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一

2. 中風

風為百病之長,猝然中之,令人迷悶,涎潮壅上焦心腑,蓋由脾胃不和,不能收涎故也。輕則為感,重則為中。感則手足緩弱拘攣,中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疼痛,痰涎壅盛,癱瘓不仁,舌強不語,精神恍惚,至於人事不知,口噤無汗涎不作聲者,尚易治焉。若夫眼閉口開,手足不收,汗出如珠髮直吐沫,面赤氣粗,喉中涎響聲如拽鋸,或如鼾睡,搖頭上竄,目瞪遺尿,此皆惡候,藥無益矣。大抵中風之病,須識表裡中腑中臟之分,治有汗吐下之三法。

然汗宜少,汗下宜少下。蓋多汗則傷衛,多下則損營,是故經有汗下之戒焉。善療者錯綜斟酌而藥之思過半矣。

白話文:

中風這種病,是各種疾病的頭頭。它發病很突然,會讓人昏迷,口水和痰液會大量湧到胸腔和心臟附近。這種情況通常是因為脾胃功能失調,無法收斂口水所導致。輕微的中風就像感冒一樣,嚴重時就會變成真正的中風。感冒型的中風會導致手腳無力、僵硬;真正的中風則會造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肌肉疼痛、痰液很多、癱瘓麻木、舌頭僵硬說不出話、精神恍惚。如果到了完全失去意識、嘴巴緊閉沒有汗液也沒口水、也沒有聲音的程度,反而比較容易治療。

但如果出現眼睛閉著嘴巴卻張開、手腳無法控制、汗水像珠子一樣不斷冒出、口吐白沫、臉色通紅、呼吸粗重、喉嚨裡有像拉鋸子或是打鼾的痰液聲、頭部不斷搖晃往上衝、眼睛瞪大並且尿失禁,這些都是很危險的徵兆,吃藥也沒用了。

一般來說,治療中風這種病,必須要分辨清楚是表、裡、腑、臟哪個部位出了問題,治療方法有發汗、催吐和瀉下這三種。但發汗要適量,瀉下也要少量。因為出汗太多會傷害身體的防禦能力,瀉下太多會損耗身體的營養。所以醫書上才會告誡我們要小心使用發汗和瀉下的方法。真正懂得治療的醫生,會仔細衡量各種情況,選擇最適合的藥物,這樣就成功了一大半。

3. 中風辯

迨考近代三子之論與昔人之論不同。河澗雲中風非中風也,由乎將理失宜,心火暴盛,腎水虛衰,不能制之,陰虛陽實,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無用,猝倒無知,因喜怒思悲恐五志過極,熱甚火動而作也。東垣雲中風者非外來風邪,乃本氣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則多此疾。

壯歲之人罕有也,或肥甚者間有之,亦由形盛氣衰故如此。丹溪云西北氣寒,為風所中,誠有之矣。東南氣溽而地多濕,有風者非風病也,皆是土濕生痰,痰盛生熱,熱甚生風。噫!予嘗究心於三子之論矣。河澗主乎火,東垣主乎氣,丹溪主乎濕。惟昔人專主乎風。三子皆不言風而昔人言之,是非將何定乎?以三子之言是則昔人非也,以昔人之言是則三子非也。要以古今之論皆不可偏廢。

昔人言風者,以其時恬澹虛無,精神內守,七情少干,飲食澹薄,內傷者少,惟外來風邪不正之氣感之。今時則異於是也。七情撓其中,肥甘悅其口,炙爆厚味,無厭於時,內傷多門,所以各執一說而不同昔人之論也。為之辯者,果因於風,真中風也;因於火,因於氣,因於濕者,類中風非中風也。

若風火氣濕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豈無辨哉?辨為風從風治,辨為火氣濕從三子治,庶乎析理明而無他岐之惑,用法當而無不中之劑矣。

白話文:

