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二 (4)
卷二 (4)
1. 時邪合論
所制達原飲一方,用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三味協力攻堅,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又慮發熱作渴之症,三者重傷津液,故加知母(一錢)以滋陰,白芍(一錢)以和血,黃芩以清熱,甘草(五分)以調中。後人治疫,皆遵此議。若喻嘉言所治之疫,值明季兵荒之後,乃大疫也,故以人參敗毒散為主方。
與又可頗異,而其論症甚詳,爰為採入。喻曰:世俗所稱大頭瘟者,頭面腮頤,腫如瓜果者是也。所稱蝦蟆瘟者,喉痹失音,頸筋腫大者是也。所稱瓜瓤瘟者,胸高脅起,嘔血如汁者是也。所稱疙瘩瘟者,遍身紅腫,發塊如瘤者是也。所稱絞腸瘟者,腹鳴乾嘔,水泄不通者是也。
所稱軟腳瘟者,便清泄白,足重難移者是也。治法未病前,預服芳香正氣藥,則邪不易入,此為上也。邪既入,急以逐穢為第一義。上焦如霧,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兼以解毒。
經謂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太僕曰: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氣也。二火皆主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結甚則腫脹,腫脹甚則痹,痹甚而不通則死矣。蓋手少陰少陽,君相二火獨甚,則熱結正絡,故病且速也。十二經中言嗌乾、咽痛、喉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
喉痹急速,相火所為也。君火猶人火,相火猶龍火。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內經》之言喉痹,則咽與舌在其間,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內經火鬱發之,謂發汗也。然咽喉中豈能發汗?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近世有爛喉痧之名,最易傳染。
蓋亦瘟疫之類,解表清熱兩途,一失其宜,禍生反掌,不可不慎也。
霍亂之症,仲景載之傷寒後,而不與中暑合論。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治法已備具矣。道光初,遍地多朝發夕死之症,一起腹痛吐瀉,脈道歇絕,故難施治。其可治者,或用大熱而愈,或用大寒而愈,則知仲景寒多熱多之旨,為千古不易準繩也。
凡斑屬血,疹屬氣。斑疹初見,即當細看。葉天士曰:看胸背兩脅,點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屑小粒者為疹。又宜見而不宜見多。按:方書謂斑色紅者,屬胃熱,紫者熱極,黑者胃爛,亦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斷之。然而春夏之交,濕病俱發,疹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
或胸微見數點,面赤足冷,或下利清穀,此陰盛格陽於上而見,當溫之。若斑色紫,小點者,心胞熱也。點大而紫,胃中熱也。黑斑而光亮,熱勝毒甚,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鬱內伏,大用清涼透發,間有轉紅成可救者,若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發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內涸之故。
白話文:
這個方劑叫做達原飲,用了檳榔(二錢)、厚朴(一錢)、草果仁(五分)這三種藥材,它們一起合作,可以直接到達疾病的根源,讓邪氣潰散,快速離開身體的膜原部位。因為考慮到發熱口渴的症狀,這三種藥材可能會傷害到身體的津液,所以又加入了知母(一錢)來滋養陰液,白芍(一錢)來調和血液,黃芩來清除熱邪,甘草(五分)來調和藥性。後代醫生治療瘟疫,都遵循這個方法。
