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雜症合論

蓋觀樹木之偏枯者,將灌其枯者乎,抑灌其未枯者,使榮茂而因以條暢其枯者乎?

口噤身冷為喑厥,四肢不收為風痱。河間所謂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之證,制地黃飲子一方,熟地培根本之陰,桂附蓯蓉巴戟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溫肝平胃,茯苓菖蒲,補心通腎,麥冬五味保肺以滋化源,諸藥等分,每用五分,加薄荷煎湯。濁藥軟投,故云飲子。

痹者,風寒濕雜合之證。李士材曰:《內經》論痹,即其曰雜至,曰合,則知非偏受一氣可以致痹。又曰: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即其下一勝字,則知但分邪有輕重,未嘗非三氣雜合為病也。筋痹屬肝,遊行不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氣血相搏,聚於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古稱走注。今名流火。

脈痹屬心,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故𤺽痹,肌肉熱極,唇口反裂,皮膚色變。肌痹屬脾,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皮痹屬肺,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宜疏風養血。骨痹屬腎,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

鶴膝風者,即三氣之痹於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左右日枯細者,且未可治其濕,先養氣血,俾肌肉漸榮,,後治其濕可也。

八風五痹之證,最宜藥酒,而必以史國公藥酒方為勝。當歸(二兩),杜仲(薑汁炒,二兩),牛膝(酒浸,二兩),白朮(土炒,二兩),枸杞(四兩),平補足三陰經,虎脛骨(四兩)壯骨而祛風,鱉甲(酥炙,二兩)益陰血而去肝風,防風(二兩),羌活(二兩),松節(二兩),晚蠶砂(炒,二兩),萆薢(二兩),蒼耳子(炒,四兩),秦艽(四兩),茄根(飯蒸,八兩),等藥為末,用絹袋盛之,煮無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氣服之,每日數次,常令醺醺不斷,既以祛風,又能去濕,而左癱右瘓,口眼喎斜,四肢疼痛等證,皆可愈矣。

痿證與痹證不同,由於真陰之虛,不可妄用風藥。張子和曰:大抵痿之為病,皆由客熱而成。好欲貪色,強力過極,漸成痿證,故痿躄屬肺,脈痿屬心,筋痿屬肝,肉痿屬脾,骨痿屬腎。總由肺受火熱葉焦之故。相傳於四臟,痿病成矣。治痿獨取於陽明者何?蓋以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

朱丹溪曰:肺熱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之病作。瀉南方,則肺金清而東方不實,何脾傷之有?補北方,則心火降而西方不虛,何肺熱之有?虞天民曰:西北二方,在人為腎水肺金所居之地,二臟常恐其不足,東南二方,在人為肝木心火所居之地,二臟常恐其有餘。

虎潛丸為治痿要方,龜板(四兩),羊肉(半斤,搗爛作丸)、虎骨(一兩),皆血肉之品,而一取滋陰,一取補形,一取祛風,並通絡脈,熟地(二兩)、黃柏(四兩)填少陰之精,知母(二兩)清太陰之氣,牛膝(三兩)、當歸(一兩)、白芍(兩半)滋厥陰之血,諸藥皆滯,佐陳皮(七錢半)以疏之,諸藥皆涼,佐瑣陽(一兩)以溫之。丸用淡鹽湯下,引以下達,使經脈充盈,絡脈通利,則痿可愈矣。

白話文:

觀察樹木,如果它部分枯萎,我們應該灌溉枯萎的部分呢?還是應該灌溉尚未枯萎的部分,讓它茂盛生長,進而使枯萎的部分也能恢復生機呢?

口噤身冷是喑厥,四肢無力是風痱。這是河間學派所說的心火過旺,腎水虛衰的症狀,可以用地黃飲子來治療。熟地黃滋養腎陰根本,桂附、蓯蓉、巴戟天溫補真元之火,山茱萸、石斛溫養肝臟,平定胃氣,茯苓、菖蒲補心通腎,麥冬、五味子保肺滋養生化之源。將這些藥材等分,每次使用五分,加入薄荷煎煮後服用。這藥是性質較濁的藥液,所以適合緩慢地服用,因此稱為「飲子」。

