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三十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十六 (1)

1. 遺溺失禁門(附論)

夫以方論,其小便遺失者,為腎與膀胱虛冷,不能約其水也。今乃以為熱,有所據乎?曰:此劉河間深得其旨,乃作《原病式》云:熱客膀胱,鬱結不能滲泄故也。或曰:小便澀而不通者為熱,遺溺不禁者為寒,豈知熱甚而氣血不能宣通,則痿痹而神無所用,故液滲入膀胱,漩溺遺失不能收禁也。《內經》則謂督脈生病為遺溺。

白話文:

用中醫的角度來探討,尿失禁的原因在於腎與膀胱虛弱寒冷,沒辦法控制好小便。現在卻認為是熱證,這樣的說法有什麼依據呢?劉河間精準把握了這個道理,於是寫作《原病式》一書,裡頭提到:熱邪侵犯膀胱,使得膀胱鬱結無法順暢排尿。有人說:小便澀而不暢通是因為熱證,尿失禁則是寒證。實際上,熱證嚴重的時侯,氣血無法順暢流動,身體就會痿痹,神志也無法發揮作用,所以尿液滲入膀胱,導致尿失禁無法控制。《黃帝內經》則認為,督脈生病會導致尿失禁。

又曰:膀胱不禁為遺溺。《靈樞》謂肝所生病亦遺溺。蓋因二經循陰器,系廷孔,病則勞衛不至,氣血虛勞,莫能約束水道之竅,故遺失不禁也。又曰:水穀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液,流而不行者為液。天熱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也。

白話文:

又被提到:膀胱無法控制小便則為遺尿。在《靈樞》中提到,肝臟生病也會引起遺尿。這是因為我們的二經筋脈循著陰器和繫廷孔,當它們生病時,勞動力和衛氣無法到達,導致氣血虛弱,無法約束水道,所以會出現遺尿的情況。還被提到:水和穀物進入嘴中,它們的味道一共有五種,各自流入自己的位置,體液各自行走在自己的管道中。所以三焦會排出氣體,以溫暖肌肉,充盈皮膚,它產生的體液,流動不暢的則會變成液體。天氣炎熱,穿的衣服又太厚,則腠理就會打開,所以會出汗。

寒氣留於分肉,聚沫則為痛。天寒衣薄,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為溺與氣也。《靈樞》又云:手太陽虛,小便遺,遺者觀之,則人不獨病在陰廷孔而已。人如是者,乃是三焦決瀆之失常,何以足三焦之手少陽,從足上入絡膀胱,故不約也。肺手太陰,從上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白話文:

寒氣停留在肌肉組織中,積聚成水液就會疼痛。天冷時衣服單薄,毛孔就會閉合,水液不能運行,水液滯留在膀胱,就會出現小便不利和氣滯的症狀。《靈樞》中也說:手太陽經虛弱,就會出現小便失禁,從小便失禁的症狀可以看出,這種病人不僅僅是陰廷孔(小便出口)出了問題。出現這種情況的人,是三焦決瀆不通暢造成的,足三焦的手少陽經,從足上經過,絡屬膀胱,因此才會出現小便失禁。肺手太陰經,從上焦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腎又上連肺,故將兩臟更是子母臟也。母虛子亦虛,此非上下三焦氣虛,皆足以致其遺溺乎?肺屬金,腎與膀胱屬水,所以金乃水之源,膀胱者乃滲泄之府。腎者水之竅,今患不禁,病何止於熱極鬱結,痿痹腎部而已?又自《內經》所謂太陰在泉,客勝,濕客下焦,溲便不時,太陰之復綦則入腎竅,泄無度者觀之,但濕主於否,況是所勝之邪,其不為鬱結痿痹者乎?從而思之,聖人之言,舉一隅便當以三隅反。前謂肺腎膀胱之病,不言其邪,可見諸邪盡能病之也。

白話文:

