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十三 (1)

1. 膠艾湯

治勞傷血氣,月水過多,淋瀝漏下,連日不止,臍腹疼痛,及妊娠將攝失宜,胎動不安,腹痛下墜,或勞傷胞絡,胞阻漏血,腰痛悶亂,或因損動胎,上搶心奔沖短氣,及因產乳衝任氣虛,不能約制,延引日月,漸成羸瘦。

熟地黃,白芍藥(各四兩),當歸(去蘆),艾葉(微炒,各三兩),阿膠(搗碎,炒令燥),川芎,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碎,每三錢,水一盞,酒六分,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熱服,日三,病其者連夜並服。一方有黃耆。

白話文:

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因勞累損傷氣血,導致月經量過多、淋漓不盡,持續多日不止,並伴隨肚臍周圍腹部疼痛;也可用於懷孕時因調養不當,導致胎動不安、腹痛下墜,或因勞累損傷胞絡(子宮周圍組織),造成胞阻漏血,出現腰痛、胸悶心煩;或是因為不小心傷到胎兒,導致氣血上衝,出現心悸、呼吸短促;以及產後或哺乳期因衝任二脈氣虛,無法約束氣血,導致經期拖延,日久身體逐漸消瘦。

藥材組成包含:熟地黃、白芍藥(各120克),當歸(去除蘆頭)、艾葉(稍微炒過,各90克),阿膠(搗碎,炒乾),川芎、甘草(炙,各60克)。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約9-10克),加入水一杯,酒六分(約1/5杯),煎煮至八分(約八成)時,去渣,在飯前溫熱服用,每日三次,病情嚴重者可連夜服用。另有一個方子加入了黃耆。

2. 鎮宮丸

治婦人崩漏不止,或下五色,或赤白不定,或如豆汁,或狀若豚肝,或下瘀血,臍腹脹痛,,頭暈眼花,久而不止,令人黃瘦,口乾胸煩不食。

代赭石(火煅醋淬),紫石英(火煅醋淬),香附子(醋煮,各二兩),陽起石(火煅,細研),鹿茸(燎去毛,醋蒸,焙),茯神(去皮木),阿膠(銼碎,蛤粉炒成珠),當歸(去蘆,酒浸),蒲黃(炒),川芎(各一兩),血竭(半兩,別研)

上為細末,用艾煎醋汁,煮糯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治漏下五色,亦治嘔血,令人黃瘦虛弱

上用地榆三兩,銼碎,以醋一升,煮十餘沸,去滓,食前稍熱服一合。本草注云:地榆主帶下十二病,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藏堅,六曰子門悴,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藏不定。一方竹葉水煎服代茶,甚解熱。

治白崩方。

棕櫚(燒灰),絲瓜(俗云魚鰦,夏月人家栽作涼棚者是也)

上等分為細末,空心酒調下。

白話文:

這個藥方「鎮宮丸」是用來治療婦女崩漏不止的,症狀包括:陰道出血不止,流出各種顏色(五色)的血,有時紅有時白,顏色不固定,或像豆汁一樣,或像豬肝一樣,或流出瘀血,導致肚臍腹部脹痛,頭暈眼花,如果長期不止,會讓人變得面黃肌瘦,口乾舌燥,胸悶煩躁,吃不下飯。

藥方組成: 代赭石(用火燒過後浸泡醋),紫石英(用火燒過後浸泡醋),香附子(用醋煮過,各二兩),陽起石(用火燒過後磨成細末),鹿茸(燒掉毛後用醋蒸過再烘乾),茯神(去除外皮木質部分),阿膠(切碎後用蛤粉炒成珠狀),當歸(去除蘆頭後用酒浸泡),蒲黃(炒過),川芎(各一兩),血竭(半兩,另外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艾草煎煮的醋汁,加上糯米糊一起和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這個藥方除了治療崩漏,還能治療吐血,以及因病導致的面黃肌瘦、虛弱等症狀。

另外,還搭配一個輔助療法:用三兩地榆切碎,用一升醋煮十幾次沸騰,去掉藥渣,飯前稍微加熱服用一合。古代醫書記載,地榆主要治療婦女帶下病,包括:陰道出血過多,白帶過多,月經不來,陰部潰爛,子宮堅硬,子宮口萎縮,陰陽交合時疼痛,小腹寒痛,子宮口閉鎖,子宮寒冷,夢中與鬼交合,以及五臟功能紊亂。也有用竹葉煎水當茶喝,可以有效退熱。

另一個治療白帶過多的藥方:

棕櫚(燒成灰),絲瓜(俗稱魚鰦,夏天人們種來當遮陽棚的那種)。

將以上兩種藥材等分磨成細末,空腹時用酒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