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病別鑑》~ 續集 (3)
續集 (3)
1. 急下急溫
凡言急下急溫,病勢已迫將有變也,非若他病尚可少緩。如少陰屬腎水,主口燥咽乾而渴,乃熱邪內熾,腎水將絕,故當急下以救將絕之水。如腹脹不大便,土勝水也,亦當急下。陽明屬土,汗多熱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滿痛為土實,急當下之。熱病目不明,熱不巳者死。目睛不明,腎水已竭,不能照物,則已危矣,急須下之。
少陰急溫有二證,內寒已甚,陽和之氣欲絕,急宜溫之無疑也。
少陰病自利,純青色,心下必痛,口燥咽乾,急下之,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胃汁乾,急下之,大承氣湯;汗出不解,腹滿痛,急下之,大承氣湯。
少陰病脈沉微,急溫之,四逆湯。
少陰病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可吐,急溫之,四逆湯。
白話文:
凡是提到「急下急溫」的情況,都表示病情已經非常緊急,即將發生變化,不像其他疾病還可以稍微緩一緩。例如,如果疾病影響到少陰經,也就是腎臟,導致口乾喉嚨乾燥並且口渴,這說明體內的熱邪非常旺盛,腎臟功能幾乎衰竭,因此必須立即使用瀉下法來挽救即將耗盡的腎臟功能。如果腹部脹大且無法排便,這是土剋水的情況,同樣需要立即使用瀉下法。對於陽明經的疾病,如果大量出汗且體溫過高,應該立即使用瀉下法來保存體內的津液。如果腹部滿悶且疼痛,這是土實的症狀,應立即進行瀉下治療。如果熱性疾病患者視力模糊,且熱象持續不退,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視力模糊說明腎臟功能已經嚴重衰竭,無法供應眼睛所需的營養,情況已經非常危急,必須立即進行瀉下治療。
在少陰經的疾病中,有兩種情況需要立即進行溫補:一是體內寒氣非常嚴重,體內的陽氣即將耗盡,必須立即進行溫補;二是少陰經的疾病導致腹瀉,糞便顏色深綠,心臟下方一定會感到疼痛,同時伴有口乾喉嚨乾燥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必須立即進行瀉下治療,使用大承氣湯。
如果少陰經的疾病持續六七天,腹部脹大且無法排便,必須立即進行瀉下治療,使用大承氣湯。
對於陽明經的疾病,如果體溫升高且大量出汗,胃部的消化液已經乾涸,必須立即進行瀉下治療,使用大承氣湯;如果大量出汗但病情沒有改善,腹部滿悶且疼痛,同樣需要立即進行瀉下治療,使用大承氣湯。
如果少陰經的疾病導致脈搏沉弱,必須立即進行溫補治療,使用四逆湯。
如果少陰經的疾病導致膈膜上方有寒涼的液體積聚,引發乾嘔但又無法嘔吐,必須立即進行溫補治療,使用四逆湯。
2. 生死脈候
陽證發熱不退,見陰脈者死。若得汗,熱退,見陰脈者瘥。陰陽諸證,脈平吉。傷寒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死,形損故也。
唇脣反青,四肢熱,習習汗出,肝先絕也。
陽反獨留,體如煙薰,搖頭直視,心先絕也。
環口黧黑,汗發黃,脾先絕也。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肌膚不仁,乍靜乍喘,汗出發潤,肺先絕也。
溲便遺失,腎先絕也。
脈三部緊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陰陽俱虛,熱不止者也。
身熱氣粗,見陽脈而躁者死。
汗出微熱,不解,未可言,死。若脈如轉索,即死。
譫語微熱,脈浮大,手足溫,欲汗出,但汗暴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不散者,當音啞不言。三四日汗不出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不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
溫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至足者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飲食如故,脈直而疾者死。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僵者死。八九日頭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下利,脈來□□,按之不彈手,或時大,心下堅者死,不堅硬者生。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溲不利,加暴,口燥,舌焦乾黑者死。
白話文:
[生死脈候]
