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52)

回本書目錄

瘡診論卷之六十五 (52)

1. 微下而自消第八

五十九、四順散。患瘡疹至四五日,不大便,瘡子又盛出,即喘粗氣急腹脹,小便赤澀,須用此方。

大黃,甘草(炙),芍藥,當歸(各一錢)

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若得氣通不喘,腹不脹,便休與此藥。若初覺有赤點子,大便如常,小便赤澀,須用藥通大便,要出快也。若出得色紅而快,更不須通也。

六十、利毒丸。治小兒瘡疹欲出,胃熱發溫壯,氣粗滿,大小便赤澀,眠中驚,煩渴口舌乾,手足微冷,多睡,時嗽涎,實脈沉大滑數,便宜服之。

大黃(半兩),膩粉,大青(各一錢),龍腦,硃砂(各五分),檳榔,生牽牛,黃芩,青黛(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黃米大,二歲小兒服八丸,生薑蜜水下,不動再服,量兒大小虛實加減。

六十一、夾食者,紫霜丸。治頭疼壯熱,脹為夾食。

方見和劑方

白話文:

五十九、四順散

如果得了瘡疹,到了第四、五天,沒有排便,而且瘡疹反而長得更厲害,同時出現喘氣粗重、呼吸急促、肚子脹氣、小便赤黃澀痛等症狀,就必須使用這個藥方。

藥材包含:大黃、炙甘草、芍藥、當歸(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加水一杯,煎煮到剩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服藥時間不拘。如果服藥後,症狀改善,不再喘氣、肚子不脹,就可以停止服用此藥。如果剛開始發現有紅色疹子,但排便正常,只有小便赤黃澀痛,就必須用藥來幫助排便,而且要快速排出來。如果疹子發出來的顏色鮮紅而且快,就不用再用藥通便。

六十、利毒丸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小兒瘡疹快要發出來時,因為胃熱而發燒,出現精神亢奮、呼吸粗重、腹脹、大小便赤黃澀痛、睡覺時容易驚醒、口渴、口舌乾燥、手腳稍微冰冷、嗜睡、時常咳嗽有痰等症狀,而且脈象呈現沉、大、滑、數的實證時,很適合服用此藥。

藥材包含:大黃(半兩)、膩粉、大青(各一錢)、龍腦、朱砂(各五分)、檳榔、生牽牛、黃芩、青黛(各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像黃米粒一樣。二歲的小孩服用八丸,用生薑蜜水送服,沒有效就再服用一次,劑量大小可根據小孩的體質虛實增減。

六十一、夾食者,紫霜丸

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飲食積滯而引起的頭痛發熱、腹脹等症狀。

藥方記載於《和劑方》中。

2. 瘡疹出太盛解毒第九

六十二、消毒散。治瘡疹已出,未能勻透,毒氣壅遏出不快,壯熱狂躁,咽膈壅塞,睡臥不安,大便秘澀,及治大人小兒上膈壅熱,咽喉腫痛,胸膈不利(治造與鼠黏子同,但如防風為鼠黏子湯)。

牛蒡子(炒,六兩,一名惡實),甘草(炙,二兩),荊芥(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煎至四分,去滓,食後臨臥服之,此藥治大便秘澀,是治裡熱故也。況本草云:惡實味辛平,其中治證,治風腫,治暴餐,熱肉生風,解丹石毒,治咽喉四肢風腫,此性稍涼也,為瘡疹所宜服者,能透肌出癰瘡,是以瘡疹亦出也,大便利則不可服。

六十三、化斑散。

石膏(用紙里,炮令透,為末,或用泥瓦燒之,取出去火毒),知母(切片,焙乾,為細末)

上件等分,用熟水調下一字服之,或調塗唇上,去頭痛除昏,發泄瘡子,此名石膏知母化毒散,治小兒瘡斑,此二方極妙,後方恐太涼。

六十四、地黃雄黃散。治溫毒發斑,瘡痘出不快者,乃冬應寒反熱,或被積寒暴發,熱毒不得宣泄,令身斑如錦紋,心悶而咳,但嘔清汁者,葛根橘皮湯、地黃雄黃飲子。

地黃,淡豆豉(各四兩)

上以豬脂一斤和勻,露一宿,煎三分,減去一分,去滓,下雄黃末一錢,麝香半錢,攪勻,量兒大小飲,若太多反有所損。

六十五、犀角散。治小兒瘡疹,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或赤斑點者。

犀角(鎊),甘草(炙,各半兩),防風(二兩),黃芩(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抄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六十六、紫河車散。治小兒斑瘡,毒氣不解攻咽喉者,聲音不出,舌頰生瘡,渴逆煩悶,潮熱面赤。

紫河車,茜根,貫眾(各三錢),芍藥,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七分盞,生薑一片,同煎至四分,去滓溫服。一方用牛蒡子。