近代三位醫家的觀點和過去的人不同。河澗認為中風不是真的中風,而是因為調理失當,心火過旺,腎水虛弱,無法抑制心火,導致陰虛陽實,熱氣鬱積,心神昏亂,筋骨無力,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這是因為喜怒思悲恐這五種情緒過度,熱到極點引發的。東垣認為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而是自身氣機出了問題。一般人過了四十歲,氣血開始衰弱,或是因為憂愁、喜悅、憤怒等情緒損傷氣機,就容易得這種病。

年輕力壯的人很少得,或是體型肥胖的人偶爾會有,也是因為體型過於肥胖導致氣虛。丹溪認為西北地區天氣寒冷,確實會有被風邪侵襲導致的中風;但東南地區天氣濕熱,這種地方的「中風」並非風邪引起的,而是因為濕氣積聚產生痰,痰積過多產生熱,熱到極點產生「風」的現象。唉!我曾經仔細研究過這三位醫家的觀點。河澗認為是火引起的,東垣認為是氣引起的,丹溪認為是濕引起的。只有古人認為是風引起的。三位醫家都不說是風,而古人卻認為是風,這到底要怎麼判斷呢?如果認為三位醫家說的對,那古人就錯了;如果認為古人說的對,那三位醫家就錯了。其實古今的觀點都不能偏廢。

古人認為是風,是因為當時的人生活恬淡,精神內守,很少受情緒干擾,飲食清淡,內傷比較少,主要是受到外來的風邪侵襲。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人們被七情困擾,吃太多肥甘厚味的食物,而且沒有節制,導致內傷很多,所以大家各執一詞,與古人的觀點不同。要分辨的是,如果真的是因為風引起的,那就是真的中風;如果是因為火、氣或濕引起的,那就像中風但不是真的中風。

如果能仔細觀察病人的氣色、聽他們的聲音、問他們的病情、切他們的脈搏,難道分辨不出是風、火、氣還是濕引起的嗎?如果是風引起的,就用治療風的方法;如果是火、氣或濕引起的,就用三位醫家的理論治療。這樣就能夠明白病理,不會被其他的說法迷惑,用藥也會正確,不會沒有效果。

4. 病源

外受、內生、血虛、氣虛、有痰、有濕、挾火

白話文:

疾病的來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 從外部感受到的病邪。
  • 從身體內部產生的病因。
  • 因為血液不足引起的。
  • 因為氣的能量不足引起的。
  • 因為體內有痰液堆積引起的。
  • 因為體內有濕氣過重引起的。
  • 還可能夾雜著火熱的症狀。

5. 金匱論八風之名

偏風 腦風 目風 漏風 內風 首風 腸風 泄風

子和云:諸風掉眩,乃厥陰肝才之用也。治以汗吐下三法,是以木鬱達之之義。

盧砥鏡曰:神傷于思則內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魄傷於喜樂則皮枯,志傷於恐則腰脊難以俯仰,皆中風之候也。

丹溪雲:中風半身不遂,大率多痰,中在左屬血虛,中在右屬氣虛。

白話文:

偏風、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這些是古人對各種風邪病症的稱呼。

朱丹溪認為,各種風病引起的頭暈目眩,主要是肝臟功能失常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應該採用發汗、催吐、通便這三種方式,目的是要疏通肝氣的鬱結。

盧砥鏡說,精神過度思考會導致內在虛脫,過度憂愁會導致肢體癱瘓,過度悲傷會導致筋脈攣縮,過度喜樂會導致皮膚乾枯,過度恐懼會導致腰部僵硬難以彎腰伸直,這些都是中風的先兆。

朱丹溪說,中風導致半身不遂的,大多是因為體內有痰。中風發生在左邊通常是因為血虛,中風發生在右邊通常是因為氣虛。

6. 形證

經曰風之中人大要有四:一曰偏枯,謂血氣偏虛,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二曰風痱,謂神志不亂,身無痛處,四肢不舉,一臂不遂。三曰風懿,謂忽然迷僕,舌強不語,喉中窒塞,噫噫有聲。四曰風痹,謂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身頑肉厚,不知痛癢。風多則走注,寒多則疼痛,濕多則重著。

