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三十九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九 (4)

1. 麻黃左經湯

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腳攣痹,關節重痛,增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眩暈。

白話文:

本方治療風寒暑濕流注於足太陽經絡,導致腰腳攣縮麻痺、關節劇烈疼痛;或因寒氣加重而發熱,卻無汗且畏寒;或自發性盜汗且畏風;伴隨頭痛眩暈。

麻黃,乾葛,茯苓蒼朮(米泔水浸),防己羌活防風,桂心(不見火),細辛甘草(炙,各一錢二分)

白話文:

麻黃:將麻黃浸泡水中,並絞乾水分。

乾葛:將葛根洗淨,切片後曬乾。

茯苓:將茯苓洗淨,切片後曬乾。

蒼朮:將蒼朮浸泡在米泔水中,並絞乾水分。

防己:將防己洗淨,切片後曬乾。

羌活:將羌活洗淨,切片後曬乾。

防風:將防風洗淨,切碎後曬乾。

桂心:將桂皮的內層取出來,但要避免見火。

細辛:將細辛洗淨,切碎後曬乾。

甘草:將甘草洗淨,切片後曬乾,並炙烤至表面焦黃。

劑量:每種藥材各取一錢二分(約6克)。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空心服。自汗去麻黃,加肉桂芍藥,重者加白朮陳皮,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等分。

白話文:

依照以下方法煎服一劑藥:取水兩碗、生薑三片、紅棗一顆,煎煮至剩下一碗,空腹時服用。如果有自汗症狀,則去除麻黃,加入肉桂、芍藥;症狀嚴重的,再加入白朮、陳皮;如果沒有自汗症狀,則減少肉桂的用量,並加入等量的杏仁、澤瀉。

2. 半夏左經湯

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腳疼痛,嘔吐不食。

白話文:

治足少陽經為風寒暑濕流注,發熱腰腳疼痛,嘔吐不食。

半夏(湯泡),乾葛,細辛麥門冬(去心),桂心(去皮),白朮茯苓乾薑(炮),防風黃芩柴胡甘草(炙,各一錢)

白話文:

  • 半夏(用湯水泡):可化痰止嘔。

  • 乾葛:生津養陰,清熱涼血。

  • 細辛:溫中散寒,祛風止痛。

  • 麥門冬(去除種子):益氣養陰,清熱生津。

  • 桂心(去除外皮):溫補心陽,活血化瘀。

  • 白朮: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茯苓:健脾益氣,滲濕利尿。

  • 乾薑(炮製過):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 防風:祛風解表,散寒止痛。

  • 黃芩:清熱瀉火,解毒止痢。

  • 柴胡:疏肝解鬱,升陽和解。

  • 甘草(炙烤過的):補中益氣,調和諸藥。

以上各藥材,各取一錢(約3克),共計12種藥材。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空心服,熱悶加竹瀝,喘急加杏仁桑白皮

白話文:

製作一劑藥方,加入兩盅水、三片生薑、一顆紅棗,將其煎煮至一盅的量,並在空腹時服用。

如果患者感到悶熱,則可加入竹瀝。如果患者有喘急的症狀,則可加入杏仁和桑白皮。

3.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疼,肩背沉重,胸膈不利,及遍身疼痛,下注足脛,腫痛不可忍。

方見腰痛門

白話文:

針對濕熱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

  • **肢節煩疼:**四肢關節痠痛不適。
  • **肩背沉重:**肩部和背部感覺沉重。
  • **胸膈不利:**胸腔和橫膈膜感到阻滯不舒。
  • **遍身疼痛:**全身各處疼痛。
  • **下注足脛,腫痛不可忍:**濕熱下行到足踝,造成腫痛劇烈,無法忍受。

此方出自《腰痛門》。

4. 神烏丸

治遠年近日乾濕腳氣。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昔有遠年近日乾濕腳氣,百藥不瘥,後用泥捏成型,安置足下,立得安眠。

現代白話文翻譯: 過去有一位患有遠年和新近的乾濕腳氣,用過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後來,他用泥土捏成一個泥足,放在腳下,立刻就能安然入眠。

川烏(炮,去皮臍,切作片,炒令色變),虎脛骨(酥炙),海桐皮,川萆薢(各一兩),川牛膝(去蘆,酒浸),肉蓯蓉(酒浸,各一兩半),金毛狗脊(燎去毛,半兩)

白話文:

川烏(經過炮製,去掉皮和臍,切成片狀,再炒至變色),虎脛骨(用酥油炙烤製成),海桐皮,川萆薢(各一兩),川牛膝(去掉蘆,用酒浸泡過),肉蓯蓉(用酒浸泡過,各一兩半),金毛狗脊(用火燎去毛,取半兩)。

上為細末,用木瓜膏子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溫酒送下。

白話文:

將藥物研磨成細膩,然後與木瓜膏混合,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以溫酒送服。

5. 獨活寄生湯

治腎經虛弱,坐臥當風著濕,所得腰痛,若不速治,流入腳膝,乃為偏枯冷痹,緩弱重疼,或腰攣疼痛,腳重濕痹,並宜服之。

白話文:

用來治療腎經虛弱,坐臥時吹風著濕而引起的腰痛,如果不趕快治療,就會流入腳膝,成為偏枯、冷痹,緩慢地加重疼痛,或者腰部攣急疼痛,腳部沉重濕痹,都適合服用此方。

方見腰痛門

白話文:

腰痛門

腰痛

腰痛者,營衛不調,濕寒凝滯,經絡痹阻,氣血不行,或腎氣虛弱,督脈受寒,腰中氣血凝滯不得流暢,故腰部痠痛。

證狀

腰部痠痛,屈伸不利,或連及股膝,甚則疼痛難忍,或伴有寒戰發熱,或小便不利,或大便溏瀉。

治療

  1. **針灸:**取腰陽關、腎俞、命門、大腸俞、八髎等穴位。
  2. **中藥:**桂附地黃丸、補腎壯腰丸、通痺湯。
  3. **外治:**熱敷、拔罐、推拿按摩。

注意事項

  1. 腰痛時不宜勞累,應臥牀休息。
  2. 保持腰部保暖,避免受寒。
  3. 加強鍛鍊,增強腰部肌肉力量。
  4. 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勞累。
  5. 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和治療腰椎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