六十七、玳瑁湯。治時行豌豆瘡,及赤瘡疹子未發者,令內消,已發者,解利毒氣,令不太盛。

生玳瑁,生犀(各以冷水濃磨汁二合)

上同攪令勻,每服半合,微溫服,一日四五服為佳。又治出而未快者,宜服之。又云:毒氣內攻,紫黑色,出不快,用玳瑁水磨濃汁一合,入獖豬心血一皂子大,以紫草濃煎湯,都作一服服之。玳瑁犀角,其性微寒,以治熱毒,則知其無失也。二藥皆治瘟疫蟲瘴,解百毒,通血脈,消癰腫,故用之以解蘊毒,可宜服也。

六十八、白虎湯。治小兒痘疱麩瘡,斑瘡赤黑,出不快,及瘡毒餘熱,並溫熱病暑,中氣煩躁熱渴,大便秘,小便赤,四時天氣大熱,即可與服,如冬無大寒,天氣大溫,即可服之。

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炙,三錢),人參(半兩)

白話文:

六十二、消毒散:治療瘡疹已經出現,但尚未完全透出,毒氣阻塞不通暢,伴隨發高燒、神志不清、咽喉阻塞、睡眠不安、大便秘結等症狀;也用於治療大人小孩上焦壅熱、咽喉腫痛、胸膈不適。(製作方法與鼠黏子湯相同,但以防風代替鼠黏子)。藥方:牛蒡子(炒,六兩)、甘草(炙,二兩)、荊芥(一兩)。 用法: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七分盞煎至四分,去渣,飯後睡前服用。此方治療大便秘結,是因其能治療裡熱。本草綱目記載:牛蒡子味辛平,能治療風腫、暴飲暴食、熱毒生風、解丹石毒、治療咽喉四肢風腫,其性稍涼,適合瘡疹患者服用,能促進肌膚排出癰瘡,所以能使瘡疹透出;但若大便已經通暢,則不宜服用。

六十三、化斑散:藥方:石膏(用紙包好,焙乾研末,或用泥瓦燒烤,去除火毒)、知母(切片,烘乾,研成細末)。用法:兩藥等量,用熟水調和後一次服用,或調和後塗抹於唇上,可治療頭痛、昏沉、促進瘡疹的發散。此方名為石膏知母化毒散,主要治療小兒瘡斑,這兩個方子都非常有效,但後面的方子可能太寒涼。

六十四、地黃雄黃散:治療溫毒引起的發斑,瘡痘出不快,因冬天應寒反熱,或積寒暴發,熱毒不能宣洩,導致身上出現斑點如錦紋,心悶咳嗽,嘔吐清水等症狀。藥方:地黃、淡豆豉(各四兩)。用法:用豬油一斤混合均勻,放置一夜,煎煮至三分,再減去一分,去渣,加入雄黃末一錢、麝香半錢,攪拌均勻,根據兒童年齡大小服用,服用過量反而有害。

六十五、犀角散:治療小兒瘡疹,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口渴,或出現紅色斑點。藥方:犀角、甘草(炙,各半兩)、防風(二兩)、黃芩(半兩)。用法: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六十六、紫河車散:治療小兒斑瘡,毒氣不能疏通,攻於咽喉,聲音嘶啞,舌頰生瘡,口渴、煩躁、潮熱、面赤。藥方:紫河車、茜根、貫眾(各三錢)、芍藥、甘草(炙,各半兩)。用法: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七分盞,生姜一片,同煎至四分,去渣溫服。另一方使用牛蒡子。

六十七、玳瑁湯:治療流行性豌豆瘡,以及紅色瘡疹未發者,使毒邪內消;已發者,則解毒利氣,使毒邪不致太盛。藥方:生玳瑁、生犀角(各用冷水濃磨成汁二合)。用法:混合攪拌均勻,每次服用半合,溫服,一天服用四五次最佳。也可用於治療瘡疹已出但尚未完全透出的情況。另有方法:毒氣內攻,呈紫黑色,出不快,可用玳瑁水濃磨成汁一合,加入豬心血一皂子大小,再用紫草濃煎湯,混合一起服用。玳瑁、犀角性微寒,用於治療熱毒,效果顯著。兩藥都能治療瘟疫、蟲瘴,解百毒,通血脈,消癰腫,因此用於解毒,效果很好。

六十八、白虎湯:治療小兒痘疱、麩瘡、斑瘡赤黑,出不快,以及瘡毒餘熱,以及溫熱病、暑熱病、中氣不足、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症狀;四季天氣炎熱都可以服用,冬天若無嚴寒,天氣溫暖也可服用。藥方:石膏(四兩)、知母(一兩半)、甘草(炙,三錢)、人參(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