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南病別鑑》~ 續集 (1)

回本書目錄

續集 (1)

1. 看病須必先熾病

凡看傷寒至要,看各經中死證脈證,須一一理會過,免致臨病疑惑。但見死證,便以脈參之。如果有疑,切莫下藥。雖至親央浼,亦莫亂治。倘有挫失,咎將歸已。

凡看傷寒,初學後生,須要治其病之可曉者,缺其不可曉者。胸中證不明白,有一毫疑惑,不可強治。故君子不強其所不能。若不能,若不量力私親故,或見利而動,輕易玩弄新人命如草芥,非君子之用心也。謹而敬慎,母怠母。

忽初得傷寒,一二日頭痛惡寒皆除,便覺胸中連臍注悶疼痛,脈沉有力,坐臥不安,上氣喘促,不候他證,便可下藥。若頭項強痛,惡寒發熱,每日如此,不以日數多少,尚在太陽經,止宜發汗。要隨在其所見之表時而治之,不拘於日數也。若煩渴欲飲水,由內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耳。

白話文:

看診傷寒這種疾病,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各種經脈的死亡徵兆和脈象,要仔細研究、一一弄懂,才能避免臨床上遇到病人時感到困惑。一旦看到死亡徵兆,就必須參考脈象判斷。如果有任何疑慮,絕對不要隨便用藥。即使是至親好友懇求,也不能亂治。如果因為輕率而造成失誤,責任將由自己承擔。

初學醫的人看診傷寒,一定要先治療那些容易理解的病症,不懂的病症就先別碰。胸中的病症若沒有想清楚,只要有一絲疑惑,就不要強行治療。君子不逞強,不懂的就不要勉強。若能力不足卻因為親朋好友的關係,或是為了利益而輕易動手,隨便拿別人的性命當草芥,這就不是君子應有的用心。要謹慎小心,不可怠慢。

如果剛開始患上傷寒,一兩天後頭痛和惡寒都消失了,卻感覺胸口到肚臍之間悶痛,脈象沉而有力,坐立不安,呼吸急促,不需等待其他徵兆,就可以用藥治療。如果頭頸部疼痛難忍,惡寒發熱,每天都這樣,無論持續時間長短,只要還在太陽經階段,就應該以發汗的方式治療。要根據當下觀察到的表證來治療,不要拘泥於時間長短。如果患者感到口渴想喝水,是因為體內水分耗竭,想用喝水來補充。

大渴欲飲一升,止與半升,常今不足,不可過飲。若恣飲過量,則為水結之證。射於肺為喘,為欬,留為噎,為噦。溢於脾為腫,蓄於下焦為癃,皆飲水之過也。

病若經十餘日以上,以有下證者,止宜大柴胡湯,恐承氣太峻。蓋傷寒過經,則正氣多傷故也。

病七八日未得汗,大便閉,發黃,生斑,譫語而渴,越脾桃仁湯主之。

病八九日已汗下,脈尚洪數,兩目如火,五心煩熱,狂葉欲走,三黃石膏湯主之。病五六日,但頭汗出,身無汗,際勁而還小便自利,渴飲水漿,此於血證也。看上中下,分虛實而治之。犀角地黃湯治上,桃仁承氣湯治中,抵當湯當丸治下。病六七日,別無刑剋證,假忽然冒昧,不知人事,六脈俱靜,或至無脈,此欲汗忽攻之。

白話文:

感到極度口渴,想要喝一升水,就只給他喝半升,平常也容易覺得不夠,但不能過度飲水。如果任意大量飲水,就會導致水停滯的症狀。水氣侵入肺部會造成呼吸困難、咳嗽,停留在食道會導致吞嚥困難、呃逆。水氣溢出脾臟會引起腫脹,積聚在下焦則會造成小便不利,這些都是過度飲水所造成的。

如果病人已經病了十天以上,出現腹瀉的症狀,就應該服用大柴胡湯,避免承氣湯過於峻猛。因為傷寒病經過很長時間,正氣已經受損不少。

如果病人病了七、八天還沒有出汗,大便不通,皮膚發黃,身上出現斑點,神志不清並且口渴,而且已經傷及脾胃,就應該服用桃仁湯來治療。

如果病人病了八、九天已經出汗、腹瀉,脈象仍然洪數,眼睛像火一樣,五心煩熱,神志不清想要亂跑,就應該服用三黃石膏湯。如果病人病了五、六天,只有頭部出汗,身體沒有出汗,脈象強勁但又細小,並且小便通暢,口渴想喝水和漿水,這屬於血分證。要根據病情的上、中、下三個部位,分別辨別虛實,再進行治療。犀角地黃湯治療上焦,桃仁承氣湯治療中焦,抵當湯治療下焦。如果病人病了六、七天,沒有其他明顯的症狀,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六脈俱靜,甚至摸不到脈搏,這表示他快要出汗了,應該立即用汗法治療。

