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四 (13)
卷之六十四 (13)
1. 小兒諸熱須分主治
只用異功散,入粳米煎和其胃氣,則收陽氣歸內,身體便涼,熱重者辰砂金箔散治之,錢氏白朮散亦可。
小兒虛熱者,因患後平復,血氣未勻,四體羸弱,時多發熱,治宜調氣補虛,其熱自退,如錢氏白朮散、異功散、加四均子湯之類,或未退,人參生犀治之,此為良法。
小兒實熱者,頭昏頰赤,口內熱,小便赤澀,狀如豆汁,大便堅硬,或秘澀不通,腹急,此熱證也,宜四順飲子、大黃朴硝湯、八珍散,略挨動臟腑即安。
小兒疳熱者,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膚者,為之疳熱,三四歲後有此疾。蓋吃食則有疳,用金瓜丸、五蟾丸、肥兒丸之類治之,最為穩當。
小兒血熱者,每早食後發熱,夜則涼,世醫多謂虛勞,或為疳熱,此血熱證也。宜服龍膽丸、地黃膏之類,時時與服,即瘥。
小兒骨蒸熱者,一歲至十歲,衣絮皆不得者,新綿又不得,冬月以火烘衣被,勿令食桃杏楊梅果實,又不得食炙爆熱面之類,皆令兒體熱,或因傷寒後食肉太早,令兒體熱者有之,或作骨蒸者,宜服生犀散、克效湯、地骨皮飲、七寶散、金蓮飲子治之。蓋小兒純陽,未有虛羸形瘵之證,溫補之劑寡矣。
且如前人論小兒發熱,有一十四證,見證立方,多獲功效。今人當效前人之心,觀形察色,切脈論證,以分表裡虛實,設有所誤,非惟夭閼人命,抑且欺於心哉。
白話文:
小兒發熱需區分主治方法。單純使用異功散,加粳米同煎,以調和脾胃之氣,就能使陽氣內收,身體自然降溫。若熱勢較重,則可用辰砂金箔散或錢氏白朮散治療。
小兒虛熱,通常是疾病痊癒後,血氣尚未恢復平衡,導致四肢瘦弱,時常發熱。治療應以調和氣血、補益虛損為主,熱症自然會消退。可用錢氏白朮散、異功散或加四君子湯等方劑,若熱症未退,可使用人參、犀角等藥物治療,效果良好。
小兒實熱,症狀表現為頭暈、臉紅、口乾舌燥、小便短赤澀痛(如豆汁狀)、大便乾燥或便秘、腹部脹滿。這是熱邪壅盛的表現,宜服用四順飲子、大黃朴硝湯、八珍散等方劑,略微疏通臟腑,症狀即可緩解。
小兒疳熱,症狀為發熱、消瘦、口渴,進食卻無法長肉。這種疾病多見於三四歲以後的兒童,主要因為飲食不節導致積食。可用金瓜丸、五蟾丸、肥兒丸等方劑治療,療效較為穩妥。
小兒血熱,症狀是每早飯後發熱,夜晚則正常,一些醫生誤認為是虛勞或疳熱,其實這是血熱的表現。宜服用龍膽丸、地黃膏等藥物,經常服用即可痊癒。
小兒骨蒸熱,多見於一歲到十歲的兒童,症狀是怕冷,不耐寒,即使穿著厚衣被也感到寒冷,甚至連新棉被也受不了,冬天需要用火烤暖衣被。患兒忌食桃、杏、楊梅等水果以及油炸辛辣食物,這些都會加重體熱。骨蒸熱有時是因傷寒痊癒後過早食用肉食所致。治療骨蒸熱,可用生犀散、克效湯、地骨皮飲、七寶散、金蓮飲子等方劑。小兒體質多屬陽盛,很少出現虛弱消瘦的症狀,因此溫補的藥物較少使用。
古人論述小兒發熱,曾總結出十四種證型及相應的治療方法,療效顯著。現代醫生應學習古人的診斷方法,仔細觀察患兒的形體、面色、脈象,辨別病症的表裡虛實,才能準確診斷和治療。否則,不僅會延誤病情,危及患兒生命,更會愧對自己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