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

《南病別鑑》~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辨小便不通第二十二

小便不通分虛實虛則三焦失其職,屢經利水不相合,此宜金匱腎氣丸治其三焦決瀆官,象牙生煎服亦安。實者人素強或好食熱物,肺熱不能通水道,以致膀胱成熱結,宜用豬芩、澤瀉、梔、滑石。用後仍不效,須向膀胱尋外竅。經說毫毛是其應。`經曰:三焦膀胱才腠理毫毛其應。

是三焦主腠理,膀胱主毫毛。膀胱有出竅而無入竅,濟泌別汁而滲入膀胱者也。毫毛是其外竅。譬如水注塞其上竅則水不能出矣。如人不虛利小水而仍不通者,宜發其汗。外竅通而內竅亦通。此所謂開鬼門也。` 改從發汗最為妙。又有動其胞中血,虛寒實熱隨症別。虛寒便溫補,熱則而養血。

因症施方,不可執。

2. 辨嘔第二十三

其人受暴寒(審問); 或食生冷物吐酸(證據); 並乾嘔平胃正氣合脈滑(主腦); 胃有餘飲冷不喜熱(證據); 服溫熱藥嘔愈甚黃連竹茹佐薑汁(溫熱症); 肺胃不和每有嘔吐用黃連四分蘇葉五分泡湯吃即止(兼虛參以參加入脈); 或虛大數(主腦); 無力嘔吐清涎(虛寒嘔證據); 及冷沫胃虛不能容穀食聞食即哎(胃陽竭矣); 食反出人參理中最為良丁得附子加亦得脈滑有力(主腦); 症不虛胸滿按之痛(證據); 愈劇全、合用樸實與二陳此謂中焦之嘔(東垣語); 從乎積

3. 辨吐蛔第二十四

熱厥吐蛔,蛔必多。凡屬吐蛔,無論熱與寒,切忌涼藥。人情清楚,脈形和,隨生隨吐,無煩燥,瀉其濕熱,勿蹉跎。厥陰傷寒屬風木,吐蟲兼吐水清,緣手足厥冷,主腦。煩躁甚,烏梅丸義君須讀。

4. 辨汗第二十五

虛汗須分陰與陽最虛凡服發汗藥不可太過,過則反致陽虛。如服一劑無汗,再作湯與之後無汗,此營衛乏絕,法當義陰轉正而再汗之。三治無汗者死。自汗補其衛`其人素虛或勞傷或大病後,腠理虛陽不能衛外而為固,則自汗宜用參者、五味、芩、術,甚則加桂、附。如乾薑半夏陳皮,開達之功皆不可用。

盜汗歸之陰氣虛,參、甘、歸、地從其類人臥則血歸於肝,陰虛而不能為守,則盜汗宜參、芩、耆、術、五味、歸、芍、生熟地之類。惟有陰、明邪並來,熱氣薰蒸毛竅開,汗出溱溱常不止,但宜涼解得和諧。汗有心家血液之汗、太陽津液之汗俱不可出,惟陽明水穀,陽明水穀之汗雖出無害。

故陽症傷寒熱氣薰蒸毛竅開發,溱溱而自出,亦猶滾湯盛於器中,熱氣上蒸而外濕也。若汗不出,熱氣不得泄,必鬱而發黃,即宜用清涼以解其熱,而汗自水必用止汗之藥。`更有傷寒病久無汗出,大劑參、耆、柴、桂合,頓然出汗退其熱,景岳書中亦曾說。

5. 辨讝語第二十六

讝語是多言,皆因胃液干就中。讝語有實象,讝字從嚴侃侃然,旋轉風輪難自主,才呼四便張三。鄭聲氣短,神蕭索。`鄭聲者,聲如鄭衛之音,不能正也。孔子曰:惡鄭聲之亂。雅樂經曰:虛則鄭聲。蓋因汗下過多,表裡虛竭,以致陽脫陰勝,其人正氣衰而本音失,精神奪而語句重,手足並冷,神昏舌短,音響模糊,與譫語迥不相同。此症十無一治,不得已姑與獨參湯白通湯

` 鄭重頻煩,不厭復一樣,逢人講話多,不曾說南又道北。設使讝語鄭,大半屬無稽,是則名為妄。虛實皆有之。若夫似睡非睡間,隱隱約約如交談,此為獨語未全亂,各從脈症細詳參。

6. 辨面目赤第二十七

面目赤有三,須從脈症參。陽氣鬱於表,辛涼可散焉。裡熱薰於上,白虎及黃連。無根火外浮,盯是內真寒。八味生脈煎,冷飲假對假,兮古所傳。

7. 辨下利第二十八

下清穀者為虛寒,下清水者為實熱。惟在膿血、稀溏和汁沫,此三件中細詳別。假如作嘔不食,腹痛喜按,心恍惚而煩,或動悸與頭眩,燥而不欲飲,頭眩耳鳴而口淡,後重逼迫,既解而仍不減,脈弦數而虛大,皆虛寒之外現。苟脈症之反是,即實熱之證驗。

8. 辨厥第二十九

手足冷時為四逆厥才,其冷過肘膝,仲景傷寒俱禁汗,無論陽厥與陰厥。陽厥是傳經病,自三陽迸入陰,熱極必兼勝化行。還有始熱終寒,因藥誤也能轉入陰寒路,執定傳經亦是錯。陰厥是直中,喻氏中寒論當誦,寒邪斬關直入來急救,直陰休夢夢還怕熱邪深入血,頓然厥冷身無熱,君不見吞痧樣子,忌熱湯不比中寒一例說。總之脈症要詳,參莖草拈來生殺間。

陰厥譫渴陰吐涎,陰者身輕陰者踡復,看其人唇爪甲青紫為熱,青黑寒。又有痰厥食厥和屍厥,病久陰陽二氣虛亦厥,各等各樣在淮繩,步步須求脈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