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南病別鑑》~ 續集 (4)

回本書目錄

續集 (4)

1. 結胸解

結胸之證,嘗見世俗不問曾下與否,但見心胸滿悶,便呼結胸,而與桔梗湯治之。蓋本朱奉議之說,也有頻頻與之,反成真結胸者。殊不知結胸乃下早而成,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只宜小柴胡加枳殼以治。如未效,則本方對小陷胸湯一服,豁然其效如神,但秘之,不與俗人言耳。

若因下之而成者,方用陷胸湯。凡丸分淺深而治之,不宜太峻。蓋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若過卜則傷元氣。陷胸湯丸宜從緩而治。

嘗讀仲景傷寒論結胸條之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早故也。成氏註釋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再三熟玩,不能不致疑其間。蓋無熱惡寒者,寒邪直中陰經,真陰證也,非陽經傳至陰經之病。

若誤下之,不死即巳危矣。豈可以瀉心湯熱相參之藥治之而愈乎?豈反輕如結胸乎?詳此恐言當衛陰陽也。風屬陽,陽邪傷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當服桂枝湯止汗散邪。醫者不達而不之。衛氣重傷,胸中結硬經。又云: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結胸證悉具而煩躁者亦死。

蓋衛出上焦,清道受傷不重也。故也,用陷湯峻利之藥下之。寒者陰,陰邪傷營,當以麻黃髮表,誤下之而成痞滿者,宜瀉以理痞。蓋營出中焦,黃連能瀉心下之痞,邪陷於膈,不犯清道,則元氣不傷,故輕於結胸耳。若陰經自中之寒,以瀉心理之而可愈,吾不信也。

白話文:

對於「結胸」這種症狀,常見到一般人在不確定是否已經進行過瀉下療法的情況下,只要看到患者有心胸滿悶的症狀,就會判定是結胸,並開立桔梗湯來治療。這種做法源於朱奉議的理論,但若頻繁使用,反而可能真的導致結胸的產生。事實上,真正的結胸是由於過早進行瀉下療法所造成的,對於未曾進行過瀉下療法的患者來說,他們的狀況並非結胸。他們的病症是由於表邪進入胸中,但尚未進入腑臟,即使有滿悶的症狀,仍處於表層,屬於少陽的範疇,應該使用小柴胡湯加上枳殼來治療。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則可將此方與小陷胸湯合併使用一次,效果會非常顯著,但這方法卻被保密,不讓一般人知曉。

若結胸是由於瀉下療法後產生,則應使用陷胸湯來治療。在治療時,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來調整藥物的劑量,不宜過於強烈。因為上焦部位是身體中氣血最旺盛的地方,若過度使用強烈的藥物,可能會損傷元氣。因此,使用陷胸湯丸時,應採取緩和的方式進行治療。

根據仲景《傷寒論》中的描述,結胸的形成原因是在於發燒的病人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療法,熱氣就會進入胸腔,形成結胸;若是原本就寒涼的病人如果過早地使用瀉下療法,則會導致痞滿。結胸的形成,正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療法所致。成無己在註釋中解釋,發燒怕冷的人,是因為受到陽邪的影響;而無發燒卻怕冷的人,是因為寒邪直接進入陰經,屬於真陰的證候,而非由陽經傳遞至陰經的疾病。

如果錯誤地進行瀉下療法,即使病人不死,也會陷入危急狀態。怎麼可能用瀉心湯這種含有熱性成分的藥物來治療,並且期望病情會好轉呢?又怎麼可能將結胸視為輕微的疾病呢?仔細研究後,我懷疑這裡所提到的應該是指衛陽和陰陽的概念。風邪屬於陽邪,會傷害衛氣,引起頭痛、發燒、微微盜汗以及怕冷的症狀,應該服用桂枝湯來止汗和驅邪。然而,醫生若未能理解此點,未能正確治療,就會導致衛氣受傷,使胸中產生結塊。

此外,《傷寒論》還提到,如果結胸患者的脈象浮大,就不能進行瀉下療法,否則會導致死亡;同樣地,如果結胸的症狀全部出現,並且伴有煩躁不安的症狀,也是致命的。

衛氣是由上焦產生的,若僅僅受到輕微傷害,使用陷胸湯這種具有強烈利尿作用的藥物來進行瀉下療法。而寒邪屬於陰邪,會傷害營氣,應該使用麻黃來發汗解表。如果因為誤用瀉下療法而導致痞滿,則應使用瀉下藥物來調理痞滿。營氣是由中焦產生的,黃連能夠清除心下的痞滿,邪氣滲入膈肌,但未影響到清道,因此不會傷害元氣,所以結胸的病情較輕。然而,對於因陰經受到寒邪侵襲而產生的疾病,我認為單純使用瀉心湯來治療並無法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