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霖

《羊毛瘟證論》~ 羊毛溫證論 (1)

回本書目錄

羊毛溫證論 (1)

1. 羊毛溫證論

2. 伏邪窮源論

夫天地之氣,萬物之源也;伏邪之氣,疾病之源也。惟醫以意格,以理而明之。氣陽也,神為之主,輕清象天,無形而能生物,資始之根也。血陰也,氣為之主,重濁象地,有形而能乘載,資生之根也。一動一靜,互為之根。溯萬物之初,運至氣至,並歲干氣化,而太過不及,則有偏勝之災。

夫病生之始,外因內因,並不內外因,而邪乘口鼻,則有伏藏之害。氣勝者和,氣不勝者病,其伏藏之邪,溫毒也。蓋非四時六氣之溫邪,乃山澤鬱蒸之毒,名日厲氣,即內經所謂苛毒是也。如評熱論間有溫病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對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此論四時六氣之溫也。又刺熱篇,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脾熱病者,先頭重,頰痛顏青,欲嘔,身熱;肺熱病者,先淅寒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腎熱病者,先腰痠,苦渴飲,身熱。此論情欲內蒸之熱也。

欲知五臟之熱,可望而知之。肝熱,左頰先赤;肺熱,右頰先赤;脾熱,鼻赤;腎熱,頤赤;心熱,顏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治之,名曰治未病。但伏邪之毒,郁久而發,上升下降,從胃土關隘之所,毒蒸變化,化生羊毛,至於病及內以達外,必然光見於色。要知毒火梟張,早為攻伐,免致貽禍。再能未病而窮之,其醫更備矣。此病非四時六氣之邪,又非情欲之賊火,乃伏邪毒火之為害,每致人悶絕,可不慎歟!但索本窮源,難以透達,微撮其耍,以備一參耳。

溫病論。

夫溫熱之為病,醫知之矣。此非六氣四時之溫,乃厲氣伏藏之溫也。且述自岐黃淵源,正脈紀歲數於派分,最廣治各不同,何也?歲氣使然,地勢使然。但能揆度病情,審察病機,靈活者得其巧,固滯者守其法。知不偏而偏者,泥於體;似偏而不偏者,合乎用。經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夫法也者,無限之體;和也者,無限之用。所以天覆地載,人稟五行。人在氣交之中,美惡之氣,無不感耳。然而本氣貫乎天,運行不息,氣之正也。氣和者,長養萬物;氣偏者,損傷萬物。在人則有強弱,氣則有盈虛。其受氣清者生神,受氣濁者生病。

是以老少強弱,偶有一息之虛,受其厲氣,鬱於中土,釀久而發,流蕩伏邪毒火,所由來也。夫胃為十二經之海,十二經都會於胄,胃氣敷布於十二經。惟虛者注之,非感而即發,伏久乃發也。其作,仍歸於胃,達於三焦,縱現各腑各臟之形,以胄氣為主。設聚於胃,不能攻逐毒火,仍陷於本注之所,終難釋矣。故毒火攻下之宜早。或間時邪,形證答曰:時邪發動,人身運行之氣,乃為之陰陽氣不伸,反為之寒;陰氣閉塞,反為之熱。其初病也,舉動如常,忽寒忽熱,既而面色青白,頭眩難支,腰背脹痛,胸悶氣阻,四肢麻木,聲音低小,煩躁不寧,口渴舌赤,苔白或黃,或灰黑或砂白,皆有裂紋,紅紫點布,或舌中無苔,或舌如胭脂,唇若塗朱,嘔吐乾噦,人皆昏沉,譫言狂亂,或出羊毛斑疹,或癰疔腮腫,或頭面浮腫,或咽痛等證,難以盡舉。

脈象右大於左,六部不調,或沈伏,或弦數,或洪大,或堅實,無一定之形,皆入稟受之別也,亦由邪伏之輕重也。先見寒熱者,少陽之初氣也。少陽為微陽,本為樞,時邪初泄,病者原不知覺,既而聚胄,毒火梟漲,故有此象,所謂時邪病形者是也。夫時邪者,伏邪之化也;伏邪化形,形似羊毛,蓋非六氣四時之溫明矣。

白話文:

天地之氣是萬物的本源,而潛藏的邪氣則是疾病的根源。只有醫生能用心去體察,用道理去明白這些。氣屬陽,由神主宰,輕清如天,無形卻能產生萬物,是生命開始的根本。血屬陰,由氣主宰,重濁如地,有形能承載萬物,是生命發展的根本。一動一靜,相互依存,互為根本。追溯萬物之初,天地運行,氣機運轉,加上歲運氣候變化,太過或不及,就會產生偏差而造成災害。