在陽性病症且發燒不退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陰性脈象,這會導致死亡。然而,如果能出汗,熱度下降,即使出現陰性脈象,病情也會好轉。對於陰性和陽性的各種症狀,如果脈搏正常,就是吉祥的徵兆。感染風寒後腹瀉、四肢冰冷、煩躁不安、無法躺下休息的,這會導致死亡。
感染風寒後咳嗽、呼吸困難,脈象散亂的,會導致死亡,這是因為身體機能受損所致。
嘴脣變青,四肢發熱,皮膚表面有細微的汗水,這是肝臟功能衰竭的跡象。
體內陽氣過剩,身體像被煙燻一樣,頭晃動,目光直視,這是心臟功能衰竭的徵兆。
嘴巴周圍變黑,汗水發黃,這是脾臟功能衰竭的跡象。
脈搏浮滑,全身汗水如油,喘息不停,不能進食,皮膚失去知覺,呼吸急促,汗水濕潤,這是肺臟功能衰竭的徵兆。
大小便失禁,這是腎臟功能衰竭的徵兆。
三處脈搏緊張且強大,出汗卻不緩解的,會導致死亡。
陰性和陽性機能都虛弱,高燒不止的。
身體發熱,呼吸粗重,脈象顯示陽性且煩躁不安的,會導致死亡。
輕微出汗,體溫稍微升高,但病情未見好轉,還未到談論死亡的時候。但如果脈象如同繩索轉動,那就會死亡。
胡言亂語,體溫稍微升高,脈象浮大,手腳溫暖,想要出汗,但汗水突然大量湧出的,會導致死亡。
熱病持續七八天,脈象依然堅韌不鬆弛的,可能會導致聲音嘶啞,無法說話。三四天不出汗的,會導致死亡。
溫病三四天後,未見出汗,脈象未加快的,能夠存活;脈象細小且難以觸及的,會導致死亡。
溫病伴有下痢,腹部劇烈疼痛的,無法救治,會導致死亡。
溫病兩三天,身體發熱,腹部飽滿,頭痛,飲食如常,脈象直而快速的,會導致死亡。四五天頭痛,腹部飽滿且嘔吐,脈象細弱僵硬的,會導致死亡。八九天頭不痛,眼睛不紅,面色不變,反而開始腹瀉,脈象微弱,按壓無彈性,偶爾脈象增大,心下堅硬的,會導致死亡;心下不堅硬的,可以存活。
熱病持續七八天,脈象微弱細小,尿量少,突然加重,口乾舌燥,舌頭焦黑的,會導致死亡。
3. 厥分寒熱辨
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傷寒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之論,何耶?曰:胃寒手足冷,胃熱手足熱固已,若夫極則變,不可以常道拘也。蓋亢則害,承乃制,火氣亢極,反見化水,如金銀等烈火爍烊與水無異,陰陽反覆,病之逆,從未可以常理論也。凡經言厥逆、厥冷、手足寒冷等語,皆變交耳,不可以論輕重。
若言四肢,則有異,亦未可純為寒證。若厥冷直至臂脛以土,則為真寒無疑,急用姜附等藥溫之,少緩則難療。謂其上過手肘,下過足膝,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然?更當憑脈並所見之證參之,庶乎其無誤也。凡看傷寒,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必須以兼證參之,方知端的。
如手厥逆兼以復滿、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惡寒戰慄,面如刀刮,皆寒證也。若腹滿後重泄利稠黏,小便亦澀、渴而好飲,皆熱證也。宜詳審之。
白話文:
有人說,人的手腳就像是脾胃這塊大地的邊緣,一旦脾胃有熱,手腳就會跟著熱;脾胃有寒,手腳當然也會冷,這是正常的道理。但是,談到傷寒出現的手腳冰涼,即便是體內熱度很深,手腳依然冰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解釋,如果脾胃寒,手腳自然冷;脾胃熱,手腳自然熱,這沒問題。但事情到了極端就會轉變,不能單一地用常規來理解。因為過度會造成傷害,相剋才能平衡,火氣過盛到極點,反而會轉化為水性,就像金銀等物在強烈火焰下熔化,與水沒有兩樣,陰陽反轉,病情逆轉,這種情況是無法以常規理論來解釋的。所以經典中提到的厥逆、厥冷、手腳冰冷等詞,都是在描述這種極端轉換的情況,不能單純用來判斷病情的輕重。
如果我們談論的是四肢,那情況又有所不同,也不能單純認為就是寒症。如果手腳冰冷一直到手臂和小腿,那就是真正的寒症無疑,應立即使用薑、附子等藥物來溫暖身體,稍微拖延治療就可能難以痊癒。因為這種情況,手肘以上,膝蓋以下都感到冰冷,如果不是體內有真正的寒氣影響四肢,還能是什麼原因呢?此外,我們還應該根據脈象和其他症狀來綜合判斷,這樣才能避免誤診。在診斷傷寒時,不能僅因出現厥逆現象就斷定是寒症,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才能準確無誤。
例如,手腳厥逆同時伴有腹部脹滿、腹瀉且大便清稀,小便也清,口不渴,畏寒發抖,臉色蒼白如刀刮,這些都是寒症的表現。反之,如果腹部脹滿且有下墜感,排泄物稠厚,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這些都是熱症的表現。對於這些症狀,都應該詳細審視,做出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