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毅

《醫方集宜》~ 凡例八款

回本書目錄

凡例八款

1. 醫學

醫之為學,先須熟諳內經,並張、李、劉、朱四家之說,以知病源。次觀本草,以知藥性而處方。次曉素難及叔和脈訣,以知切脈而定虛實。必宗斯三者,以為提綱。又考諸歷代名醫之正法,庶使病機明而不惑於學也。

白話文:

學習醫學,首先必須熟讀《內經》,以及張仲景、李東垣、劉完素、朱丹溪四家的論述,以瞭解疾病的根源。接著研讀《本草》,以掌握藥物的特性並開立處方。然後學習《素問》、《難經》以及叔和的《脈訣》,以掌握切脈的方法判斷虛實。必須以這三者作為綱領。另外,還要參考歷代名醫的正統療法,這樣才能透徹瞭解疾病的機理,在學習中避免困惑。

2. 醫源

醫之源流,自黃帝、歧伯、秦越人,東漢張仲景,西晉王叔和,隋之巢元方,五代陳日華,宋陳文忠、嚴用和,金之陳無己、劉守真、張元素,元李明之、王好古、朱彥修輩,悉皆醫門名流,正派大可學者也。故多收錄其法。至於近代明醫,若吳中羅益、滄州呂復,皆承東垣之餘緒,咸有著述,未易枚舉。

嗟乎!自內經以來,醫書一百九十九家,其間量為擇取,各隨所宜,以為定見。

白話文:

醫學的源流,可以追溯到黃帝、歧伯、秦越人。東漢時期有張仲景,西晉時期有王叔和,隋朝時期有巢元方,五代時期有陳日華。宋朝時期有陳文忠、嚴用和,金朝時期有陳無己、劉守真、張元素。元朝時期有李明之、王好古、朱彥修等。這些都是醫學界的翹楚,他們的理論值得我們學習。因此我收集了很多他們的方法。至於近代的名醫,像吳中的羅益、滄州的呂復,都承襲了東垣學派的思想,他們也都有著作流傳,數量繁多,難以一一列舉。

3. 病源

病源之說,專以內經為主,復採先賢群經定論,但去其繁,就其簡,以便觀覽。

白話文:

關於病因的說明,主要以《黃帝內經》為基礎,並參考前人的各項經典定論,只去除繁複的部分,保留簡要的,以便於閱讀。

4. 形證

形證之設,謂人有病於臟腑經絡,必有證見於皮毛、顏色之間。且人心、肝、脾、肺、腎在人身中藏而不可見,若夫口、鼻、耳、目則露而共見者也。五臟受病,人馬能知之。蓋有諸中,形諸外。古云:「臟病形乃應。」所謂外證以證內病。若不識外證,豈能明內病耶?今病下略具形證,以便審察。

白話文:

根據傳統中醫的說法,人體內部臟腑經絡出現疾病時,身體表面和氣色上一定會出現相應的徵兆。比如,雖然心、肝、脾、肺、腎這些器官藏在我們身體深處不容易看到,但是,我們的嘴巴、鼻子、耳朵、眼睛這些部位卻是露在外面,可以共同觀察到的。因此,當五臟受到疾病侵襲時,從人的外觀就能夠看出來。俗話說得好:「內臟有病,外形會相應地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外證可以反映內病」。如果不瞭解外證,怎麼能夠清楚地判斷內部的疾病呢?現在,我們簡要地列舉一下身體的各種外證,以便大家在診斷疾病時參考。

5. 脈法

脈理之妙,有七表、八里、九道、六極,合為三十樣之分。呼吸之際,識病情,決生死,豈不難哉?人未嘗會得脈理之妙,但值病者,徒張切脈之名,豈知脈理之機妙?今於病下,考定應有之脈及挾病之脈,大略有所憑據。

白話文:

脈象的精妙有七表、八里、九道、六極,共分為三十類。在病人呼吸之間,通過脈象就能判斷病情,決定生死,豈不是非常困難嗎?人們通常不瞭解脈象的精妙,只會在生病時隨便切脈,哪裡會知道脈象的微妙變化呢?現在在疾病的治療中,根據病人脈象確定應有的脈象和伴隨疾病的脈象,這樣纔能有依據。

6. 治法

治病之法,臨病之際,辨病源,明脈證類,集古之成方成法,及發表、攻裡、調和諸方,宜攻宜守,正治反治,緩急之法,使好下手。

白話文:

治病的方法,在遇到疾病時,辨別病因,釐清脈象和證狀類型,彙集古籍中的有效方劑和方法,以及發散風熱、驅除體內病邪、調和身體機能等各種治療方式。應當攻守並重,正確治療與反向治療,採取緩和或急救療法,以便妥善治療。

7. 治方

諸病之下,悉以劉、張、朱、李及古今諸名醫有理妙方採附其末,以便參考。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治療方法,都附上了劉、張、朱、李等古今著名醫生的有效方劑,以便參考使用。

8. 治驗

治驗之法因病出異,經典之無,古人治遇根由及祖之遺法,自己歷年經驗方法,不敢私慝,錄附各條之末,願以類推。

白話文:

治療的方法因病而異,經典中沒有記載的,是古人治療遇到的經驗和祖傳的方法,以及我自己多年來的經驗方法,不敢隱藏,記錄在各條的後面,希望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