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二 (51)
卷二 (51)
1. 龍膽瀉肝湯
柴胡(一錢),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五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七粒)
肝氣熱,色青爪枯口苦,筋膜乾而攣急者,名曰筋痿,宜此方主之。
肝者,東方木也。色青者,肝病而色自見也。肝主筋,爪者筋之餘,肝熱故令爪枯也。口苦者,膽為肝之腑,咽為之使,膽熱則汁上溢於咽,故令口苦也。肝主筋膜,筋膜乾則燥而攣,攣急則手足不用,故曰筋痿。是方也,黃芩、黃連、山梔、膽草,皆足以瀉肝火。君之以柴胡,則能條達乎肝膽矣。
木盛而兼燥金之化,故令攣急。天麥門冬、知母、五味,味厚而潤者也,故足以養筋而潤燥。若生甘草、人參者,所以養乎陽氣也。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是故用之。互考見火門。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
方劑組成:柴胡1錢,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5分,黃芩7分,五味子7粒。
此方主治肝火旺盛,症狀表現為面色青綠、指甲乾燥枯萎、口苦、筋膜乾燥攣縮,導致手足活動不便的筋痿病症。
肝臟屬木,東方之色為青,面色青綠是肝臟病變的表現。肝臟主宰筋脈,指甲是筋脈的延伸,肝火旺盛導致指甲乾燥枯萎。口苦是因為膽是肝的附屬臟器,膽火上炎,苦味膽汁逆流至咽喉,因此出現口苦。肝臟主司筋膜,筋膜乾燥則會攣縮,攣縮則手足活動困難,形成筋痿。本方中黃芩、黃連、山梔子、龍膽草都能清瀉肝火。柴胡能疏通肝膽氣機。
筋痿的產生是因為肝氣過盛,又夾雜著燥熱,導致筋膜攣縮。麥門冬、天門冬、知母、五味子味甘而滋潤,能滋養筋脈,潤燥止渴。生甘草和人參則能益氣養陽。經書記載,陽氣充足則能滋養精神,溫和則能滋養筋脈,所以加入此二味藥。 (詳細內容可參考火門穴相關經文)。
2. 蠲痹湯
羌活,赤芍藥(酒炒),薑黃(酒炒),甘草(各五分),黃耆,當歸(酒炒),防風(各二錢五分)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痹而不仁,發為肉痹者,此方主之。
濕氣著於肌肉,則營衛之氣不榮,令人痹而不仁,即為肉痿。肉痿即肉痹也。是方也,防風、羌活,風藥也,用之所以勝濕。經曰:營血虛則不仁,故用當歸以養營。又曰:衛氣虛則不用,故用黃耆以益衛。用夫赤芍、薑黃者,活其濕傷之血也。用夫甘草者,益其濕傷之氣也。
白話文:
蠲痹湯配方:羌活、赤芍藥(酒炒)、薑黃(酒炒)、甘草(各五分),黃耆、當歸(酒炒)、防風(各二錢五分)。
此方適用於因濕邪入侵,以水液為患,導致肢體麻痹、感覺喪失,出現肌肉萎縮痹痛的病症。
濕氣侵犯肌肉,則營氣和衛氣運行不暢,導致麻痹和感覺遲鈍,形成肌肉萎縮。肌肉萎縮就是肌肉痹痛。本方中,防風和羌活是祛風藥,用來克服濕邪;經書記載:「營血虛則不仁」,所以用當歸來滋養營氣;又說:「衛氣虛則不用」,所以用黃耆來益補衛氣;用赤芍藥和薑黃,是為了活血化瘀,治療濕邪損傷的血液;用甘草,是為了益氣,治療濕邪損傷的元氣。
3. 六味地黃丸如黃柏知母方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去核),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黃柏,知母(各二兩)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宜此方主之。
腎者水臟,無水則火獨治,故令腎熱。腎主督脈,督脈者,行於脊裡,腎壞則督脈虛,故令腰脊不舉。骨枯髓減者,枯涸之極也。腎主骨,故曰骨痿。是方也,熟地黃、山茱萸,味厚而能生陰。黃柏、知母,苦寒而能瀉火。澤瀉、丹皮,能去坎中之熱。茯苓、山藥,能制腎間之邪。王冰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此方有之矣。正考見虛損勞瘵門。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如同黃柏知母方,其組成藥材為: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去核)、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黃柏、知母各二兩。
若腎臟的火氣太盛,就會導致腰脊痠痛無力、骨骼枯萎、骨髓減少,進而出現骨痿(骨骼痿弱)的症狀,此時此方可以作為主治藥方。
腎臟是人體水液的器官,若缺乏水分,則火氣獨盛,導致腎熱。腎臟主導督脈,督脈循行於脊柱內側,腎臟受損則督脈虛弱,因此會造成腰脊無力。骨骼枯萎、骨髓減少,是腎精虧虛到極點的表現。腎臟主骨骼,所以出現骨痿。此方中,熟地黃、山茱萸味甘厚重,能滋養陰液;黃柏、知母苦寒,能清瀉腎火;澤瀉、牡丹皮能清除腎臟的熱邪;茯苓、山藥能抑制腎臟的病邪。王冰說:此方能壯旺腎水的元氣,以抑制陽火過盛,此方正是如此。詳細的說明可參考虛損勞瘵(身體虛弱消瘦的疾病)的相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