。劉宗厚曰:四物湯,此特血病而求血藥之屬也。若氣虛血弱,又當從古人血虛以人參補之,陽旺即能生陰血也。
補佐之屬,若紅花、桃仁、蘇木、丹皮、血竭者血滯所宜,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者血崩所宜,蓯蓉、瑣陽、牛膝、枸杞、龜板、夏枯草、益母者血虛所宜,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者血痛所宜。乳酪血液之物血燥所宜,薑桂血寒所宜,苦參、生地汁血熱所宜。
繆仲淳曰:治吐血有三訣,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宜降氣,不宜降火。葉天士曰:凡咳血之脈,右堅者,治在氣分,系震動胃絡所致,宜薄味調養胃陰,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類;左堅者,乃肝腎陰傷所致,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脈弦脅痛者,宜蘇子、桃仁、鬱金、降香等類;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或大黃黃連瀉心湯。一證而條分縷析,從此再加分別,則臨證有據矣。
衄者,皆因經絡熱盛,陽氣壅重,迫血妄行而出於鼻也,以犀角地黃湯為主方。口鼻俱出為大衄血,歸脾湯加童便藕節。舌上出血曰舌衄,先用蒲黃煎湯漱之,次用槐花炒研摻之,黃耆六一湯合生脈散服之。熱湧舌上,出血如泉,川文蛤為散摻之。虛熱舌脹大,出血不止,生乾薑蒲黃為末摻之。
白話文:
如果想要散風邪,就會加重病情反而使肺氣更虛弱;如果用收斂的方式,又會讓邪氣停滯不散。所以應該先用輕微的方式解除,然後慢慢收斂,這樣肺氣才不會變得虛弱,邪氣也不會停滯,喘咳自然就會停止。李辰山說:朱丹溪把麻黃和人參一起用,認為這是一散一補的方法。凡是表邪進入肺部,如果沒有好好疏散,長年咳嗽,吃很多藥都沒用,如果不是麻黃,終究難以清除。即使是虛勞咳嗽,因為虛火浮於肺部,只要搭配少量的麻黃,再用貝母收斂就能見效。大家覺得奇怪又害怕,為什麼不仔細想想朱丹溪說的話呢?
肺痿是因為肺受到火熱的侵襲,久了肺的孔竅都被堵住,喉嚨可能癢或生瘡,咳嗽有血絲,痰中帶紅線,這樣肺葉就會一天天乾枯變成肺痿。張仲景的復脈湯、《千金方》的生脈散、錢乙的阿膠散、喻嘉言的清燥救肺湯,都可以選用。肺癰是因為氣血混雜在一起,阻塞不通暢,張仲景的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方》的葦莖湯,都是重要的藥方。另外,喻嘉言治療肺癰,都是用靈活變通的方法,因為肺癰不能用補法,而脾虛又不能生養肺氣,肺燥又適合用滋潤的藥,但是脾滯又很難運化食物。
現在如果脾虛到極點,食慾不振,可以在清肺的藥方中,稍微加入人參粉來補脾;明天如果肺燥到極點,咳嗽加重,可以在清肺的藥方中,稍微加入阿膠來滋潤。
血證有傷陽和傷陰的區別,柯韻伯說:如果氣在上面焦陽分太亢盛,就會傷到陽絡,血會隨著氣從口鼻溢出,可以用桃仁承氣湯來瀉下。如果血隨著氣往下陷到大小便,可以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氣有餘一定會挾帶火氣,應該用苦寒的藥來清熱。如果氣不足,就會挾帶寒氣,應該用甘溫的藥來補氣。這是調氣的大原則。他又說:血從心臟來的,可以用補心丹來治療。
血從脾臟來的,可以用歸脾湯來治療。血從肺臟來的,可以用生脈散來治療。血從腎臟來的,可以用腎氣丸來治療。這是補血的大原則。劉宗厚說:四物湯,是專門針對血病的藥。如果氣虛血弱,應該效法古人,用人參來補血,因為陽氣旺盛就能夠產生陰血。
補血的輔助藥物,像紅花、桃仁、蘇木、丹皮、血竭,適合用於血瘀的情況;蒲黃、阿膠、地榆、百草霜、棕櫚灰,適合用於血崩的情況;蓯蓉、鎖陽、牛膝、枸杞、龜板、夏枯草、益母草,適合用於血虛的情況;乳香、沒藥、五靈脂、凌霄花,適合用於血痛的情況。乳酪這些滋養血液的食物,適合用於血燥的情況;薑、桂適合用於血寒的情況;苦參、生地汁適合用於血熱的情況。
繆仲淳說:治療吐血有三個訣竅,應該要活血,不應該止血;應該要補肝,不應該瀉肝;應該要降氣,不應該降火。葉天士說:凡是咳嗽吐血的脈象,如果右脈堅硬,表示病在氣分,是因為震動胃絡造成的,應該用清淡的食物來調養胃陰,像是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薏仁等;如果左脈堅硬,是因為肝腎陰虛造成的,應該用生地、阿膠、枸杞、五味子等;如果脈弦而且脅痛,應該用蘇子、桃仁、鬱金、降香等;如果吐血量很多,可以用葛可久的的花蕊石散,或是大黃黃連瀉心湯。把一個病症詳細的分析,這樣再加以區分,臨床治療的時候就能有所依據了。
流鼻血,都是因為經絡有熱,陽氣壅盛,迫使血妄行從鼻子流出來,可以用犀角地黃湯為主方。如果口鼻同時出血,就是大出血,可以用歸脾湯加童便、藕節來治療。舌頭出血叫做舌衄,先用蒲黃煎湯漱口,再用炒過的槐花研成粉末敷在上面,並服用黃耆六一湯合生脈散。如果熱氣湧上舌頭,出血像泉水一樣,可以用川文蛤粉敷在上面。如果是虛熱導致舌頭腫大,出血不止,可以用生乾薑、蒲黃研成粉末敷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