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代赭

味苦,寒。主鬼注、賊風、蠱毒,殺精物惡鬼,腹中毒邪氣,女子赤沃漏下。一名須丸。生山谷。

《名醫》曰:一名血師,生齊國,赤紅青色如雞冠,有澤。染爪甲,不渝者,良。採無時。

案:《說文》云:赭,赤土也。《北山經》云:少陽之山,其中多美赭。《管子·地數篇》云: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範子計然》云:石赭,出齊郡,赤色者,善;蜀赭,出蜀郡。據《元和郡縣誌》云:少陽山在交城縣,其地近代也。

白話文:

味道苦澀,性寒。主要治療鬼注(類似現代的傳染病或精神疾病)、賊風(類似風邪入侵)、蠱毒等疾病,可以殺死精怪之類的邪物惡鬼,也能治療腹中的毒邪之氣,以及婦女赤白帶下等問題。別名叫做須丸。生長在山谷中。

《名醫別錄》說:又名血師,生長在齊國,顏色呈現赤紅或青色,像雞冠一樣,有光澤。可以用來染指甲,不會褪色的,是好的。採集沒有固定的時間。

考證:《說文解字》說:赭,就是紅色的土。《北山經》說:少陽山,那裡盛產美好的赭石。《管子·地數篇》說:山上有赭石,山下就有鐵。《範子計然》說:石赭,產自齊郡,紅色的品質最好;蜀赭,產自蜀郡。根據《元和郡縣誌》的記載:少陽山在交城縣,就是現今這個地方。

2. 戎鹽

主明目、目痛,益氣、堅肌骨,去毒蠱。大鹽:令人吐(《御覽》引云:主腸胃結熱。《大觀本》作黑字)。滷鹽:味苦,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御覽》引云:一名寒石,明目益氣)。生池澤(舊作三種,今並)。

《名醫》曰:戎鹽,一名胡鹽。生胡鹽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青;南海,赤。十月採。大鹽,生邯鄲,又河東。滷鹽,生河東鹽池。

案:《說文》云:鹽,咸也。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滷,西方咸地也。從西省,象鹽形,安定有滷縣。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滷鹽。河東鹽池,袤五十一里,廣七里,周百十六里。《北山經》云:景山南望鹽販之澤。郭璞云:即解縣鹽池也。今在河東猗氏縣。案:在山西安邑運城。

白話文:

戎鹽

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治療眼睛疼痛,還能補益氣力、強健肌肉骨骼、去除毒蠱。

大鹽:能使人嘔吐(《御覽》引述說:主要治療腸胃積熱。《大觀本草》記載為黑色)。

滷鹽:味道苦澀,性質寒涼,主要治療身體極度發熱、口渴煩躁,能驅除邪氣和解蠱毒,使肌膚柔嫩(《御覽》引述說:又名寒石,能使眼睛明亮、補益氣力)。產於池澤之地(過去記載有三種,現在合併)。

《名醫別錄》說:戎鹽,又名胡鹽。產於胡鹽山,以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祿城東南角。北海的戎鹽顏色青色,南海的戎鹽顏色紅色。都在十月份採集。大鹽,產於邯鄲,也有產於河東。滷鹽,產於河東的鹽池。

考證:《說文解字》說:鹽,是鹹味的。古代宿沙氏最早開始煮海水製鹽。滷,是西方鹹地的名稱。字形從「西」字省略,像鹽的形狀。安定郡有滷縣。東方稱為斥,西方稱為滷鹽。河東的鹽池,南北長五十一里,東西寬七里,周長一百十六里。《北山經》說:景山向南望去,能看到鹽販的澤地。郭璞解釋說:就是解縣的鹽池。現在在河東的猗氏縣。考證:位於山西安邑、運城一帶。

3. 白堊

味苦,溫。主女子寒熱、癥瘕、目閉、積聚。生山谷。

《吳普》曰:白堊,一名白蟮(《一切經音義》)。

《名醫》曰:一名白善。生邯鄲。採無時。

案:《說文》云:堊,白塗也。《中山經》云:蔥聾之山,是多白堊。

白話文:

味道苦,性溫。主要治療婦女寒熱病、腹中腫塊、眼睛不能睜開、體內積聚的病症。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本草》說:白堊,又名白蟮。

《名醫別錄》說:又名白善。產於邯鄲。採集沒有特定時間。

考證:《說文解字》說:堊,是白色的塗料。《山海經‧中山經》說:蔥聾山,盛產白堊。

4. 冬灰

味辛,微溫。主黑子,去疣、息肉、疽蝕、疥瘙。一名藜灰。生川澤。

《名醫》曰:生方谷。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稍微溫熱。主要用於治療黑痣,去除疣、息肉、癰疽潰爛、疥瘡搔癢。又名藜灰。生長在河流沼澤地帶。

《名醫別錄》記載:生長在方谷這個地方。

5. 青琅玕

味辛,平。主身癢、火創,癰傷、疥瘙、死肌。一名石珠。生平澤。

《名醫》曰:一名青珠,生蜀郡,採無時。

案:《說文》云:琅玕,似珠者,古文作。《禹貢》云:雍州貢與𧸗琳琅⿰木⿳艹癶⿱日小。鄭云:琅⿰木⿳艹癶⿱日小,珠也。

上玉、石,下品九種。舊十二種,粉錫、錫鏡鼻為二,戎鹽、大鹽、滷鹽為非,三考當各為一。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平。主要治療身體搔癢、火瘡(燒燙傷)、癰瘡腫傷、疥癬瘙癢、壞死肌肉。別名又叫石珠。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

《名醫別錄》記載:別名又叫青珠,生長在蜀郡,採集時間沒有限制。

考證:《說文解字》說:琅玕,是像珠子的東西,古文寫作「」。《禹貢》記載:雍州進貢的物品有璆琳、琅「」,鄭玄解釋說:琅「」就是珠子。

屬於玉石類的上品,玉石類下品共有九種。舊時有十二種,把粉錫、錫鏡鼻當作兩種,戎鹽、大鹽、滷鹽當作不是同一種,經過三次考證後,應該各自算為一種。

6. 附子

味辛,溫。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踒(《御覽》作痿)躄拘攣,腳痛不能行步(《御覽》引云:為百藥之長。《大觀本》作黑字)。生山谷。

《吳普》曰:附子,一名莨,神農: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或生廣漢。八月採。皮黑,肥白(《御覽》)。

《名醫》曰:生楗為及廣漢東。月採,為附子;春採,為烏頭(《御覽》)。

案:《範子計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熱。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氣逆等病邪,能溫暖中焦,治療金屬外傷,破除體內堅硬的腫塊積聚,消除血瘕,驅散寒濕,治療因寒濕導致的萎軟無力、肢體彎曲攣縮,以及腳痛無法行走等症狀(《御覽》引述說:附子是百藥之首。《大觀本》記為黑字)。生長在山谷中。

《吳普》說:附子,又名莨。神農認為它味辛;岐伯、雷公認為它味甘,有毒;李氏認為它味苦,有毒,藥性大溫。有的產在廣漢。在八月採收。外皮黑色,內部肥厚而白。(《御覽》)

《名醫別錄》說:附子生長在楗為和廣漢東部。在八月採收的稱為附子;春天採收的稱為烏頭(《御覽》)。

考證:《範子計然》說:附子產自蜀地的武都一帶。白色的附子品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