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四十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七 (1)

1. 三增茴香丸

治腎與膀胱俱虛,為邪氣搏結,遂成寒疝。伏留不散,臍腹痛,陰核偏大,膚囊壅腫,重墜滋長,有妨行步,瘙癢不止,時出黃水,浸成瘡瘍。或長怪肉,累治不痊,致令腎經閉結,陰陽不通,外腎腫脹,冷硬如石漸大。皆由頻服熱藥內攻,或因兜取,以致如此。用藥溫導,陽氣漸退,寒邪補虛消疝,暖養腎經,能使復元,一應小腸氣寒疝之疾,久新不過三料。

第一料藥

舶上茴香(用鹽半兩,同炒焦黃,和鹽稱),川楝子(炮,去核),沙參(洗銼),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米粉稠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溫酒或鹽湯送下,日進三服,小病此一料可安,才盡,便可服第二料藥。

第二料藥,加下項藥

蓽茇(一兩),檳榔(半兩)

上加入前藥內,通共六味,重五兩半,為細末,依前糊丸,丸數湯使亦如前。若病未愈,便服第三料藥。

第三料藥,又加下項藥。

白茯苓(四兩,緊小實者,去黑皮),黑附子(半兩,炮去皮臍秤,或加作一兩)

上通前八味,重十兩,並依前糊丸,湯使丸數服加至三十丸,新久大病,不過三料可愈。小腸氣發,頻及三十年者,寒疝氣至如栲栳大者,皆可消散,神效。

白話文:

這個藥丸叫做「三增茴香丸」,是用來治療腎和膀胱虛弱,導致邪氣聚集,形成寒疝的狀況。這種寒疝會長期存在,難以消散,引起肚臍和腹部疼痛,陰囊腫大,皮膚囊腫脹下垂,感覺沉重,甚至影響走路,陰部會持續搔癢,時常流出黃水,導致皮膚潰爛。有時候還會長出奇怪的肉,多次治療都無法痊癒,最後導致腎經阻塞,陰陽不通,外腎腫脹,變得像石頭一樣又冷又硬,而且越來越大。這些情況大多是因為頻繁服用熱性藥物來攻補,或是因為人為的拉扯陰囊所造成的。

這種藥丸的功效是溫暖疏導,使陽氣恢復,驅散寒邪,補虛並消除疝氣,溫養腎經,使其恢復正常功能。對於各種小腸氣和寒疝疾病,不論新舊,通常服用三劑就能痊癒。

第一劑藥

  • 舶上茴香(用鹽炒到焦黃,與鹽一同秤重)
  • 川楝子(炮製過,去除核)
  • 沙參(洗淨切碎)
  • 木香

以上各一兩。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水煮米粉做成濃稠的糊,將藥粉製成丸,像梧桐子一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鹽水送服,一天服用三次。病情較輕微的,服用這一劑藥即可痊癒,吃完第一劑藥後,就可以服用第二劑藥。

第二劑藥,在第一劑藥的基礎上加入以下藥材:

  • 蓽茇
  • 檳榔

以上藥材分別為一兩、半兩。

將以上兩種藥材加入第一劑藥的藥粉中,共六種藥材,總重五兩半,磨成細末,依照之前的方法做成藥丸,服用方法與劑量也和第一劑藥相同。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就服用第三劑藥。

第三劑藥,在第二劑藥的基礎上再加入以下藥材:

  • 白茯苓(選擇緊實小顆的,去除黑皮)
  • 黑附子(炮製過,去除皮和臍)

以上藥材分別為四兩、半兩,或可加到一兩。

將以上藥材與前述的藥材混合,共八種藥材,總重十兩,一樣依照之前的方法做成藥丸,服用時,藥丸的劑量可以增加到三十丸。不論是新病還是舊病,嚴重的病情,通常服用三劑即可痊癒。小腸氣發病頻繁,甚至長達三十年,或是寒疝腫大如籮筐一樣大的,都可以使其消散,效果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