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五屍傳疰門第十九

敘曰:五疰之說,惟古昔神良之醫言之,未登神良之堂鮮不起而笑之矣。嗚呼!知鬼神之原,自昔難之,彼笑者,未必其無見也。蓋曰:拘於鬼神者,不足以言至德云爾。今著六考,益滋斯世之笑,不笑者尚謂我哉!

白話文:

敘述說:有關五疰的說法,只有古代的神醫纔敢說,沒有進入神醫門堂的人,聽到這種說法,沒有不笑他荒謬的。哎!自古以來,認識鬼神起源的人很少,那些笑的人,不一定真的是見識淺陋。大概是想說:拘泥於鬼神的人,不足以談論至德吧。如今寫下六考,更加引起這個時代的人嘲笑,不嘲笑我的人,恐怕還輪不到我來談論這些!

2. 死人枕

(即死人腦後骨也。得半朽者良。用畢置之原處。)

病人顏色、聲音、形、證與脈不合於病者,名曰鬼疰,宜此方主之。

白話文:

此指死人之後腦骨。若得到半乾腐的品質最佳。使用完畢後,應歸放原處。

鬼疰,是病人為邪鬼所憑而致疾也。顏色不合於病者,面生五色而含愧赧也。聲音不合於病者,語言不倫於理,而涉幽微也。形不合於病者,動搖跳躍而無內熱也;證不合於病者,為患詭異,不合於病情也。脈不合於病者,乍大乍小,乍長乍短也。凡此五者,不必悉備,但有一焉,便為鬼疰,即邪祟之謂也。

白話文:

鬼疰,是指患者為邪惡的鬼魂迷惑而生病。

  1. 顏色不合於病者:患者的臉色與病情不符合,面色多變,忽青忽白,忽紅忽黑,並且有羞愧、不安的神情。

  2. 聲音不合於病者:患者言語顛三倒四,不合情理,而且經常談論一些幽靈、怪異的事情。

  3. 形態不合於病者:患者舉止異常,行為怪異,例如突然劇烈搖晃或跳躍,但體內卻沒有燥熱的症狀。

  4. 證狀不合於病者:患者的症狀詭異多變,與常見的疾病症狀不符。

  5. 脈象不合於病者:患者的脈象忽大忽小、忽長忽短,而且跳動不規律。

以上這五種症狀不一定同時出現,只要出現其中一項,就有可能是鬼疰,也就是邪祟附身所引起的疾病。

然人鬼異途,不相為類,鬼亦何樂於附人哉?能引之以類,則脫然舍人而就鬼矣。故死人枕,鬼物也,以此物煎湯飲之,則鬼邪觸類而出,大瀉數行而愈者勢也。此之謂病氣衰去,歸其所宗。用畢即以其枕送還原處者,一則使邪疰之氣有所依歸,一則勿以療人而傷鬼也。古有徐嗣伯、劉大用者,常驗之矣。

白話文:

人類與鬼屬於不同的種類,根本就不相往來,鬼又怎會喜歡附身於人呢?但如果以相似的事物引誘鬼的話,鬼就自然會離開附身之人,而去追求同類。因此,死人所用的枕頭,本來就是鬼使用的東西,如果用它來煎湯喝,就能讓鬼鬼自動觸類而離開人體,病人大量排泄幾次,就會痊癒了。這就是所謂的「病氣衰退,回歸其根源」。用完枕頭後,就要把它送回原處,一是為了讓鬼氣有棲身之所,二是為了避免救人而傷害鬼。古時候的徐嗣伯、劉大用就都驗證過這件事。

志之於後,以便觀者。

白話文:

志於後,以供觀覽者參考。

徐嗣伯者,劉宋時人,徐文伯之弟也。有人患滯冷,積年不瘥。嗣伯診之曰:屍疰也,當得死人枕煮服之。於是往古塚取枕。枕已一邊腐缺,煮服之即瘥。後秣陵人張景,年十五,腹脹面黃,眾醫不能療,以問嗣伯,嗣伯曰:此石蛔耳,極難療,當得死人枕煮服之。依語煮枕,以湯投之,下蛔蟲頭堅如石者五升,病即瘥。

白話文:

徐嗣伯是劉宋朝代時的人,是徐文伯的弟弟。有一個人患有滯冷的疾病,積了很多年都沒好。徐嗣伯診治後說:“這是屍疰引起的,應該取死人的枕頭煮熟了服用。”於是他去古代的墳墓中取來一個枕頭。那個枕頭已經一邊腐爛缺失了,煮好後服用下去,他的病立刻就好了。後來秣陵人張景,十五歲,小腹脹大,面色發黃,很多醫生都治不好他,他便去詢問徐嗣伯,徐嗣伯說:“這是石蛔蟲引起的,很難治好,應該取死人的枕頭煮熟了服用。”張景聽從他的話把枕頭煮好,喝下湯藥後,下出像石頭一樣堅硬的蛔蟲頭有五升,他的病立刻就好了。