腎臟又和肺臟相連繫,所以將這兩個臟器都當作是互相依存的臟器。母親虛弱時,孩子也會虛弱,難道這不是上下三焦的氣虛,都能導致遺尿的發生嗎?肺臟屬於金屬性,腎臟和膀胱屬於水性,所以金是水的源頭,膀胱是調節排尿的器官。腎臟是水的出路,現在出現了小便不禁的症狀,疾病的範圍怎麼會只侷限在熱氣極盛、鬱結在腎臟,導致腰部麻痺、無力呢?又從《內經》上所說的「太陰(腎)在泉源,客邪得勝,體內濕氣侵襲下焦,小便、大便失常,太陰系統恢復正常後則復歸腎竅,小便洩漏不止」的情況來看,但體內的濕氣只主導否定的病理變化,加上是受到邪氣所侵襲,難道就不會出現鬱結麻痺的症狀嗎?從中思考,聖人的話語,舉出一個方面就應該反推其他三個方面。前面所說的肺、腎、膀胱的疾病,並沒有說明特定的邪氣,可見各種邪氣都能引起這些疾病。

故言手太陰別之虛者,為子母藏氣者之安也。可見所生所復不勝之五邪,亦是能挾之也。大抵人之漩溺,蓋心屬火,與小腸為表裡,二氣所以受盛,是為傳送。又腎屬水,合膀胱為表裡,膀胱為之腑,水注於膀胱,而泄於小腸,實相交通也。若心腎氣弱,陽道衰冷,傳送失度,必遺尿失禁。

白話文:

因此,當談到手太陰經別氣虛時,這種虛弱是指,「子母藏氣」安居在應該在的地方。可見,所生的與所復歸的五邪之氣太強盛,也能夠挾制這裏的氣。總體而言,人會漩溺,是因為心屬火,與小腸表裡相通,二者的氣息所以興盛,是為了傳送。又因為腎屬水,與膀胱表裡相通,膀胱是它的腑,水流注於膀胱,然後排泄到小腸,二者實際上是相互貫通的。如果心腎之氣虛弱,陽道衰冷,傳遞失去節度,必然遺尿失禁。

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矣。夫水火不濟,陰陽不調,下焦蓄冷,腎與膀胱受克,故不能制水。水道滑則因水挾寒而不禁也。又曰:下焦蓄血,虛勞內損,則便溺自遺,而不知下焦虛寒,不能溫制水液,則便溺欲出而不禁,乃心不與腎交通,或冷或熱,而滑澀隨之也。

白話文:

古書上說:膀胱功能失常,小便不通暢,稱為癃;小便不自主的排出,稱為遺尿。這是因為水火失濟,陰陽不調,下焦積蓄寒氣,腎與膀胱受到侵害,所以不能控制水液。水道光滑,水液挾帶寒氣而無法控制。

另外,下焦積蓄淤血,身體虛弱,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而不知道下焦虛寒,無法溫暖和控制水液,就會出現大小便想要排出而無法控制的情況,這是因為心腎不通,或者冷或者熱,而滑澀也隨之而來。

不然,若不觀於色,不辨於脈,不審所兼之病狀,獨指為冷,指為熱,獨務澀水道之竅,不求邪所自之本者,五味所從也。《傷寒論·脈法》有曰: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胃氣不行,澀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調,則三焦無所伸而歸其部。上焦不歸,噯而吞酸,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飲,下焦不歸者,則遺溺失禁也。

白話文:

如果不觀察面色,不分辨脈象,不審察兼併的病症,只是單純地判斷為冷證,或單純地判斷為熱證,只專注於治療澀水道之竅,而不追究邪氣的根源,這就如同五味雜陳而無所適從。《傷寒論·脈法》說:寸口脈微而澀,微弱說明胃氣運行不暢,澀說明榮氣不足。榮衛之氣不能調和,則三焦無所歸,無法正常運轉。上焦不能歸,就會出現噯氣、吞酸。中焦不能歸,就會出現消化不良、飲水過多。下焦不能歸,就會出現遺溺失禁。

治之之法,當溫補下元,清心寡慾,宜用秘元丹家韭子丸分清飲之類。又有產後所傷,及小兒胞冷,皆有遺溺失禁者,臨證察脈,究其所因,度其遺禁,對病用藥服餌,決效矣。

白話文:

治療遺尿的方法,宜溫補下元,清心寡慾,可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分清飲等藥物。小兒胞冷、產後受損,也容易遺尿。治療時,應察看脈象,分析其原因,根據遺尿的性質,對症用藥,就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