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病別鑑》~ 續集 (2)
續集 (2)
1. 急下急溫
凡言急下急溫,病勢已迫將有變也,非若他病尚可少緩。如少陰屬腎水,主口燥咽乾而渴,乃熱邪內熾,腎水將絕,故當急下以救將絕之水。如腹脹不大便,土勝水也,亦當急下。陽明屬土,汗多熱盛,急下以存津液。腹滿痛為土實,急當下之。熱病目不明,熱不巳者死。目睛不明,腎水已竭,不能照物,則已危矣,急須下之。
少陰急溫有二證,內寒已甚,陽和之氣欲絕,急宜溫之無疑也。
少陰病自利,純青色,心下必痛,口燥咽乾,急下之,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要使用急下急溫的治療方法,說明病情已經非常危急,馬上就要發生變化,不像其他疾病可以稍微緩慢治療。比如少陰屬腎水,患者口乾舌燥,這是因為熱邪內盛,腎水將要枯竭,必須馬上使用急下法來拯救快要枯竭的腎水。如果患者腹部脹滿,無法排便,說明土氣過盛克制了水氣,也需要馬上使用急下法。陽明屬土,患者出汗很多,熱氣很盛,使用急下法可以保留津液。腹部脹滿疼痛,說明土氣過盛,也需要馬上使用急下法。熱病患者眼睛看不清,熱氣沒有退去就會死亡。眼睛看不清,說明腎水已經枯竭,不能照亮視物,情況已經很危險,必須馬上使用急下法。
少陰急溫有兩種情況,一是內寒過盛,陽氣快要消失,必須馬上使用溫補的方法,毫無疑問。
少陰病患者自己腹瀉,排泄物呈青色,心口疼痛,口乾舌燥,必須馬上使用急下法,可以服用大承氣湯。
少陰病患者發病六七天,腹部脹滿無法排便,必須馬上使用急下法,可以服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發熱汗多,胃汁乾,急下之,大承氣湯;汗出不解,腹滿痛,急下之,大承氣湯。
少陰病脈沉微,急溫之,四逆湯。
少陰病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可吐,急溫之,四逆湯。
白話文:
陽明病出現發熱、出汗多的情況,胃液乾涸時,應立即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若發熱情況持續不退,且腹部感到脹滿疼痛,也應該迅速採用大承氣湯來進行治療。
少陰病脈搏沈弱,需緊急進行溫暖調理,可以使用四逆湯。
對於少陰病中膈上存在寒冷飲食,導致乾嘔不能進行吐瀉處理的情況,應當急切地使用四逆湯進行溫暖調理。
2. 生死脈候
陽證發熱不退,見陰脈者死。若得汗,熱退,見陰脈者瘥。陰陽諸證,脈平吉。傷寒下利,厥逆,煩躁,不得臥者死。
傷寒咳逆,上氣,脈散者死,形損故也。
唇脣反青,四肢熱,習習汗出,肝先絕也。
陽反獨留,體如煙薰,搖頭直視,心先絕也。
環口黧黑,汗發黃,脾先絕也。
脈浮而滑,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入,肌膚不仁,乍靜乍喘,汗出發潤,肺先絕也。
溲便遺失,腎先絕也。
脈三部緊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陰陽俱虛,熱不止者也。
身熱氣粗,見陽脈而躁者死。
汗出微熱,不解,未可言,死。若脈如轉索,即死。
白話文:
發燒持續不退,如果出現陰脈,就可能致命。但如果能出汗退燒,即使出現陰脈,也能痊癒。其他各種陰陽症狀,只要脈象平穩,就無大礙。
傷寒引發腹瀉,伴隨厥逆、煩躁、無法安睡,則可能致命。
傷寒引發咳嗽、氣喘,脈象散亂,則可能致命,這是因為身體虛弱所致。
嘴唇發紫,四肢發熱,微微出汗,可能是肝臟先衰竭。
體溫反覆上升,身體像被煙熏過一樣,搖頭直視,可能是心臟先衰竭。
嘴唇周圍發黑,汗液發黃,可能是脾臟先衰竭。
脈象浮滑,全身汗如油脂,喘不過氣,無法喝水,身體麻木,忽而安靜忽而喘氣,汗液稀薄,可能是肺臟先衰竭。
大小便失禁,可能是腎臟先衰竭。
脈象三部都緊密有力,出汗不止,則可能致命,這是陰陽俱虛,熱症無法消除的緣故。
身體發熱,氣息粗重,出現陽脈且躁動不安,則可能致命。
出汗微熱,持續不退,尚不能斷定是否致命,但如果脈象如轉索般,則必定死亡。