後沈僧翼患眼痛,又多見鬼物,以問嗣伯。嗣伯曰:邪氣入肝,可覓死人枕煮服之,服竟可埋枕於故處。如其言又愈。王晏問之曰:三病不同,而皆用死人枕而俱瘥者,何也?答曰:屍疰者,鬼氣狀而未起,故令人沉滯,得死人枕促之,魂氣飛越,不得復附體,故屍疰可瘥;石蛔者,久蛔也,醫療既癖,蛔蟲轉堅,世間藥不能遣,所以須鬼物驅之,然後可散,故令煮死人枕也;夫邪氣入肝,故使眼痛而見魍魎,應須鬼物以勾之,故用死人枕也。氣因枕去,故復埋於塚間。

白話文:

後來,沈僧翼患上眼痛,並且經常看到鬼怪,因此前去詢問嗣伯。嗣伯說:「邪氣進入肝臟,可以尋找死人的枕頭煮來吃,吃完後可以將枕頭埋回原處。」沈僧翼依照他的話去做,果然痊癒了。王晏問嗣伯:「這三種疾病不同,但都使用死人的枕頭而都痊癒了,這是為什麼呢?」嗣伯回答說:「屍疰,鬼氣剛出現但還沒發展壯大,因此會讓人精神萎靡、行動遲緩,得到死人的枕頭後,可以讓魂氣飛出去,無法再附著在人體上,因此屍疰可以治癒;石蛔,就是久治不癒的蛔蟲,即使使用藥物治療,蛔蟲也會越來越堅固,世間的藥物都不能根除,所以需要鬼怪來驅趕,然後才能散開,因此要煮死人的枕頭來吃;邪氣進入肝臟,所以會導致眼痛和看到鬼怪,應該用鬼怪來勾引,因此使用死人的枕頭。邪氣順着枕頭離開,所以將枕頭埋回墳墓中。」

宋季韶州南七十里,鄉曰古田,有富家婦人抱異疾,常日無他苦,每遇微風吹拂,則股間有一點奇癢,搔不停手,已而舉體皆然。逮於發厥,三日醒,及坐有聲如咳,其身乍前乍後,若搖拽之狀,率以百數始定。又經日困臥不知人,累夕方愈,至不敢出戶,更十醫弗效。劉大用視之曰:吾行其證矣,先與藥一服,取數珠一串來。

白話文:

在宋朝的韶州,往南七十里,有一個鄉村叫做古田。那裡有個富商的妻子得了怪病,平日沒什麼特別的不適,但只要遇到微風吹拂,大腿間就會有一個地方奇癢無比,她會不停地搔癢,而後全身都會癢。等到暈厥後,過了三天醒來,而且會發出類似咳嗽的聲音,身體還會忽前忽後地晃動,好像是被搖晃一樣,往往要重複數十次才能停止。又過了一天,她就會疲倦得躺在牀上,對周遭的人事物毫無知覺,直到傍晚才漸漸好轉,但她卻不敢再出門了。她找了十個醫生都治不好。於是,她找來了劉大用醫生看診。劉大用診視後,說:「我知道她的病症了。」先給她服一劑藥,並叫她拿一串念珠來。

病家莫知何用也。當婦人搖動時,記而數之,覺微減。然後云:是名鬼疰,因入神廟,為邪鬼所憑,致精采蕩越,法當用死人枕煎湯飲之。既飲,大瀉數行,宿疴脫然。大用云:枕用畢,即送還原處,遲留則令人癲狂,但借其氣耳。昆謂二醫者,古昔神良之流也,知鬼神之原,故能察識異疾。

白話文:

病人不知道用什麼方法醫治。當婦人搖晃時,醫生默默計數,發現稍微減輕了。然後說:這是鬼所致的疾病,是因為進入神廟,被邪惡的鬼魂附身,導致精氣散亂,治療的方法是使用死人的枕頭煎湯服用。喝了之後,大便數次,宿疾突然消失了。醫生又說:枕頭使用完畢,立即送回原處,如果延遲歸還,會使人精神錯亂,只是借用它的氣息罷了。我認為這兩位醫生,是古代神良醫生的傳人,知道鬼神的原因,所以能夠識別奇特的疾病。

諸醫以口耳之識,執方以治之,其不效也固宜!

白話文:

諸多醫者僅憑口耳相傳的知識,拿起藥方就醫治病患,不奏效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