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五十六 (1)
卷之五十六 (1)
1. 卷之五十六
2. 正骨兼金鏃門(附論)
《內經》云: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內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然谷之前出血,刺足肘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靈樞》云:有所墮墜,惡血留於內,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
又中風及有所擊打,若醉入房,汗出當風則傷脾。又頭痛不可取於腧,有所擊墮惡血,惡血在於內,痛不已,可側刺,不可遠取之也。《內經》又云: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當病墮。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嘔逆。《金匱》云:寸口脈浮微而澀,皆當亡血,設不出汗者,其身有瘡亡血故也。
子和云,諸落馬墜井,打撲傷損,閃肭傷折,杖瘡腫散,焮痛不止者,可峻下之。痛止腫消,宜以通經散等藥治之。此墮墜之病,《內經·靈樞》、《金匱》、子和,所論其詳,獨正骨兼金鏃科,惟危氏言其整頓手法,折傷手足,各有六出臼、四折骨、背脊骨折法、十不治,並用藥法,則至矣盡矣。後田馬騎啟發前人之書,補其闕略,經義大同小異。
此科之書,當重危氏,今之學者,專攻治外,不行診視,不明其脈焉。知內傷輕重,因此之誤,不淺淺哉?若能識折傷出臼,出臼處搦入其窠,折傷處依法夾縛,明脈理的在何經受證,用後項次序之藥,終無夭閼之禍,可不謹乎?今將人之周身總三百六十五骨節,開列於後。
人身總有三百六十五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字都關次之。首自鈴骨之上為頭,左右前後至轅骨,以四十九字,共關七十二骨,巔中為都顱骨者(一有勢,微有髓及有液,)次顱為髏骨者一(有勢,微有髓,)髏前為頂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無此骨,)髏後為腦骨者一(有勢,微有髓,)腦左為枕骨者一(有勢無液。
)枕就之中,附下為天蓋骨者一(下為肺系之本,)蓋骨之後為天柱骨者一(下屬脊窳,有髓,)蓋前為言骨者(一言上覆合於髏骨,有勢無髓,)言下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勢無髓,)髏前為囟骨者一(無勢無液,)囟下為伏委骨者一(俚人訛為伏犀骨是也,無勢髓,)伏委之下為俊骨者一(附下即眉宇之分也,無勢髓。
)眉上左為天賢骨者一(無勢髓,下同,)眉上右為天貴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為智宮骨者一(無勢髓,)右睛之上為命門骨者一(兩睛之下,中為鼻。)鼻之前為梁骨者一(無勢髓,)梁之忘為顴骨者一(有勢無髓,下同,)梁之左為骨者一糺(顴糺之後,即耳之分,)梁之端為嵩柱骨者一,(無勢髓。
)左耳為同正骨者一(無勢髓,)右耳為納邪骨者一(同上,)正邪之後溪完骨者,左右共二,(無勢,無髓,)正尋之上附內為嚏骨者一(無勢少穴,)嚏後之上為通骨者,左右前後共四,(有勢少液,)嚏上為齶骨者一(無勢多液,)其齶後連屬為頷也,左頷為乘骨者一(有勢多液,)右頷溪車骨者一(同上,)乘車之後為轅骨者,左右共二(有勢有液,)乘車上下,出齒牙三十六事(無勢髓,庸下就一,則不銘其數,)復次鈴骨之下為膻中,左右前後至蓧,以四十字,關九十七骨,轅骨之下,左右為鈴骨者二,(多液,)鈴中為會厭骨者一(無勢髓,)鈴中之下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無髓,)嚥下為喉骨者,左中及右共三,(同上,)喉下為嚨骨者,環次共十事(同上),嚨下之內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無勢髓,)肺系之後為谷骨者一(無髓,)谷下為㿠道骨者左右共二(同上,)嚨外次下為順骨者共八(少液,)順骨之端為順隱骨者共八(同上,)順下之左為洞骨者一(在上溪是,)順下之右為棚骨者一(女人無此,)洞棚之下中央為𩩲骭骨者一,(缺盆有人呼為骮骨,),𩩲骭真下為天樞骨者一,(無髓,)鈴下之左右為缺盆骨者二,(有勢多液,)左缺盆前之下為下厭骨者一,(無髓,)右缺盆前之下為分蓧骨者一,(同上,)厭饍之後附下為倉骨者一(同上,)倉下之左右為髎骨者共八(有勢無液。
