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四 (14)
卷四 (14)
1. 調胃承氣湯
大黃(四錢),芒硝(五錢),甘草(二錢)
中消者,善食而溲,此方主之。
白話文:
大黃(20 公克),芒硝(25 公克),甘草(10 公克)
消水者,擅長飲食且小便時有滲出,此方劑主治。
經曰:癉成為消中。癉者,熱也。消中者,善食而溲也。大黃苦寒,可以攻熱。芒硝鹹寒,可以潤燥,甘草甘平,可以調中。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癉病會導致消渴症,癉就是熱的意思,消渴症就是會吃卻很瘦的症狀。大黃苦寒,可以攻克熱症,芒硝鹹寒,可以潤燥,甘草甘平,可以調和身體。
2. 大黃甘草飲子
大黃(一兩五錢),甘草(四兩),大豆(五升,先煮二三沸,去苦水再煮)
白話文:
大黃(75克),甘草(200克),大豆(2500克,先煮沸兩三次,去除苦味後再煮)。
三物用井花水一桶煮熟,冷服無時。
此治中、上二焦消渴之方也。
大黃能去胃中實熱,甘草能緩燥急之勢,大豆能解諸家熱毒,而必冷服者,寒因寒用也。
白話文:
這副方劑用於治療中焦、上焦的消渴症。
大黃可以清除胃中的實熱,甘草可以緩解大黃的燥急之性,大豆可以解諸家的熱毒,而之所以要冷服,是根據因寒用寒的原則。
3. 六味地黃丸
熟地(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白茯苓,牡丹皮,澤瀉(各三兩)
下消者,煩渴引飲,小便如膏,此方主之。
白話文: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山藥(各四兩),白茯苓、牡丹皮、澤瀉(各三兩)
症狀:小便如膏,煩渴多飲。 方劑:此方主治上述症狀。
先有消渴善飲,而後小便如膏者,名曰下消。懼其燥熱漸深,將無水矣!故用此方以救腎水。熟地、山萸,質潤味厚,為陰中之陰,故可以滋少陰之腎水。丹皮、澤瀉,取其鹹寒,能制陽光。山藥、茯苓,取其甘淡,能療膏濁。
白話文:
首先出現消渴症狀,經常飲水,然後小便像膏狀一樣的人,叫做下消。害怕熱度逐漸加深,體內將沒有水了!因此使用這個方劑來拯救腎水。熟地、山茱萸,性質滋潤,味道濃鬱,是陰中之陰,因此可以滋養少陰的腎水。丹皮、澤瀉,取其鹹寒的特性,能夠抑制陽光。山藥、茯苓,取其甘淡的特性,能夠治療膏濁。
4. 八味丸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牡丹皮,澤瀉(各三兩),肉桂(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
熟地黃(八兩):生地黃經過蒸煮、烘乾而成的中藥。
-
山茱萸肉(四兩):山茱萸的果實,去除種子後的果肉。
-
山藥(四兩):薯蕷科植物薯蕷的根莖,又稱淮山。
-
白茯苓(三兩):茯苓的白色部分,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
-
牡丹皮(三兩):牡丹的樹皮,是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
澤瀉(三兩):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塊莖。
-
肉桂(炮,一兩):肉桂經過炮製後的中藥,具有溫熱、補血、活血的功效。
-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附子經過炮製後的中藥,具有溫補、止痛、除濕的功效。
口渴無法緩解者,用此方治療。
此即前方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也。渴而未消,謂其人多渴,喜得茶飲,不若消渴之求飲無厭也。此為心腎不交,水不足以濟火,故令亡液口乾。乃是陰無陽而不升,陽無陰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濟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熱壯其少火,用六味地黃丸益其真陰。真陰益則陽可降。
白話文:
此藥方是前方六味地黃丸加上附子、肉桂。患者感到口渴但未消,說明他很渴,喜歡喝茶,和消渴症患者那種求飲無厭的情況不同。這是由於心腎不交,水不足以滋潤火,所以導致體液耗竭、口乾舌燥。這是因為陰無陽而不升,陽無陰而不降,水在下面,火在上面,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用肉桂、附子的辛熱來壯旺少火,用六味地黃丸來滋補真陰。真陰得到滋補後,陽氣自然可以下降。
少火壯則陰自生。故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昔漢武帝病渴,張仲景為處此方,至聖玄關,今猶可想。
白話文:
保持身體火氣微微向上,陰津自然生長。所以竈底加柴,枯枝在蒸汽中活躍,乾草得到雨水,重新煥發生機,只有聰明的人才能知道,糊塗的人很少不認為這方法迂腐。以前漢武帝生病口渴,張仲景為他治療此方,是極聖的玄妙關竅,如今仍然讓人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