痹證,是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而成的疾病。李士材說,《內經》中提到痹證,用「雜」和「合」字,就知道痹證並非單純受一種邪氣所致。又說,風邪偏勝則為行痹(遊走性疼痛),寒邪偏勝則為痛痹(固定性疼痛),濕邪偏勝則為著痹(沉重感)。這裡用的「勝」字,說明邪氣只是有輕重之分,實際上三種邪氣是混合在一起導致疾病的。筋痹屬於肝臟的問題,疼痛部位遊走不定,上下左右,隨著身體的虛弱和邪氣而變動,與氣血相搏,聚集在關節,可能出現紅腫,筋脈鬆弛,古人稱之為「走注」,現在稱為「流火」。

脈痹屬於心臟的問題,內臟熱邪傳移,又遇到外邪,侵襲經絡,停留在經絡而不運行,所以出現痹痛,肌肉發熱嚴重時,嘴唇會開裂,皮膚顏色也會改變。肌痹屬於脾臟的問題,病邪停留而不轉移,出汗多,四肢乏力,皮膚麻木,精神昏沉,現在稱為麻木。皮痹屬於肺臟的問題,邪氣在皮膚表面,出現蕁麻疹、風疹等皮膚病,搔抓也不會疼痛,應該疏散風邪、養血。骨痹屬於腎臟的問題,痛苦難耐,四肢抽搐,關節腫脹。

鶴膝風,就是風寒濕三種邪氣痹阻在膝蓋的疾病。如果膝蓋骨逐漸變大,而上下兩側的腿越來越細,這時不宜馬上治療濕邪,應該先養氣血,讓肌肉逐漸強壯起來,之後再治療濕邪。

八風、五痹這些病症,最適合用藥酒治療,而其中史國公藥酒方效果最好。藥方如下:當歸(二兩),杜仲(用薑汁炒,二兩),牛膝(用酒浸泡,二兩),白朮(用土炒,二兩),枸杞(四兩),這幾味藥可以平補足三陰經;虎脛骨(四兩)強壯骨骼並祛除風邪;鱉甲(用酥炙,二兩)滋養陰血,祛除肝風;防風(二兩),羌活(二兩),松節(二兩),晚蠶砂(炒,二兩),萆薢(二兩),蒼耳子(炒,四兩),秦艽(四兩),茄根(飯蒸,八兩),將這些藥材研成粉末,用絹袋裝好,放入三十斤無灰酒中煮熟,等酒放涼後服用。每天服用數次,保持微微有酒意,既能祛風,又能除濕,對於左癱右瘓、口眼歪斜、四肢疼痛等疾病,都有治療效果。

痿證和痹證不同,痿證是因真陰虧虛所導致,不能胡亂使用祛風的藥物。張子和說,痿證的發病,大多是由於內熱引起的。過度縱慾、貪戀美色、過度勞累,都會逐漸發展成痿證。所以,痿躄與肺有關,脈痿與心有關,筋痿與肝有關,肉痿與脾有關,骨痿與腎有關。總之,是因為肺受到火熱灼傷而造成。如果火熱傳到其他四臟,就會形成痿證。治療痿證為什麼要特別重視陽明經呢?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主管滋潤宗筋,而宗筋主管約束骨骼,使關節活動靈活。

朱丹溪說,肺熱則不能管理全身,脾虛則四肢無力,因此導致各種痿證的發生。如果瀉南方(指心火),肺金就清虛,而東方(指肝木)就不會充實,哪會有脾傷的現象呢?如果補北方(指腎水),心火就下降,西方(指肺金)就不會虛弱,哪會有肺熱的問題呢?虞天民說,西北方在人體是腎水和肺金所居的方位,這兩個臟腑常常擔心不足;東南方在人體是肝木和心火所居的方位,這兩個臟腑常常擔心過盛。

虎潛丸是治療痿證的重要方劑。龜板(四兩),羊肉(半斤,搗爛做成藥丸)、虎骨(一兩),這些都是血肉之品,分別用於滋陰、補形、祛風,同時疏通經絡。熟地黃(二兩)、黃柏(四兩)填補腎精,知母(二兩)清太陰之氣,牛膝(三兩)、當歸(一兩)、白芍(兩半)滋養肝血。這些藥材多性質滯膩,所以加入陳皮(七錢半)來疏通;這些藥材多為寒涼,所以加入鎖陽(一兩)來溫補。用淡鹽湯送服藥丸,引導藥力下行,使經脈充盈,絡脈通暢,那麼痿證就可以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