白話文:
正骨兼金鏃門(附論)
《內經》記載:人若跌倒墜落,瘀血停留在體內,腹部脹滿,無法前後彎曲,應先服用瀉下藥物。這是上傷厥陰經脈,下傷少陰經絡的表現。治療方法是刺足內踝然谷穴之前放血,刺足肘上動脈放血,若仍未止血,則刺三毛穴各一處,見血即止。左刺右邊,右刺左邊。《靈樞》記載:跌倒墜落後,瘀血滯留在體內,或因大怒,氣機逆上而不下降,積聚在脅肋下則傷及肝臟。
此外,中風或受外力撞擊,醉酒後同房,汗出當風,都會傷及脾臟。頭痛不宜從穴位取血治療。若因跌倒墜落導致瘀血停滯,疼痛不止,可進行側刺放血,但不可遠離患處取穴。《內經》還記載:肝脈搏動堅實有力且脈象較長,顏色卻不青,則預示著將要發生跌倒等意外。若搏動是因為瘀血滯留在脅肋下,會導致嘔逆。《金匱》記載:寸口脈浮弱而澀滯,都屬於失血的徵象,如果不出汗,可能是身體有瘡瘍導致失血。
子和(指某位醫家)說,凡是因落馬、墜井、打撲、傷損、閃挫、骨折、杖傷、腫脹疼痛不止的,都可以使用峻下法治療。疼痛停止腫脹消退後,再用通經散等藥物治療。關於跌倒墜落的疾病,《內經·靈樞》、《金匱要略》及子和的著作都有詳細論述,唯有正骨兼金鏃科,危氏(指某位危姓醫家)詳細記載了整復手法,針對手足骨折脫臼,分別有六種脫臼、四種骨折、脊椎骨折的治療方法,以及十種不可治療的情況,並詳細記載了用藥方法,可謂非常完善。後來的田馬騎(指某位田馬騎姓醫家)繼承前人的著作,補充了不足之處,其醫學理論大體相同。
此類書籍,應重視危氏的著作。現在的學者專攻外科治療,卻不行內診,也不辨別脈象,不能了解內傷的輕重緩急,因此造成的誤診不少。如果能識別骨折脫臼,將脫臼的骨頭復位,對骨折處按法夾縛固定,明確脈理在哪些經絡受損,按順序用藥,就不會有生命危險,這難道不值得謹慎嗎?現將人體全身三百六十五個骨節列於後。
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骨節,以一百六十五個字來詳細記述其名稱和位置。從枕骨之上開始,是頭部,左右前後到枕骨,共計四十九個字,關聯七十二塊骨骼:巔頂正中是都顱骨(一,強健,略有骨髓和津液),都顱骨之後是髏骨(一,強健,略有骨髓),髏骨之前是頂威骨(一,略有骨髓,女性沒有此骨),髏骨之後是腦骨(一,強健,略有骨髓),腦骨左側是枕骨(一,強健,無津液)。枕骨之中,下方是天蓋骨(一,下方是肺的根本),天蓋骨之後是天柱骨(一,下連脊柱,有骨髓),天蓋骨之前是頷骨(一,向上覆蓋在髏骨上,強健,無骨髓),頷骨之下是舌根骨,左右各一(強健,無骨髓),髏骨之前是囟門骨(一,無力,無津液),囟門骨之下是伏委骨(一,俗稱伏犀骨,無力,無骨髓),伏委骨之下是俊骨(一,下方即眉毛的分界處,無力,無骨髓),眉毛上方左側是天賢骨(一,無力,無骨髓,下同),眉毛上方右側是天貴骨(一,眉毛上方,直達眼睛),左眼之上是智宮骨(一,無力,無骨髓),右眼之上是命門骨(一,兩眼之下,中間是鼻子),鼻子之前是鼻樑骨(一,無力,無骨髓),鼻樑骨的兩側是顴骨(一,強健,無骨髓,下同),鼻樑骨左側是顴骨(一,顴骨之後,即耳朵的分界處),鼻樑骨前端是嵩柱骨(一,無力,無骨髓),左耳是同正骨(一,無力,無骨髓),右耳是納邪骨(一,同上),同正、納邪骨之後是溪完骨,左右各一(無力,無骨髓),同正骨之上連接著內側的是嚏骨(一,無力,少有穴位),嚏骨之後之上是通骨,左右前後共四塊(強健,少有津液),嚏骨之上是齶骨(一,無力,多有津液),齶骨之後連接著下巴,左下巴是乘骨(一,強健,多有津液),右下巴是車骨(一,同上),乘骨、車骨之後是枕骨,左右各一(強健,有津液),乘骨車骨上下,長出三十六顆牙齒(無力,無骨髓,因過於平常,故不詳細記載數目)。
其次,從枕骨之下是膻中,左右前後到胸部,共四十字,關聯九十七塊骨骼。枕骨之下,左右是鈴骨,左右各一(多有津液),鈴骨中間是會厭骨(一,無力,無骨髓),鈴骨之下是咽骨,左中右共三塊(無骨髓),咽骨之下是喉骨,左中右共三塊(同上),喉骨之下是嚨骨,環繞排列共十塊(同上),嚨骨之下內側是肺系骨,一個接一個共十二塊(無力,無骨髓),肺系骨之後是谷骨(一,無骨髓),谷骨之下是食道骨,左右各一(同上),嚨骨外側往下是順骨,共八塊(少有津液),順骨的末端是順隱骨,共八塊(同上),順骨之下左側是洞骨(一,在上方與之相連),順骨之下右側是棚骨(一,女性沒有此骨),洞骨、棚骨之下中央是鎖骨(一,鎖骨也有人稱之為骮骨),鎖骨真下是天樞骨(一,無骨髓),鈴骨之下左右是鎖骨,左右各一(強健,多有津液),左鎖骨前方之下是下厭骨(一,無骨髓),右鎖骨前方之下是分蓧骨(一,同上),下厭骨之後下方是倉骨(一,同上),倉骨之下左右是髎骨,共八塊(強健,無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