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十三 (14)
卷之十三 (14)
1. 地榆湯
治脾毒,氣痢下血如鵝鴨肝,腹痛不止。
地榆,訶子肉(各一兩),當歸(切焙),甘草(炙,各半兩),柏葉,茜根,芍藥,赤茯苓(去皮,各三分)
上細銼,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一方無赤茯苓,有炒黃連一兩。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治療脾臟積毒,導致的氣痢,會有像鵝鴨肝一樣的血便,並且腹痛不止的狀況。
使用的藥材有:地榆、訶子肉(各一兩)、當歸(切片後烘乾)、炙甘草(各半兩)、柏葉、茜草根、芍藥、赤茯苓(去皮,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加入一杯水煎煮至剩六分,去渣後,在飯前溫熱服用。另一個方子沒有赤茯苓,而是加入一兩炒過的黃連。
2. 龍骨散
治氣痢,腹內虛鳴,日久不瘥。
龍骨,黃連(去須),黃柏(去粗皮),乾薑(炮),阿膠(炙燥),人參,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粥飲下,日再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龍骨散,是用來治療因氣虛引起的痢疾,這種痢疾會造成肚子裡面咕嚕咕嚕叫,而且很久都無法痊癒的。
使用的藥材有:龍骨、黃連(去除鬚根)、黃柏(去除粗糙外皮)、乾薑(炮製過)、阿膠(炙烤乾燥)、人參、厚朴(去除粗糙外皮,用生薑汁炙烤過),每種藥材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在空腹時用粥湯送服,一天服用兩次。
3. 神驗丸
治冷勞氣痢,腹脅疼痛,水穀不消。
陳曲,吳茱萸(湯浸焙乾,炒,各一兩),黃連(去須,炒),蕪荑(炒,各三分)
上為細末,生薑汁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用溫米飲下。
白話文:
這個藥丸叫做神驗丸,用來治療因為虛寒引起的痢疾,症狀有腹部和脅肋疼痛,以及消化不良。
藥材包含:陳曲、吳茱萸(用熱水浸泡後烘乾,再炒過,各一兩)、黃連(去除鬚根後炒過)、蕪荑(炒過,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生薑汁調和後搓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十五丸,飯前用溫熱的米湯送服。
4. 木香縮砂散
治氣痢腹脹,腹中虛鳴。
木香(二兩半),縮砂仁(一兩半),枳殼(去穰,麩炒)訶黎勒皮(各三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用陳米飲調下,良久以食壓之。
白話文:
此方劑用來治療因氣滯引起的痢疾,症狀為腹部脹滿,肚子裡有虛弱的腸鳴聲。
藥材組成:
木香(二兩半),縮砂仁(一兩半),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訶子皮(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在空腹時用隔夜的米湯調服,過一段時間再進食。
5. 牛乳方
治氣痢,日久不瘥,諸痢困弱,諸藥不效者。
上以牛乳汁煎蓽茇,服之立瘥。唐真觀中,太宗苦於氣痢,詔問殿廷左右,有能治其疾者,當重賞之,有術士張寶藏進此方,時賞官三品。一方牛乳半升,蓽茇末二錢匕,同煎減半,空心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氣痢,也就是腹瀉,病程久了都沒好,各種痢疾導致身體虛弱,吃各種藥都沒效的情況。
做法是將牛乳汁與蓽茇一起煎煮,服用後很快就會痊癒。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曾飽受氣痢之苦,於是下詔詢問朝廷大臣,有沒有人能治好他的病,如果治好就給予重賞。當時有個術士張寶藏獻上這個方子,太宗痊癒後賞賜他三品官位。另一種做法是取半升牛奶,加入二錢匕的蓽茇粉末,一起煎煮到剩下一半的量,空腹服用。
6. 巴石丸
治氣痢。
上以白礬飛令雪白,謂之巴石,以熟豬肝作丸,空心米飲下,丸數隨人力氣加減。若得水牛肝更妙,素食人蒸餅丸之亦可。或云白礬中青黑者名巴石。一方白礬不以多少,炭火於淨地上燒令汁盡,變其色如雪,名之巴石,一兩研。
白話文:
[巴石丸]
這個藥方是治療氣痢的。
先將白礬燒過使其變成像雪一樣的白色,這就叫做「巴石」。然後用煮熟的豬肝將其揉成丸狀,在空腹時用米湯送服,藥丸的數量可以根據病人的體力狀況增減。如果能用水牛肝來製作效果會更好。吃素的人可以用蒸餅代替豬肝揉成藥丸也可以。
還有一種說法是,白礬中帶有青黑色的部分才叫做「巴石」。另外有個做法是不限定白礬的用量,直接用炭火在乾淨的地上燒到它汁液完全蒸發,使其顏色變得像雪一樣白,這個也叫做「巴石」,取一兩研磨成粉。
7. 蘭青丸
療中焦熱,水穀下痢。
蘭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炒燥),白朮,地膚子,烏梅肉,地榆(各三兩)
上為末,用蘭汁和,微火上煎取,可為丸,如青杏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白湯化下,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
白話文:
這個藥丸叫做「蘭青丸」,是用來治療因為中焦有熱,導致消化不良、水瀉的狀況。
藥方組成如下: 蘭青汁(三升),黃連(八兩),黃柏(四兩),阿膠(五兩,炒乾),白朮、地膚子、烏梅肉、地榆(各三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蘭青汁調和均勻,用小火慢慢煎煮,直到可以搓成藥丸。藥丸大小像青杏一樣,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溫開水化開服用。服藥期間忌吃豬肉、冷水、桃子李子、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