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蔗物皆蘇,換陽這吉候也。

夫今人治傷寒,一二日間,不問屬虛屬實,便用桂枝之類,以類以汗之。三五日後,不問在表在裡,便用承氣湯之類,一之多致內外俱虛,諸變蜂起。大抵病人虛實表裡不同,所以邪之傳變有異。豈可以日數為淮為蓋?有即傳者,有傳一二經而止者,有始終只在一經者,不必拘始太陽終厥陰也。

白話文:

如果久旱將要下雨,天地間陰氣沉沉,雨後草木都恢復生機,這也是陽氣轉換的吉祥時機。

現在的人治療傷寒,一兩天內,不問病人是虛是實,就用桂枝之類的藥物,想要逼出汗。三五天後,不問病邪在表在裡,就用承氣湯之類的藥物,這樣往往會導致病人內外俱虛,各種併發症接踵而來。其實病人虛實、表裡狀況不同,所以病邪的傳變也有所不同。怎麼能用天數來一概而論呢?有的病邪傳變很快,有的傳變一兩經就停止,有的始終只在一經,不必拘泥於始於太陽經,終於厥陰經的說法。

2. 陰證

初病無熱便四肢厥冷,或胸腹中滿,或嘔吐,腹滿痛,下利,脈細無力,此自陰證受寒,即真陰證,非從陰經傳來,便宜溫之,不宜少緩。經云: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者,發於陰也。治宜四逆湯。凡腹痛悉是陰證,只有微甚不同,治難一概。腹痛不大便,桂枝芍藥湯;腹痛甚,桂枝大黃湯。

若自利,腹痛,小便清白,便當溫理中四逆,看微甚,用輕者五積散,重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使陰退而陽復也。

白話文:

一開始生病沒有發燒,但四肢冰冷發麻,或者胸口腹部脹滿,或者嘔吐、腹部脹痛、腹瀉,脈象細弱無力,這是由於體內的陰氣受到寒氣侵襲,也就是真陰證,不是從陰經傳來的,應該要及時用溫熱的藥物治療,不能拖延。經書上說:發燒怕冷是陽氣受損;沒有發燒卻怕冷是陰氣受損。治療應該使用四逆湯。

凡是腹部疼痛,都是陰氣受損的表現,只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腹部疼痛但不排便,應該使用桂枝芍藥湯;如果腹部疼痛劇烈,應該使用桂枝大黃湯。

如果腹瀉、腹部疼痛、小便清澈,就應該溫暖調理體內的陽氣,根據症狀輕重,用輕微的五積散,或嚴重的四逆湯。如果沒有脈搏,就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讓陰氣退去,陽氣恢復。

陰毒病,手足指甲皆青,脈沉細而急者,四逆湯。無脈者,通脈四逆湯。陰毒甘草沁臍中,蔥熨氣海關元,著艾可二三百壯,仍用溫和補氣之藥,通內外以復陽氣。若俱不效,死證也。

凡看傷寒,惟陰證最難識。自然陰證人皆可曉,及至反常則不能曉矣。如身不發熱,手足厥冷,好靜默,不渴,泄痢,腹痛,脈沉細,人共知為陰證。能至於發熱,面赤,煩躁不安,揭去衣被,飲冷,脈大人皆不識認,作陽證,誤投寒藥而死者多矣。必須憑脈下藥,至為切當。

不問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按至筋骨全然無力,必有伏陰,不可與涼劑。急與五積散一服,通解表時之寒,隨手而愈。若內有沉寒之甚,須用姜附以溫之,秘之勿匯。脈雖洪大,按無力者,重按全無,便是陰證。凡治傷寒,服藥不效,斑爛皮膚,手足皮俱脫,身如塗朱,眼如火燥渴欲死,脈洪大而力,不知人宜三黃石膏湯主之。

白話文:

