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 卷三 (12)
卷三 (12)
1. 連翹
味苦,平。主寒熱、鼠瘻,瘰癧、癰腫,惡創,癭瘤,結熱蠱毒。一名異翹,一名蘭花,一名軹,一名三廉。生山谷。
《名醫》曰:一名折根,生太山,八月採,陰乾。
案:《爾雅》云:連,異翹。郭璞云:一名連苕,又名連本草云。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主要治療寒熱病、鼠瘻(淋巴結核)、瘰癧(頸部淋巴結核)、癰腫(皮膚化膿性疾病)、惡瘡(頑固難癒的瘡)、癭瘤(甲狀腺腫大)、結熱引起的蠱毒病。它又名異翹、蘭花、軹、三廉。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別錄》說:它又名折根,生長在泰山,八月採收,陰乾。
根據《爾雅》記載:連,就是異翹。郭璞註解說:它又名連苕,也叫做連本草。
2. 蘭茹
(《御覽》作閭,是)
味辛,寒。主蝕惡肉、敗創、死肌,殺疥蟲,排膿惡血,除大風,善忘不樂。生川穀。
《吳普》曰:閭茹,一名離樓,一名屈居。神農:辛;岐伯:酸、咸,有毒;李氏:大寒。二月採。葉圓黃,高四、五尺。葉四四相當。四月花黃,五月實黑、根黃,有汁,亦同黃。三月、五月採根。黑頭者,良(《御覽》)。
《名醫》曰:一名屈據,一名離婁,生代郡。五月採,陰乾。
案:《廣雅》云:屈居,蘆茹也。《範子計然》云:閭茹,出武都。黃色者,善。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寒。主要功效是腐蝕壞死的肌肉、潰爛的傷口、死去的肌肉組織,殺滅疥蟲,排出膿液和惡血,消除麻瘋病,改善健忘和情緒低落。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說:蘭茹,又名離樓,又名屈居。神農認為味道辛辣;岐伯認為味道酸、鹹,有毒;李氏認為性大寒。二月採摘。葉子圓形黃色,植株高四、五尺。葉子四片四片相對生長。四月開黃花,五月結黑色果實,根部黃色,有汁液,汁液也呈黃色。三月、五月採挖根部。根部頂端黑色者,品質較好。
《名醫別錄》說:又名屈據,又名離婁,生長在代郡。五月採摘,陰乾。
考證:《廣雅》說:屈居,就是蘆茹。《範子計然》說:蘭茹,產自武都。黃色的,品質較好。
3. 烏韭
味甘,寒。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生山谷石上。
案:《廣雅》云:昔邪,烏韭也,在屋,曰昔邪;在牆,曰垣衣。《西山經》云:萆荔,狀如烏韭。《唐本》注云:即石衣也,亦名石苔,又名石發。按:《廣雅》又云:石發,石衣也,未知是一否。
白話文:
味道甘甜,屬性寒涼。主要治療皮膚忽冷忽熱的症狀,以及疏通小便,使膀胱之氣順暢。生長在山谷的石頭上。
據《廣雅》記載:「昔邪」就是烏韭,長在屋簷下的叫「昔邪」,長在牆壁上的叫「垣衣」。《西山經》記載:「萆荔」的形狀像烏韭。《唐本草》的註解說,烏韭就是石衣,也叫石苔,又名石髮。但根據《廣雅》的記載,「石髮」就是石衣,還不確定是否為同一種植物。
4. 鹿藿
味苦,平。主蠱毒,女子腰腹痛,不樂,腸癰、瘰癧(《御覽》作歷)、瘍氣。生山谷。
《名醫》曰:生汶山。
案:《說文》云:藨,鹿藿也,讀若剽。《廣雅》云:藨,鹿藿也。《爾雅》云:蔨,鹿藿。其實,莥。郭璞云:今鹿豆也。葉似大豆,根黃而香,蔓延生。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主要治療蠱毒,女性腰腹疼痛、不舒服,腸癰、瘰癧(《御覽》寫作「歷」)、瘡瘍等病症。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別錄》說:生長在汶山。
考證: 《說文解字》說:「藨」就是鹿藿,讀音像「剽」。《廣雅》說:「藨」就是鹿藿。《爾雅》說:「蔨」就是鹿藿。它的果實叫做「莥」。郭璞說:現在說的鹿豆就是它。葉子像大豆,根是黃色的而且有香味,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