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4)

1. 巴豆

味辛,溫。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癥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張,蕩煉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內,除鬼毒蠱注邪物(《御覽》作鬼毒邪注),殺蟲魚。一名巴叔(占作椒,《御覽》作菽)。生川穀。

《吳普》曰:巴豆,一名巴菽,神農、岐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李氏:主溫熱寒。葉如大豆。八月採(《御覽》)。

《名醫》曰:生巴郡,八月採,陰乾,用之,去心皮。

案:《廣雅》云:巴菽,巴豆也。《列仙傳》云:元俗餌巴豆。《淮南子·說林訓》云:魚食巴菽而死,人食之而肥。

白話文:

巴豆,味道辛辣,藥性溫熱。主要用於治療傷寒、溫瘧、寒熱等症狀,能破除體內的腫塊、積聚、硬塊,以及停留在體內的痰飲。對於腹部脹大、腹水,以及清理五臟六腑的廢物,疏通閉塞的經絡,使水穀順利排出,去除體內惡物,以及驅除鬼毒、蠱毒等邪氣(《御覽》記載為鬼毒邪注),並能殺死體內的寄生蟲。它又名巴叔(有的記載為椒,《御覽》記載為菽)。生長在四川的山谷中。

《吳普》記載:巴豆,又名巴菽,神農、岐伯、桐君認為它味辛,有毒;黃帝認為它味甘,有毒;李氏認為它主要治療溫熱和寒症。它的葉子像大豆葉。在八月採摘。(《御覽》引述)。

《名醫別錄》記載:巴豆生長在巴郡,八月採摘,陰乾後使用,需要去除內部的果心和外皮。

考證:《廣雅》說:巴菽就是巴豆。《列仙傳》說:元俗喜歡服用巴豆。《淮南子·說林訓》說:魚吃了巴菽會死,人吃了會變肥。

2. 蜀菽

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穀。

《名醫》曰:一名巴椒,一名蓎藙。生武都及巴郡。八月採實,陰乾。

案:《範子計然》云: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陸璣云:蜀人作荼,又見秦椒,即《爾雅》莍。陶弘景雲:俗呼為樛。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主要可以去除邪氣、止咳逆,溫暖脾胃,驅散骨節、皮膚壞死肌肉中的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使氣向下運行。長期服用可以使頭髮不變白、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生長在四川山谷中。

《名醫別錄》說:它的別名是巴椒,又名蓎藙。生長在武都和巴郡一帶。在八月採摘果實,陰乾。

考證:《範子計然》說:蜀椒,產於武都,紅色的品質較好。陸璣說:蜀地的人把它當作茶,又看到秦地的椒,就是《爾雅》中所說的莍。陶弘景說:民間俗稱它為樛。

3. 皂莢

味辛、咸,溫。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殺精物。生川穀。

《名醫》曰:生壅州及魯鄒縣。如豬牙者,良。九月、十月採,陰乾。

案:《說文》云:莢,草實。《範子計然》云:皂莢,出三輔。上價一枚一錢。《廣志》曰:雞棲子,皂莢也(《御覽》)。皂,即草省文。

白話文:

味道辛辣、帶鹹味,性質溫和。主要治療風濕麻痹、肌肉壞死、邪氣入侵,以及頭風、容易流淚,能疏通九竅,殺滅寄生蟲。生長在四川的溪谷。

《名醫別錄》記載:生長在壅州和魯國的鄒縣。形狀像豬牙的,品質較好。在九月、十月採收,陰乾。

考證:《說文解字》說:莢,是草的果實。《範子計然》說:皂莢,出產於三輔地區。價格昂貴,一顆賣一錢。《廣志》說:雞棲子,就是皂莢(《太平御覽》引述)。「皂」字,是「草」字的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