在筋則筋屈而不伸,在脈則血凝而不流,在肉則不仁,在骨則隆重,是也。

東垣雲:中腑者多著四肢,有表證而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廢不舉,治當宜汗。中臟者多不利九竅,唇緩失音,大便秘結,熱盛涎潮,治當宜下。若中血脈之分,則口眼歪斜,言語謇澀,此邪中於經也。蓋風本為熱,熱盛則風動,宜靜勝其燥,以養陰。血陰既旺,則風熱自潛消矣。乃致有失音悶亂,痰涎壅盛,阻塞咽喉者,治當宜吐。

戴雲:今人有患暴病,猝然仆倒,昏迷涎潮,痰鳴拽鋸證類中風,多致不救。此非外受風邪之中也,由於人之不謹調護,素以肥甘悅其口而熱鬱內生,妄以色欲無度而腎水衰虧,適因怒動肝火,火寡於畏得以上升,是水無以降其火也,火載其痰膠住喉膈,遂致不救而為病之暴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風邪侵襲人體,主要有四種情況:第一種叫「偏枯」,指的是因為氣血偏虛弱,導致半身不能活動,肌肉消瘦,骨頭之間疼痛。第二種叫「風痱」,指的是神智清醒,身體沒有痛感,但四肢無力,甚至一隻手臂都不能抬起來。第三種叫「風懿」,指的是突然昏倒,口齒不清,喉嚨像被堵住一樣,發出喘氣的聲音。第四種叫「風痹」,指的是風、寒、濕三種邪氣混合在一起造成的痹症,身體麻木僵硬,皮膚肌肉感覺遲鈍,不知道疼痛。風邪偏重,則病邪會到處遊走;寒邪偏重,則會感到疼痛;濕邪偏重,則會感到身體沉重而固定不動。

病邪侵犯到筋,筋脈就會彎曲而不能伸直;侵犯到脈絡,血液就會凝滯而不流通;侵犯到肌肉,肌肉就會失去知覺;侵犯到骨骼,骨頭就會腫脹隆起。這些都是風邪侵犯不同部位的表現。

李東垣說:風邪侵犯到腑,多表現在四肢,有表證,脈浮,怕風怕冷,肌肉拘攣緊繃,麻木沒有感覺,或者肢體癱瘓不能舉起,治療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風邪侵犯到臟,多表現為九竅不通暢,嘴唇鬆弛,聲音沙啞,大便乾硬,熱盛時會流很多口水,治療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如果風邪侵犯到血脈,就會出現口眼歪斜,說話困難,這是邪氣侵犯到經絡的表現。風邪的本質是熱,熱盛就會導致風動,應該用靜來克制它的燥熱,以此來滋養陰液。血陰充足,風熱自然就會消退。如果出現失音、煩悶、痰涎壅盛,阻塞咽喉的情況,治療時應該用催吐的方法。

戴人說:現在有些人得了急病,突然昏倒,神志不清,口水多,喉嚨有痰鳴聲,症狀像中風,很多都沒能救活。這不是因為外感風邪導致的中風,而是因為自己不注意調養,平時吃太多肥膩甘甜的食物,導致體內鬱積熱邪;又過度沉迷性慾,導致腎陰虧虛;再加上情緒激動,肝火上亢,由於腎水不足,無法制約肝火,導致肝火挾痰上湧,堵住咽喉,才會突然發病而難以救治。

7. 脈法

脈訣曰:中風之脈遲浮者吉,急實大數三魂孤。又曰: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或浮而滑,或沉而滑,或微而虛,或微而數,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皆中風脈也。大抵浮遲者吉,急疾者凶。

白話文:

