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宿

《奇效良方》~ 卷之四十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十二 (2)

1. 積聚門(附論)

小漸益大,至期而鼓,其腹則如懷子狀也。此氣病而血未病,故月事不斷以時下,此非妊娠,在乎脈辨。《原病式》曰:症者腹中堅硬,按之應手,謂之症也。《聖惠方》謂症猶證也。然水體柔順,而今反堅硬如地者,亢則害承乃制也。瘕者腹雖硬,而忽聚忽散,無有常准,故《聖惠方》云:瘕猶假也,以其病瘕未及症也。

經曰:血不流而寒薄,故血肉凝而成瘕也,腹內結痛也。經曰: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瘕,謂小腸熱移入大腸,兩熱相搏,則血溢而為虙瘕。血澀不利,則月事沉滯而不行,故云虙瘕為沉。虙與伏同,若瘕為疝誤矣。然則瘕病亦有熱者,或陽氣鬱結,怫熱壅滯,而堅硬不消者,非寒症瘕也。

以脈別之,王氏謂脈沉伏者症也,快堅者瘕也。故《難經》乃言五積為病,且如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久不已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心之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已令人病煩;心脾之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肺之積曰息賁,在右脅下如覆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腎之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此五積之狀,各隨五臟之經發病,故不同也。

東垣云:且積之為病,或因暴怒七情之氣,或六淫之邪,其初甚微,導引去之可也。留而不去,遂成五積。治當五郁之法,經言積之生於陰者,蓋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以入房,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若入房汗出浴則傷腎。積之所成,由自來矣。有言積聚,有言癥瘕,有言痃癖,雖名異而病同。

東垣先生隨經用藥,制立五方,治五積,各有所主論,當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可補則補,可瀉則瀉,無逆天時,詳臟腑高下,如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客者除之,留者行之,堅者削之,消者安之,摩者咸而軟以苦瀉之。全真氣,節飲食,慎起居,和其中外,可使畢已。

若以大毒之劑攻之,積不能除,反傷真氣,終難治矣。許學士解其要略,大抵治積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則愈。且如硇砂阿魏治肉積,葛根麥櫱治酒積,木香檳榔治氣積,桃仁紅花治血積,南星半夏治痰積,牽牛甘遂治水積,三稜莪朮治癖積,礞石巴豆治食積,雄黃膩粉治涎積,各從其類,而對證治之。若用群啄之藥分其勢,則難取效。

須是認得分明,是何積聚,兼見何證,然後增加佐使之藥,不爾反有所損,要在臨時消息也。《脈經》曰:脈來細而附骨者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旁上,關下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街。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白話文:

積聚門(附論)

積聚初期症狀輕微,逐漸加重,到一定程度腹部會脹大,如同懷孕一般。這是氣機失調,血液並未受損,所以月經仍能按時來潮,並非懷孕,需從脈象辨別。《原病式》中說:腹部堅硬,按壓有反應,稱為「症」。《聖惠方》中認為「症」與「證」同義。然而,水性本柔順,如今卻堅硬如石,是因為亢盛則損傷,必須加以制約。瘕的腹部雖然也硬,但時聚時散,沒有規律,《聖惠方》說:「瘕猶假也」,因為瘕的病情尚不及症。

經書記載:血液運行不暢且寒邪凝滯,就會導致血肉凝結形成瘕,腹部會因此結痛。經書又說:小腸的熱邪移到到腸,形成虙瘕,是指小腸的熱邪侵入大腸,兩處熱邪互相搏擊,血液溢出而形成虙瘕。血液瘀滯不通,則月經停滯不行,所以說虙瘕為沉滯。虙與伏同義,若將瘕誤認為疝氣則錯了。然而,瘕也有熱證,可能是陽氣鬱結,熱邪壅滯,導致堅硬不消,這並非寒邪引起的瘕。

通過脈象區分,王氏認為脈象沉伏者為症,脈象迅速而堅硬者為瘕。《難經》提到五種積聚疾病:肝之積稱為肥氣,位於左脅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久治不愈會導致咳嗽、逆氣、痎瘧,連年不癒;心之積稱為伏梁,位於肚臍上方,大小如臂膀,向上延伸至心臟下方,久治不癒會導致心煩;心脾之積稱為痞氣,位於胃脘部,形狀像覆蓋的盤子,久治不癒會導致四肢乏力、黃疸、飲食難以消化吸收;肺之積稱為息賁,位於右脅下,形狀像覆蓋的杯子,久治不癒會導致寒熱往來、咳嗽氣喘、肺癰;腎之積稱為奔豚,發生於小腹部,向上延伸至心臟下方,形狀像小豬一樣,時上時下,沒有規律,久治不癒會導致氣喘、骨痿、氣虛。這五種積聚的症狀,各依循五臟經絡而發病,所以有所不同。

東垣認為:積聚的病因,可能是暴怒等七情所傷,或是六淫邪氣侵襲,初期症狀輕微,導引療法可以去除。但若任其發展,就會形成五種積聚。治療應採用五臟鬱結的治療方法,經書上說積聚產生於陰氣,大抵是憂思傷心,寒邪傷肺,憤怒傷肝,醉酒房事傷脾,汗出當風傷脾,用力過度、房事後汗出沐浴傷腎,積聚的形成原因就是這樣。有人說積聚,有人說癥瘕,有人說痃癖,名稱雖然不同,但疾病卻相同。

東垣先生根據經方用藥,制定五種治療方案,治療五種積聚,各有側重,應該仔細觀察患者疼痛的位置,以了解其應對之法。有餘不足,可以補益,可以瀉下,不可違逆天時,要詳細考慮臟腑的上下位置,寒者溫之,結者散之,客邪者除之,留滯者行之,堅硬者軟化之,消瘦者滋養之,腫脹者用苦寒藥瀉之。保持元氣充足,節制飲食,注意起居,調和內外,就可以痊癒。

如果使用大毒的藥物攻治,積聚不僅不能去除,反而會損傷元氣,最終難以治愈。許學士闡明其要點,大致是治療積聚,應以其所惡者攻之,以其所喜者誘之,則可痊癒。例如,硇砂、阿魏治療肉積,葛根、麥芽治療酒積,木香、檳榔治療氣積,桃仁、紅花治療血積,南星、半夏治療痰積,牽牛、甘遂治療水積,三稜、莪朮治療癖積,礞石、巴豆治療食積,雄黃、膩粉治療涎積,各從其類,對症治療。如果使用多種峻猛的藥物同時使用,則難以見效。

必須清楚辨別是哪種積聚,以及伴隨的症狀,然後再增加佐使藥物,否則反而會有損害,關鍵在於臨機應變。《脈經》說:脈象細小而貼近骨骼者為積聚,寸口脈積聚在胸中,微弱的寸口脈,積聚在喉嚨中,關上脈積聚在臍旁上方,關下脈積聚在心臟下方,微弱的關下脈積聚在小腹部,尺中脈積聚在氣街(腹部)。脈象出現在右側,積聚就在右側,脈象出現在左側,積聚就在左側,脈象兩側都出現,積聚就在中間,各以其所在部位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