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六十一 (1)
卷之六十一 (1)
1. 卷之六十一
2. 咽喉門(附論)
戴人云: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因各異。咽以納氣,故嚥氣通於天:喉以納食,故喉氣通於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掩其食下,不掩之,其喉錯,必舌抵上齶,則會厭能閉其咽矣。四者相交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此四者,乃氣與食出入之門戶,最急之處,故為病也,為咽痛喉痹之證,是以難治。
輕者或治而愈,甚者雖治必殆矣。《內經》曰:一陰一陽結為之喉痹。王注曰:一陰者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也。一陽者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也。二火皆主脈,並絡於喉,氣熱則內結,甚則腫脹,腫脹則甚,甚則痹,痹甚而不通則死矣。非惟二脈系此為病,以十二經推之,惟足太陽,別下項,其餘皆腠於喉嚨。
惟君相二火獨勝,則熱結正絡,故痛且速也。故十二經中,言嗌痛咽腫,頷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惟喉閉急速,相火之所為也。夫君火者,猶人火也;相火者,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經言喉痹,則咽與舌在其中矣,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
後之學者,各詳其狀,今略咽喉一十八證:一曰單蛾風,其形圓如小箸頭,生於咽喉關上,或左或右,可治,生於關下者難治;二曰雙蛾風,生兩個在喉關兩邊,亦圓如小箸頭大,或生關下者難治;三曰蟬舌風,又名子舌,自舌下再生重舌者是也;四曰牙蜞風,牙齦上腫盛聚毒成瘡者是;五曰木舌風,其舌漸漸長大,相似煮熟豬舌,不能轉動;六曰舌黃風,自舌上腫痛黃色;七曰咬牙噤風,牙盡頭作臖,口噤不開;八曰魚口風,如魚吸水者不治;九曰聚毒塞喉風,喉關聚毒,涎唾稠實,發寒熱,仍分上下,關上者依法治療,關下者難治,十曰懸蜞蟲毒風,上眶腫,食而不能掩水,外形腫如雞卵;十一曰搶食風,又名飛絲毒,口中或食腥鱠之惡物發泡者;十二曰獵頰風,腮頰結腫者是,牙盡處腫破;十三曰纏喉風,風自頤邊過,頤下赤色者是,亦有寒熱甚者,危殆;十四曰松子風,口內滿喉,赤如豬肝,張口吞物,則氣逆關閉,飲食不能者,用吹喉藥或絳雪點腫處,輕者退,甚者喉關響急不治;十五曰崩砂甘口風,自舌下牙齦上下腫赤,口內作臖如湯熱,牙齦漸甚爛者,亦能脫齒;十六曰連珠風,自舌下起,初起一個,又起一個,甚者三五七九個,連珠者是也;十七曰蜂子毒,或在肋腮臉癢爛,或在喉關舌下作臖,其色黃如蜂者是;十八曰走疰瘰癧風,頸項結核五七個,皮膚赤腫作寒熱者。惟木舌者,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喉頭,腫繞於外,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
喉痹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痹,於十八證外之別名,雖為治,若不歸之於火,則相去遠矣。其微者可以痠軟之,其大者可以辛散之。治此疾者,世之有方,如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之類。至如走馬喉痹,何待此乎?其死生如人之反掌之間耳。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
白話文:
戴人說:咽、喉、會厭、舌這四個部位,雖然都在同一個區域,但它們的功能和病因卻各不相同。咽的功能是吸入空氣,所以咽部的氣息與天相通;喉的功能是吞嚥食物,所以喉部的氣息與地相通;會厭則負責管理咽喉的開合,控制食物下嚥,如果會厭功能失調,食物可能誤入氣管,而舌頭抵住上顎,會厭才能緊閉咽喉。這四個部位互相配合使用,缺一不可,否則就會導致無法進食而死亡。這四個地方是氣息和食物出入的門戶,是非常重要的部位,因此一旦生病,像是咽喉疼痛或喉痹等症狀,就很難治療。