脈象的口訣說:中風的脈象如果是遲緩而帶有浮動感,就是好的現象;如果是急促、有力、巨大、快速,代表三魂孤立無援,情況不妙。

又說:中風的脈象如果是陽脈浮在表面且滑利,陰脈則濡軟而虛弱,或者脈象浮在表面而滑利,或者脈象沉在裡面而滑利,或者脈象微弱而虛,或者脈象微弱而快速,寸口脈浮而緊,寸口脈緩而遲,這些都是中風的脈象。

總體來說,脈象浮動而遲緩的是好的,脈象急促而快速的就是不好的。

8. 治法

一猝然奄忽不知人事,昏憒僵仆,牙關緊急者,先宜用搐鼻通天散吹入鼻中,候牙開灌以稀涎散、生薑汁或蝦汁吐痰,候其甦醒,然後審其脈證的是中風者,方以本門藥治。

一中風脈浮,惡風寒,拘急不仁,或肢廢不舉,治當汗宜用 小續命湯加減。

一中風不可便用風藥,首先調氣,如用風藥太早,致引風入髓,難於治理,宜用 八味順氣散、烏藥順氣散、蘇合香丸。

一中腑外有六經之形證,宜用 羌活愈風湯加減,或小續命湯加減。

一中臟內有便溺之阻滯,宜用 三化湯 或疏風順氣丸。

一外無六經之形證,內無便溺之阻滯,是血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用,舌強不能語,宜養血,筋自榮矣,所謂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減,宜用 大秦艽湯、秦艽半夏湯。

一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不能言語者,宜吐,用 瓜蒂散、三聖散。

一左癱右瘓,因氣血虛而痰火流注於經絡也,若血虛則痰流注於左而為左癱,若氣虛則痰流注於右而為右瘓,治左宜養血兼以消痰降火,治右宜補氣兼以清痰化郁,養血宜四物湯為主,補氣宜四君子湯為主。

一中風不語,因痰邪塞於心肺二經上入機關也,宜用 資壽解語湯,或用竹瀝湯加石菖蒲。

一舌強不能轉利,言語不清,舌本強硬或麻,宜用 解語豁痰湯、轉舌膏、正舌散。

一人初覺手足指無故麻木,或不仁,或手足無力,肌肉蠕動者,三年內必有大風作,經曰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必須預先服藥以防風患,宜用 愈風湯、天麻丸、秦艽半夏湯、八風散。

一口眼歪斜,多因忿怒、憂思、郁折傷肝,忽然而發,不可便作風治,先宜平肝理氣,用 牽正散合二陳湯,或火麻丸、芎藭散。

一風痰病多是火熱盛,風本屬陽,熱盛則風動,不可多用熱燥之藥。

一中風痰厥,喉中作聲,狀如拽鋸,速用鵝翎蘸桐油入喉中探吐,如痰得出可治,痰在咽中不吐者難治,或用蝦汁灌下亦可吐。

一中風六脈沉伏,體素虛弱及年高之人自利者,宜用 三生飲、星香飲。

一中風發熱狂言妄走,神昏恍惚,健忘失志,宜用 牛黃清心丸,或安神丸、辰砂散。

一中風熱甚,口舌乾燥,揚手擲足,語言錯亂,精神昏憒,眼不識人,宜用 清心湯、涼膈散,或人參敗毒散加減。

一中風痰盛,手足不遂,語言不利,骨節疼痛,宜用滌痰湯。

一大便不通,腸胃虛澀,宜用 四物湯合三化湯。

一中風頭目昏暈欲倒,宜用 天麻湯、芎藭湯。

一中風手足癱瘓,宜用 草靈丹、豨薟丸。

一頭目昏沉,耳鳴鼻塞,咽

白話文:

治療方法

如果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身體僵硬,牙關緊閉,首先要用「搐鼻通天散」吹入鼻孔,等牙關打開後,再灌入稀涎散、生薑汁或蝦汁來幫助病人吐痰,等待病人甦醒。然後再仔細診察脈象和症狀,如果是中風,就按照本門的藥方治療。