譫語微熱,脈浮大,手足溫,欲汗出,但汗暴出者死。
熱病七八日,脈不軟不散者,當音啞不言。三四日汗不出者死。
溫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脈不疾者生,脈細小難得者死。
溫病下痢,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溫病汗不至足者死。
溫病二三日,身體熱,腹滿,頭痛,飲食如故,脈直而疾者死。四五日頭痛,腹滿而吐,脈來細僵者死。八九日頭不痛,目不赤,色不變,而反下利,脈來□□,按之不彈手,或時大,心下堅者死,不堅硬者生。
熱病七八日,其脈微細小,溲不利,加暴,口燥,舌焦乾黑者死。
白話文:
病人胡言亂語,伴隨輕微發熱,脈搏浮大,手腳溫熱,想出汗,但汗水突然大量流出者會死亡。
熱病發病七、八天,脈搏不軟不散者,會出現聲音嘶啞、無法說話。發病三、四天不出汗者也會死亡。
溫病發病三、四天以下,沒有出汗,脈搏不急者會活下來,脈搏細小難以摸到者會死亡。
溫病出現腹瀉,腹部疼痛劇烈者會死亡,無藥可治。
溫病出汗不足者會死亡。
溫病發病二、三天,身體發熱,肚子脹滿,頭痛,飲食如常,脈搏直而快者會死亡。發病四、五天頭痛、肚子脹滿並嘔吐,脈搏細小僵硬者會死亡。發病八、九天頭不再痛,眼睛不紅,面色無變化,反而腹瀉,脈搏□□,按壓沒有彈性,有時快有時慢,心口處堅硬者會死亡,不堅硬者會活下來。
熱病發病七、八天,脈搏微細小,小便不暢,病情加重,口乾舌燥,舌頭焦黑者會死亡。
3. 厥分寒熱辨
或曰人之手足乃胃土之末,凡脾胃有熱,手足必熱;脾胃有寒,手足必冷,理之常也。惟傷寒有厥,深熱亦深,厥,微熱之論,何耶?曰:胃寒手足冷,胃熱手足熱固已,若夫極則變,不可以常道拘也。蓋亢則害,承乃制,火氣亢極,反見化水,如金銀等烈火爍烊與水無異,陰陽反覆,病之逆,從未可以常理論也。凡經言厥逆、厥冷、手足寒冷等語,皆變交耳,不可以論輕重。
若言四肢,則有異,亦未可純為寒證。若厥冷直至臂脛以土,則為真寒無疑,急用姜附等藥溫之,少緩則難療。謂其上過手肘,下過足膝,非內有真寒達於四肢而何然?更當憑脈並所見之證參之,庶乎其無誤也。凡看傷寒,不可以厥逆便斷為寒,必須以兼證參之,方知端的。
白話文:
有些人說,手腳是脾胃的末端,脾胃有熱,手腳就熱;脾胃有寒,手腳就冷,這是正常的道理。但傷寒病人有時會出現手腳冰冷的厥症,雖然體內深處很熱,卻呈現微熱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胃寒手腳就冷,胃熱手腳就熱,這是固定的道理。但如果極度寒冷或炎熱,就會產生變化,不能用平常的道理來理解。因為過於亢盛就會有害,反而需要抑制它,就像火氣過盛,反而會變成水一樣,金銀在烈火中熔化,和水沒有什麼不同,陰陽互相轉換,疾病的變化,從來不能用常理來推論。所以經書上說到厥逆、厥冷、手足寒冷等語,都是變化的表現,不能用輕重來判斷。
如果說四肢,則有些特殊情況,也不能完全當作寒症。如果厥冷一直到手臂和小腿的土部位,那就是真正的寒症,必須用生薑、附子等溫熱藥物治療,稍微延誤就會很難治癒。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內部有真正的寒氣到達四肢,才會這樣。還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判斷,才能避免錯誤。看傷寒病,不能單憑厥逆就斷定是寒症,必須結合其他症狀來判斷,才能掌握病情。
如手厥逆兼以復滿、泄利清白,小便亦清,口不渴,惡寒戰慄,面如刀刮,皆寒證也。若腹滿後重泄利稠黏,小便亦澀、渴而好飲,皆熱證也。宜詳審之。
白話文:
如果手部出現逆冷現象,並伴有脹滿、腹瀉且排出清稀物質,尿液也呈清澈狀,口不乾渴,有畏寒和發抖的症狀,臉色似被刀刮過般無血色,這些都是寒性病症的表現。反之,如果腹脹後出現重感,腹瀉物質稠厚且帶黏性,尿液流動困難,有口渴並且喜歡喝水的情況,則是熱性病症的表現。在診治時應詳細觀察病情。
4. 結胸解