病情輕微的或許可以治好,但嚴重的即使治療也難以痊癒。《內經》說:「一陰一陽交結就會形成喉痹。」王冰注釋說:「一陰指的是手少陰心經,屬於君火,是心臟的主脈。一陽指的是手少陽三焦經,屬於相火,是三焦的主脈。這兩種火都主導脈絡,並聯絡到喉嚨,如果氣熱就會在內部凝結,嚴重的話會腫脹,腫脹加劇會形成痹症,痹症嚴重到無法通暢就會死亡。不只是這兩條經脈會導致喉痹,如果從十二經脈來推論,只有足太陽膀胱經的支脈從後頸下行,其他經脈的氣血都匯聚到喉嚨。
只有君火和相火特別旺盛時,熱邪才會直接侵入經絡,導致疼痛且病勢發展迅速。所以十二經脈中提到的咽喉痛、腫脹、下巴腫大、舌根僵硬等症狀,都是因為君火引起的。而喉嚨阻塞且發病急速,則是相火所造成的。君火就像是人的火氣,相火則像是龍的火氣。人的火氣燒木頭,火勢比較緩慢;龍的火氣燒木頭,火勢則比較快速。醫書上說的喉痹,咽和舌頭都在其中,因為它們的病因都是火熱,所以不加以區分。
後世的醫者,應該仔細辨別喉痹的各種症狀,現在簡略介紹咽喉的十八種病症:第一種是單蛾風,形狀像小筷子頭,生在咽喉關節上方,可能在左邊或右邊,這種比較好治療,如果生在關節下方就比較難治;第二種是雙蛾風,在喉關節兩邊各生一個,也像小筷子頭大小,如果生在關節下方就比較難治;第三種是蟬舌風,又稱子舌,是指舌頭下面又長出一個舌頭;第四種是牙蜞風,指牙齦腫脹,聚積毒素形成瘡;第五種是木舌風,舌頭逐漸變大,像煮熟的豬舌頭,不能轉動;第六種是舌黃風,舌頭腫痛發黃;第七種是咬牙噤風,牙齒盡頭長出肉瘤,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第八種是魚口風,嘴巴像魚吸水一樣,這種情況難以治療;第九種是聚毒塞喉風,喉關節積聚毒素,唾液濃稠,發冷發熱,同樣分為關節上下,關節上的還可以治療,關節下的就難以治療;第十種是懸蜞蟲毒風,上眼眶腫脹,吞嚥食物時不能蓋住水,外形腫得像雞蛋;第十一種是搶食風,又稱飛絲毒,嘴裡吃了腥臭的食物而長出水泡;第十二種是獵頰風,腮幫子腫脹,牙齒盡頭腫破;第十三種是纏喉風,風邪從下巴邊緣侵入,下巴下方發紅,也可能發冷發熱,情況危急;第十四種是松子風,嘴巴和喉嚨都腫脹,紅得像豬肝,張開嘴吞嚥時,氣息會逆行阻塞,無法進食,可以用吹喉藥或絳雪點在腫脹的地方,輕微的可以消退,嚴重的則會喉關節聲音急促,無法治療;第十五種是崩砂甘口風,從舌頭下方牙齦上下腫脹發紅,嘴巴裡面有肉瘤,像被熱水燙到一樣,牙齦逐漸腐爛,甚至會導致牙齒脫落;第十六種是連珠風,從舌頭下方開始,先長一個,又長一個,嚴重的會長三五七九個,連成一串;第十七種是蜂子毒,可能在肋骨、腮部、臉部發癢潰爛,也可能在喉關節或舌頭下方長出肉瘤,顏色黃得像蜂子;第十八種是走疰瘰癧風,脖子上長出五到七個淋巴結,皮膚紅腫,發冷發熱。木舌症是因為「木」的性質剛硬而不柔和,熱邪積聚在喉頭,腫脹環繞在外,又麻又癢,腫脹很大的就叫做纏喉風。
喉痹突然發作而死亡的,叫做走馬喉痹,是十八種病症之外的另一種名稱,即使治療,如果不歸咎於火邪,那就差很遠了。病情輕微的可以用酸澀的藥物收斂,病情嚴重的可以用辛散的藥物疏散。治療這種疾病,世間有很多方子,像是薄荷、烏頭、殭蠶、白礬、朴硝、銅綠等。至於走馬喉痹,又豈是這些藥物可以處理的?它的生死只在一瞬間。最不會誤診的方法,莫過於用砭石或針刺出血,只要血一出來,病就好了。
但是人們害怕針刺,迂迴地尋求其他方法,如果堅持不針刺,就會馬上喪命。凡是用針時喉嚨抽搐的,可以將一塊生薑搗碎放入熱開水中,時時喝一點,抽搐就會停止。治療喉痹這種疾病,就像救火一樣,怎麼可以輕易忽視呢?醫書上記載的案例,舌頭腫脹的,應該馬上用緋針,這種針要小而尖,刺五到七次,腫脹就會消退,出血就平安了。纏喉風腫脹,藥物難以下嚥的,可以用涼性的藥灌入鼻中再吐出來,外面再敷上拔毒散,等到熱退腫消就好了。
喉痹是龍火引起的,即使使用涼性藥物,也要煎得很熱,時時喝一點。這種藥是熱性藥發揮寒性作用,不會和熱病衝突。也可以常常用䤵針刺少商穴出血,就會痊癒。後世的醫生,必須分辨清楚是人火還是龍火引起的疾病,用藥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