陰毒病,手腳指甲都發青,脈象沉細而急的,就用四逆湯。如果沒有脈象,就用通脈四逆湯。陰毒深入臍中,可以用蔥熨氣海關元穴,艾灸兩三百壯,同時還要用溫和補氣的藥物,疏通內外以恢復陽氣。如果這些方法都無效,那就是死症了。

所有看傷寒病,最難識別的就是陰證。一般來說,陰證的症狀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出現反常的情況,就不容易識別了。比如病人不發熱,手腳冰冷,喜歡靜默,不渴,腹瀉,腹痛,脈象沉細,這些都是陰證的典型表現。但如果病人發熱,面紅,煩躁不安,喜歡掀開衣服和被子,喝冷飲,脈象洪大,很多人就認不出來,以為是陽證,錯用寒涼藥物,結果很多人因此喪命。所以,必須根據脈象用藥,這才是最恰當的。

不論脈象是浮還是沉,大小如何,只要指下無力,按壓到筋骨時完全沒有力氣,就一定是伏藏著陰邪,不能用寒涼藥物。要趕緊用五積散一服,通解表面的寒氣,就會很快痊癒。如果內部有很重的寒邪,就需要用生薑附子來溫暖它,並要保暖,不要讓它散出去。雖然脈象洪大,但按壓無力,重按完全沒有力氣,這就是陰證。所有治療傷寒病,如果服藥無效,出現斑點和爛斑,手腳皮膚脫落,全身像塗了朱砂一樣紅,眼睛乾澀發紅,口渴想要死,脈象洪大有力,神志不清,就應該用三黃石膏湯治療。

凡看傷寒,須問病人有何疼痛處,所苦所欲,欲飲食,大便,並服過何藥。問有吐蛔者,雖有大熱,忌下涼藥,犯之必死。蓋胃中有寒,則蛔上入膈,大凶之兆。急用炮姜理中湯加烏梅二個煎服,蛔安卻以小柴胡湯退熱。蓋蛔性聞酸則靜,見苦則安故也。

凡看傷寒,有口沃白沫,或唾多,或流冷涎,俱是有寒,吳茱萸湯,理中,真武湯之類,看輕重用,切忌涼藥。雜病亦然。或用甘草溫補,無氣四君子湯加附子片,血虛用仲景八味丸。

白話文:

看診傷寒病人時,一定要先問清楚病人哪裡疼痛、身體有什麼不舒服、想吃什麼、大便狀況如何,以及之前有沒有吃過什麼藥。如果病人有吐蛔蟲,即使體溫很高,也不能服用寒涼藥物,否則會致命。因為胃裡有寒氣,就會導致蛔蟲上跑到膈膜,這是非常凶險的徵兆。應該立即使用炮薑理中湯加烏梅兩個煎服,讓蛔蟲安靜下來,然後用小柴胡湯退熱。這是因為蛔蟲的特性是聞到酸味就會安靜,聞到苦味就會舒服。

診斷傷寒時,如果病人出現口吐白沫、口水多或流冷口水,都是寒氣入侵的表現,可以用吳茱萸湯、理中湯、真武湯等溫熱藥物,根據病情的輕重選擇使用,絕對不能服用寒涼藥物。其他疾病也一樣。如果病人氣虛,可以用甘草溫補,沒有氣力就用四君子湯加附子片;如果病人血虛,就用仲景八味丸。

3. 傷暑

傷寒與傷寒俱有熱,若作傷寒治則大誤。蓋寒傷營,熱傷氣。傷寒則外惡寒而脈浮緊,傷暑則不惡寒而脈虛,此為異耳。經云:「脈盛身熱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治宜小柴胡湯。柴湯柴胡宜酌用,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參白虎湯。天久淫雨濕,今大行蒼朮白虎湯。若元氣素弱而傷之重者,清暑益氣湯治之。

白話文:

傷寒和傷暑都有發熱的症狀,但如果用同樣的方式治療,就會犯大錯。因為寒傷營氣,熱傷陽氣。傷寒會感到怕冷,脈象浮緊;而傷暑則不會怕冷,脈象虛弱,這兩者是不同的。醫書中說:「脈象洪盛,身體發熱,是因為傷寒;脈象虛弱,身體發熱,是因為傷暑。」治療時應該使用小柴胡湯,柴胡的用量要根據情況調整,如果口渴可以加知母、石膏,或用人參白虎湯。如果天氣長時間陰雨潮濕,可以用蒼朮白虎湯。如果元氣本來就虛弱,而病情又很嚴重,可以用清暑益氣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