但喻嘉言治療的瘟疫,發生在明朝末年戰亂之後,屬於非常嚴重的瘟疫,所以他主要使用人參敗毒散這個方子。這和達原飲的做法不太一樣,但他的疾病分析非常詳細,所以我也把他的內容收錄進來。
喻嘉言說,世俗說的「大頭瘟」,就是頭、臉、腮幫子、下巴腫得像瓜果一樣。「蝦蟆瘟」是指喉嚨腫痛失聲,脖子的筋脈腫大。「瓜瓤瘟」是指胸部隆起,肋骨突出,嘔吐的血像汁液一樣。「疙瘩瘟」是指全身紅腫,長出像瘤一樣的疙瘩。「絞腸瘟」是指肚子咕嚕作響,乾嘔,腹瀉卻排不出大便。
「軟腳瘟」是指拉出清澈的白便,腳部沉重難以移動。治療方法是,在沒有生病之前,就先服用芳香正氣的藥物,這樣邪氣就不容易入侵,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邪氣已經入侵,就要趕快把體內的穢濁之氣清除掉,這是最重要的。上焦(胸部以上)的病症像霧一樣,要向上發散清除,同時還要解毒。中焦(胸部到肚臍)的病症像積水的窪地,要疏通清除,同時還要解毒。下焦(肚臍以下)的病症像水溝一樣,要決開排出,同時還要解毒。
醫書上說「一陰一陽結合,就叫做喉痹」。王太僕說:「一陰」是指手少陰心經,屬於心臟的脈氣;「一陽」是指手少陽三焦經,屬於三焦的脈氣。這兩條經脈都主導脈絡,並且都與喉嚨相連。如果氣血熱盛,就會在喉嚨內結聚,結聚嚴重就會腫脹,腫脹嚴重就會痹塞,痹塞嚴重不通就會死亡。手少陰、手少陽這兩條經脈,君火和相火特別旺盛,就會導致熱邪結聚在經絡中,所以病情發展很快。十二經脈中,提到口乾、咽痛、喉嚨腫、下巴腫、舌根僵硬,都與君火有關。
喉痹發病迅速,是相火引起的。君火就像人為的火,相火就像龍的火焰。人火燒木,火勢比較慢,龍火燒木,火勢非常快。《內經》中說的喉痹,咽喉和舌頭都在其中,因為它們的病因都是火熱,所以不加以區分。治療喉痹的火熱,就像救火一樣。內經說「火鬱發之」,意思是發汗。但是咽喉怎麼可能發汗呢?所以用出血的方法,也是發汗的一種方式。近代有「爛喉痧」這種病,非常容易傳染。
它也屬於瘟疫的一種,治療的關鍵是解表和清熱,如果這兩個方法用錯了,病情就會迅速惡化,一定要小心。
關於霍亂的病症,張仲景把它放在傷寒之後討論,沒有和中暑一起談論。發熱口渴的,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發冷不想喝水的,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治療方法已經非常完備了。道光初年,各地出現許多早上發病晚上就死亡的病例,病症是突然腹痛、嘔吐、腹瀉,脈搏微弱到幾乎停止,所以很難治療。能夠治好的,有的是用大熱的藥治好的,有的是用大寒的藥治好的,這說明張仲景寒熱辯證的原則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斑疹中,斑屬於血病,疹屬於氣病。斑疹剛出現的時候,就要仔細觀察。葉天士說,要看胸部、背部和兩脅,如果出現較大,在皮膚表面的紅點,就屬於斑。如果出現隱隱約約,細小的紅點,就屬於疹。斑疹的數量要適可而止,不宜太多。書上說,斑的顏色紅色,屬於胃熱;紫色,屬於熱邪非常嚴重;黑色,屬於胃部腐爛。但是一定要結合其他症狀,才能判斷。春夏交替的時候,濕氣導致疾病多發,其中疹子尤其多。而且疹子的顏色也要仔細辨別,如果是淡紅色,四肢冰冷,口渴不嚴重,脈搏不洪大急數,就不是虛斑,而是陰斑。
如果胸部只有幾個紅點,臉色發紅但腳冷,或者腹瀉排出清稀的糞便,這是陰氣太盛,把陽氣逼到上面所致,應該用溫熱藥來治療。如果斑疹的顏色是紫色,而且是小點,是心包有熱。如果斑疹大而且是紫色,是胃部有熱。如果斑疹是黑色的,並且發亮,說明熱毒很嚴重,雖然屬於難治之症,但是如果病人的氣血充足,或許可以通過治療來挽救。如果斑疹黑色而且暗淡,就一定會死。如果斑疹黑色而且隱隱約約,四周有紅色的,說明是火熱鬱積在體內,要用大量清涼的藥物來透發,有時可能會轉為紅色而可以救治。如果同時出現斑疹,說明是邪氣不一,應該根據邪氣所在部位進行疏導。斑疹發出後,病人應該神情清爽,這表示體內的邪氣已經解除,裡氣已經調和。如果斑疹發出後病人昏迷,說明是正氣無法抵抗邪氣,導致邪氣內陷,或者體內津液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