疾病的產生,有外在因素、內在因素,甚至沒有內外因素,而是邪氣從口鼻侵入,導致潛藏的危害。氣機強盛則身體平和,氣機衰弱則產生疾病。這些潛藏的邪氣,屬於溫毒,並非四季六氣的溫邪,而是山澤濕熱鬱積產生的毒氣,稱為「厲氣」,也就是《內經》所說的「苛毒」。例如在《評熱論》中提到的溫病,表現為汗出後反而發熱,脈搏躁動急促,說胡話無法進食,這種病叫什麼?回答說:這種病叫陰陽交,交則死。這是討論四季六氣的溫邪。另外,《刺熱篇》中說,肝熱病會先小便黃、腹痛、嗜睡;身熱、心熱病會先感到不快,幾天後才發熱;脾熱病會先頭重、臉頰痛、臉色青、想吐、身熱;肺熱病會先感到寒冷、四肢厥冷、毫毛豎起、怕風寒、舌苔黃、身熱;腎熱病會先腰痠、口渴想喝水、身熱。這是討論情欲內耗產生的熱。

要知道五臟的熱,可以通過觀察臉色來了解。肝熱,左臉頰會先發紅;肺熱,右臉頰會先發紅;脾熱,鼻子會發紅;腎熱,下巴會發紅;心熱,整個臉會發紅。雖然疾病還沒發作,但觀察到臉色發紅就應該治療,這就叫「治未病」。但是,潛藏的毒邪,鬱積久了就會發作,或上行或下行,從胃這個關卡開始,毒邪蒸發變化,產生類似羊毛的症狀,以至於疾病由內向外表現出來,一定會在臉色上顯現。要知道毒火猖獗,要及早攻伐,避免留下禍患。如果還能防患於未然,那麼這個醫生就更完善了。這種病並非四季六氣的邪氣,也不是情欲過盛引起的虛火,而是潛藏的毒火造成的危害,常常使人悶絕,不得不小心謹慎啊!但是探究本源,難以完全透徹,只能粗略地總結一些要點,以供參考。

溫病論。

溫熱這種疾病,醫生都知道,但這種溫並不是四季六氣的溫,而是潛藏的「厲氣」所引起的。並且,這種理論是從岐黃一脈相傳,正脈根據歲數來區分,治療方法各不相同,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歲氣和地勢的影響。只要能衡量病情,審察病機,靈活應變的就能掌握精髓,固守舊法的就會受其束縛。知道不偏卻出現偏頗,那是拘泥於形體;看似偏頗實則不偏,那是符合應用之道。《經》說:要效法陰陽,調和於術數。所謂「法」,是無限的本體;所謂「和」,是無限的應用。所以,天覆蓋大地,人稟承五行。人生活在天地之氣交合之中,好的和壞的氣,都會受到影響。然而,人體自身的正氣貫通於天,運行不息,這是氣的正道。氣和諧,能滋養萬物;氣偏頗,則會損傷萬物。在人,體質有強弱,氣有盛衰。吸收到清氣的就能產生精神,吸收到濁氣的就會產生疾病。

因此,無論老少強弱,偶爾出現一絲氣虛,就會受到厲氣的侵襲,鬱積在脾胃之中,久而久之就會爆發,流竄蔓延,潛藏的毒火由此而來。胃是十二經的海洋,十二經脈都匯聚於胃,胃氣敷佈到十二經。只有虛弱的地方才會被毒邪侵入,不是一感冒就發病,而是潛伏很久才發作。發作時,仍舊歸屬於胃,到達三焦,雖然會表現出各臟腑的症狀,但仍然以胃氣為主。如果毒邪積聚在胃,不能攻散毒火,仍然會陷入原本積聚的地方,最終難以消除。所以毒火最好盡早攻下。或者有些是時邪,患者會問:時邪發作時,人體運行的氣機,會出現陰陽氣機不伸展,反而變得寒冷;陰氣閉塞,反而變得發熱。剛開始生病的時候,舉動如常,突然忽冷忽熱,之後會臉色青白,頭暈難忍,腰背脹痛,胸悶氣短,四肢麻木,聲音低微,煩躁不安,口渴舌紅,舌苔或白或黃,或灰黑或像砂子一樣白,都有裂紋,紅紫點點分佈,或者舌頭中間沒有舌苔,或者舌頭像胭脂一樣紅,嘴唇像塗了硃砂一樣紅,想吐乾嘔,人變得昏沉,說胡話甚至狂亂,或者出現像羊毛一樣的斑疹,或者長癰瘡疔腫,或者頭臉浮腫,或者咽喉疼痛等等症狀,難以一一列舉。

脈象是右邊比左邊強,六部脈象不調,或沉伏,或弦數,或洪大,或堅實,沒有固定的形態,這都是因為稟賦不同,也和潛伏的邪氣輕重有關。先出現寒熱的,是少陽的初期表現。少陽是微陽,本來是樞紐,時邪剛開始發散,病人原本不知道,之後積聚在胃,毒火猖獗,所以出現這種症狀,這就是所謂的時邪病形。所謂時邪,是潛藏的邪氣變化而來的;潛藏的邪氣變化後,形狀類似羊毛,這就明顯不是四季六氣的溫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