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四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九 (1)

1. 來復丹

此藥配類二氣,均調陰陽,奪天地衝和之氣,乃水火既濟之方,可冷可熱,可緩可急。善治榮衛不交,滋養心腎,氣不升降,上實下虛,氣閉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滑,不問男女老幼危急之證,但有胃氣,無不獲安。補損扶虛,救陰助陽,為效殊勝。

舶上硫黃(用透明不夾沙石者),硝石(各一兩,同硫黃併為末,入定碟內,以微火溫炒,用柳篦子不住手攪令陰陽氣相入,不可用太過,恐傷藥力,再碾令極細),青皮(去白),陳皮(去白),五靈脂(須擇五壽山者,研細,用水澄去沙石,曬乾,以上各二兩),太陰玄精石(二兩,另碾細)

上將五靈脂青皮陳皮為細末,入玄精石末及硝石硫黃末拌勻,以好酒醋煮麵糊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飲吞下,甚者五十粒,新生嬰兒一粒。小兒慢驚風,或吐利不止,變成虛風搐搦者,非風也,胃氣欲絕故也,用五粒碾碎,米飲送下。老人伏暑迷悶,紫蘇湯下。

婦人產後血迷,上搶悶絕,並惡露不止,及赤白帶下,並用醋湯下。常服和陰陽,益精神,散腰腎陰濕,止腹脅冷疼,立效。諸疾不辨陰陽證者,並宜服之。

灸法

腎與膀胱俱虛,灸腎俞伯壯穴,在對臍兩邊,向後夾脊,相去各一寸五分。兼治便濁失精,五臟虛勞痼冷,小腹弦急,夢遺泄精,三陰交穴灸七壯,在內踝上大脈,並四指,是諸虛極,灸膏肓俞氣海穴,壯數愈多愈妙。

白話文:

這個藥方調和陰陽二氣,取得天地間中和的能量,是水火相濟的配方,藥性可溫可涼,可緩可急。主要治療身體氣血失調,心腎不足,氣機升降失常,上熱下寒,氣閉痰厥,心腹冷痛,臟腑虛弱滑脫等問題。不論男女老幼,只要還有胃氣,服用後都能平安無事。此藥能補虛損,扶正氣,救陰液,助陽氣,效果非常顯著。

需要準備的藥材有:

  • 透明不夾雜沙石的舶上硫磺、硝石各一兩,一起磨成粉末,放入鐵製容器中,用微火溫炒,並用柳木製的攪拌棒不停攪拌,使其陰陽之氣相互融合,但火候不可過大,以免損害藥力,之後再磨成極細粉末。
  • 青皮(去除白色部分)、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五靈脂(需選用五壽山出產的,磨細後用水澄去沙石,曬乾),以上各二兩。
  • 太陰玄精石二兩,另外磨成細粉。

將五靈脂、青皮、陳皮磨成細粉,加入玄精石粉末,以及硝石硫磺粉末,混合均勻,用好酒和醋煮成的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豌豆。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以粥水送服。病情較重者可服用五十粒。新生嬰兒服用一粒即可。

對於小兒慢驚風,或嘔吐腹瀉不止,轉為虛風抽搐的狀況(這種情況並非真的風邪所致,而是因為胃氣衰竭),可將五粒藥丸磨碎,用米湯送服。老年人因暑熱昏迷時,可用紫蘇湯送服。

婦女產後血迷、昏厥,惡露不止,以及赤白帶下,可用醋湯送服。平常服用此藥,可以調和陰陽,增強精神,散除腰腎陰濕,止腹脅冷痛,效果迅速。對於各種不能辨別陰陽屬性的疾病,都適合服用此藥。

灸法

當腎與膀胱都虛弱時,可以灸腎俞穴(位於腰部,與肚臍兩側平齊,向後夾脊,各相距一寸五分),此穴位可兼治小便混濁、遺精、五臟虛勞久寒、小腹緊繃、夢遺等症狀。另外可灸三陰交穴七壯(位於內踝上方,大脈處,向上四指寬的位置),此穴針對各種虛弱症狀,灸膏肓俞穴和氣海穴,灸的次數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