結胸之證,嘗見世俗不問曾下與否,但見心胸滿悶,便呼結胸,而與桔梗湯治之。蓋本朱奉議之說,也有頻頻與之,反成真結胸者。殊不知結胸乃下早而成,未經下者非結胸也。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於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只宜小柴胡加枳殼以治。如未效,則本方對小陷胸湯一服,豁然其效如神,但秘之,不與俗人言耳。
若因下之而成者,方用陷胸湯。凡丸分淺深而治之,不宜太峻。蓋上焦乃清道至高之分,若過卜則傷元氣。陷胸湯丸宜從緩而治。
白話文:
有些人遇到胸悶,不分有沒有瀉下,就以為是「結胸」,然後就用桔梗湯來治療。其實朱奉議也有提出這個問題,有些人用桔梗湯治,反而真的成了結胸。其實結胸是瀉下過早引起的,還沒瀉下的人根本就不是結胸。他們只是表邪傳到胸中,還沒進入內臟,雖然感覺胸悶,但還在表層,屬於少陽經脈,只要用小柴胡加枳殼就可以治療。如果沒有效,再用小陷胸湯一劑,效果就會非常明顯,但是這個方法要保密,不要跟一般人說。
如果因為瀉下造成的結胸,就要用陷胸湯治療。無論是丸劑還是湯劑,都要根據病情輕重來調整,不能太過猛烈。因為上焦是身體最清澈、最高的部分,如果過於猛烈就會傷元氣。陷胸湯丸要慢慢治療。
嘗讀仲景傷寒論結胸條之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早故也。成氏註釋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再三熟玩,不能不致疑其間。蓋無熱惡寒者,寒邪直中陰經,真陰證也,非陽經傳至陰經之病。
若誤下之,不死即巳危矣。豈可以瀉心湯熱相參之藥治之而愈乎?豈反輕如結胸乎?詳此恐言當衛陰陽也。風屬陽,陽邪傷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者,當服桂枝湯止汗散邪。醫者不達而不之。衛氣重傷,胸中結硬經。又云: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結胸證悉具而煩躁者亦死。
白話文:
我曾經閱讀過仲景的《傷寒論》中關於結胸條的內容,其中提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則會引起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會引起痞。所以,之所以會形成結胸,是因為以下早了。成氏在註釋中說,發熱惡寒者,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病發於陰。我反覆研讀,對此仍然心存疑惑。因為無熱惡寒者,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屬於真陰證,而不是陽經傳至陰經的病症。
如果誤下之,不死也必然危矣。怎麼可以用瀉心湯這種溫熱性的藥物治療,並且能痊癒呢?難道結胸症狀真的像這樣輕微嗎?仔細思考,這些論述應該是關於衛陰陽的。風屬陽,陽邪傷衛,會頭痛發熱,微微盜汗,並反惡寒,應該服用桂枝湯止汗散邪。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而不去實施。衛氣受損嚴重,胸中就會結硬。書中又說,結胸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結胸證狀全部出現,且煩躁不安者也會死亡。
蓋衛出上焦,清道受傷不重也。故也,用陷湯峻利之藥下之。寒者陰,陰邪傷營,當以麻黃髮表,誤下之而成痞滿者,宜瀉以理痞。蓋營出中焦,黃連能瀉心下之痞,邪陷於膈,不犯清道,則元氣不傷,故輕於結胸耳。若陰經自中之寒,以瀉心理之而可愈,吾不信也。
白話文:
因為衛氣從上焦而出,清道受傷不嚴重,所以用峻利藥物使寒邪從下焦排出。寒邪屬陰,陰邪傷及營氣,應該用麻黃發散表邪,如果誤用下焦藥物導致痞滿,就應該用瀉下藥物治療痞證。因為營氣從中焦而出,黃連能瀉心下之痞,如果邪氣陷於膈膜,沒有侵犯清道,元氣就不會受損,所以比結胸症輕。如果陰寒從中焦侵入,用瀉心藥物就能治癒,我並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