中風的脈象浮,怕風怕冷,身體僵硬不靈活,或者肢體癱瘓不能動彈,治療時應該發汗,適合使用「小續命湯」加減藥材。

中風初期不宜立刻使用祛風藥,應該先調理氣機。如果太早使用祛風藥,反而會引風邪深入骨髓,難以治療,適宜使用「八味順氣散」、「烏藥順氣散」或「蘇合香丸」。

如果中風表現出像腑臟病變的症狀,例如有六經的表徵,適合使用「羌活愈風湯」加減藥材,或者「小續命湯」加減藥材。

如果中風表現出內臟的症狀,例如大小便不順暢,適合使用「三化湯」或「疏風順氣丸」。

如果中風沒有外在的六經症狀,也沒有大小便不順暢的問題,而是因為氣血不能滋養筋脈,導致手腳不能動,舌頭僵硬不能說話,就應該養血。當氣血充足,筋脈自然就會恢復正常,這就是所謂的「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減」,適合使用「大秦艽湯」或「秦艽半夏湯」。

如果病人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不能說話,應該催吐,適合使用「瓜蒂散」或「三聖散」。

左半身癱瘓,右半身癱瘓,是因為氣血虛弱,導致痰火流注於經絡。如果是血虛,痰會流注到左側,造成左半身癱瘓;如果是氣虛,痰會流注到右側,造成右半身癱瘓。治療左半身癱瘓,應該養血,同時兼顧消除痰濕和降火;治療右半身癱瘓,應該補氣,同時兼顧清除痰濕和化解鬱結。養血為主可以用「四物湯」,補氣為主可以用「四君子湯」。

中風導致不能說話,是因為痰邪阻塞心肺二經,向上侵入發聲的器官,適合使用「資壽解語湯」,或者「竹瀝湯」加石菖蒲。

如果舌頭僵硬,不能靈活轉動,說話不清楚,舌根僵硬或麻木,適合使用「解語豁痰湯」、「轉舌膏」或「正舌散」。

如果病人最初感覺手腳手指無故麻木,或者沒有知覺,或者手腳無力,肌肉有跳動的現象,三年內一定會有大風病發作。醫書說「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必須事先服用藥物來預防風邪侵襲,適合使用「愈風湯」、「天麻丸」、「秦艽半夏湯」或「八風散」。

口眼歪斜,大多是因為憤怒、憂愁、思慮過度,肝氣受損,突然發作,不能立刻當作風病來治療。應該先平肝理氣,適合使用「牽正散」合「二陳湯」,或者「火麻丸」、「芎藭散」。

風痰病多半是火熱旺盛,因為風本屬於陽,熱盛就會使風邪活動。不宜多用熱性燥烈的藥物。

中風導致痰阻,喉嚨發出像拉鋸子的聲音,要趕快用鵝毛沾桐油伸入喉嚨中幫助催吐,如果能吐出痰液,就還有機會治好;如果痰液堵在喉嚨中無法吐出,就難以治療。也可以用蝦汁灌下,幫助催吐。

中風導致六脈沉伏,而且體質虛弱,或者年紀大的人容易腹瀉,適合使用「三生飲」或「星香飲」。

中風導致發熱、胡言亂語、神志不清、健忘、迷失方向,適合使用「牛黃清心丸」,或者「安神丸」、「辰砂散」。

中風熱邪很盛,口舌乾燥,手舞足蹈,胡言亂語,精神昏亂,眼睛無法辨識人,適合使用「清心湯」、「涼膈散」,或者「人參敗毒散」加減藥材。

中風痰多,手腳不能隨意活動,說話困難,關節疼痛,適合使用「滌痰湯」。

大便不通暢,腸胃虛弱澀滯,適合使用「四物湯」合「三化湯」。

中風導致頭暈目眩,快要倒下,適合使用「天麻湯」或「芎藭湯」。

中風導致手腳癱瘓,適合使用「草靈丹」或「豨薟丸」。

頭暈目眩,耳鳴鼻塞,咽喉腫痛,這些症状也要根据情况分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