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星衍

《神農本草經》~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鱉甲

味鹹,平。主心腹癥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生池澤。

《名醫》曰:生丹陽,取無時。

案:《說文》云:鱉,甲蟲也。

白話文:

味道鹹,性平。主要治療心腹部位的腫塊、積聚不散的硬塊、寒熱往來,能消除痞塊、息肉、皮膚潰爛、痔瘡、惡性腫瘤。生長在水池或沼澤中。

《名醫別錄》說:產於丹陽,採集沒有特定的時間。

考證:《說文解字》說:鱉,屬於甲殼類的蟲。

2.

味鹹,寒。主胸中邪氣、熱結痛,喎僻而腫。敗漆燒之,致鼠。生池澤。

《名醫》曰:生伊洛諸水中,取無時。

案:《說文》云:蟹,有二敖八足旁行,非蛇鱔之穴無所庇。或作䲒,蛫蟹也。《荀子·勤學扁》云: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所寄託。《廣雅》云:晡蟹,蛫也。《爾雅》云:螖蠌,小者蟧。郭璞云:或曰即蟚螖也,似蟹而小。

白話文:

味道鹹,性寒。主要治療胸腔內的邪氣、熱結引起的疼痛,以及口眼歪斜、腫脹等症狀。將腐敗的漆燒過後塗抹,會導致老鼠(可能是指皮膚病變)。生長在池塘沼澤中。

《名醫別錄》說:生長在伊水、洛水等地的水中,採集沒有時間限制。

考證:《說文解字》記載:蟹,有兩隻大螯和八隻腳,橫著行走,不是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地方可以躲藏。有的寫作「䲒」,也是指螃蟹。《荀子·勸學篇》說:蟹,有六條腿跪著、兩隻大螯,不是蛇、鱔的洞穴就沒有地方可以寄託。《廣雅》說:晡蟹,就是螃蟹。《爾雅》記載:螖蠌,小的是蟧。郭璞說:有人說螖蠌就是蟚螖,像螃蟹但比較小。

3. 柞蟬

味鹹,寒。主小兒驚癇、夜啼,瘨病,寒熱。生楊柳上。

《名醫》曰:五月採,蒸乾之。

案:《說文》云:蟬以旁鳴者,蜩蟬也。《廣雅》云:⿱予心蛣,蟬也;覆育,蛻也。舊作蚱蟬。《別錄》云:蚱者,鳴蟬也。殼,一名楉蟬。又名伏蜟,案:蚱,即柞字。《周禮·考工記》云:侈,則柞。鄭元云:柞,讀為咋咋然之咋,聲大外也。《說文》云:諸,大聲也,音同柞,今據作柞。

柞蟬,即五月鳴蜩之蜩。《夏小正》云:五月良蜩鳴。《傳》:良蜩也,五采具。《爾雅》云:蜩,螂蜩。《毛詩》云:如蜩。《傳》云:蜩,蟬也。《方言》云:楚,謂之蜩;宋、衛之間,謂之螗蜩;陳鄭之間,謂之螂蜩;秦、晉之間,謂之蟬;海岱之間,謂之⿱予心。《論衡》云:蟬,生於覆育,開背而出。

而《玉篇》云:蚱蟬,七月生。陶弘景:音蚱作笮,云瘂蟬,是為《月令》人寒蟬,《爾雅》所云蜺矣,《唐本》注非之也。

白話文:

味道鹹,性寒。主要治療小兒驚風、癲癇、夜間啼哭不止,以及癲病、忽冷忽熱的症狀。生長在楊柳樹上。

《名醫別錄》說:在五月採收,蒸過後曬乾。

考證:《說文解字》說:蟬以身體側面鳴叫的,叫做蜩蟬。《廣雅》說:蛣,就是蟬;覆育,指蟬蛻。《別錄》舊稱作蚱蟬。《別錄》記載:蚱就是會鳴叫的蟬。蟬殼,又名楉蟬,也叫伏蜟。考證:蚱就是柞字。《周禮·考工記》說:發出聲音大的,就用柞字。鄭玄解釋說:柞,讀作咋咋然的咋,指聲音很大外放的意思。《說文解字》說:諸,指聲音很大,發音和柞相同,現在依據寫作柞。

柞蟬,就是五月鳴叫的蜩。 《夏小正》記載:五月良蜩鳴叫。《傳》解釋:良蜩,是五彩斑斕的蟬。《爾雅》記載:蜩,也叫螂蜩。《毛詩》中說:像蜩一樣。《傳》解釋:蜩,就是蟬。《方言》記載:楚國稱作蜩;宋國、衛國一帶稱作螗蜩;陳國、鄭國一帶稱作螂蜩;秦國、晉國一帶稱作蟬;海岱一帶稱作(⿱予心)。《論衡》記載:蟬,生於蟬蛻,從背部破殼而出。

《玉篇》說:蚱蟬,七月才出現。陶弘景說:蚱的發音應作笮,並說它是瘂蟬,也就是《月令》中說的人寒蟬,是《爾雅》裡說的蜺。 《唐本草》的註解是錯誤的。

4. 蠐螬

味鹹,微溫。主惡血、血瘀(《御覽》作血瘴),痹氣,破折、血在脅下堅滿痛,月閉,目中淫膚,青翳白膜。一名蟦蠐。生平澤。

《名醫》曰:一名蜰齊,一名勃齊。生河內人家積糞草中。取無時。反行者,良。

案:《說文》云𧓉,𧓉螬也;蝤,蝤𧓉也;蠍,蝤𧓉也。《廣雅》云:蛭蛒,䖭蠾,地蠶,蠹,蠐螬。《爾雅》云:蟦,蠐螬。郭璞云:在糞土中。又蝤蠐,蠍。郭璞云:在木中。今雖通名蠍,所在異。又蠍,蛣𧌑。郭璞云:木中囊蟲。蠍,桑蠹,郭璞云:即拮掘。《毛詩》云:領如蝤蠐。

《傳》云:蝤蠐,蠍蟲也。《方言》云:蠐螬,謂之蟦。自關而東,謂之蝤蠐,或謂之蠶蠾,梁益之間,謂之蛒,或謂之蠍,或謂之蛭蛒;秦晉之間,謂之蠹,或謂之天螻。《列子·天瑞篇》云:烏足根為蠐螬。《博物志》云:蠐螬以背行,快於足用。《說文》無蟦字,當借蜰為之。

聲相近,字之誤也。

白話文:

蠐螬的味道是鹹的,藥性微溫。主要可以治療體內惡血、血瘀(《御覽》記載為血瘴),以及因氣血不通導致的麻木、疼痛,還有骨折、瘀血積聚在脅下導致的堅硬脹滿疼痛,以及月經閉止、眼睛裡長出的翳膜、青翳和白膜。它還有一個別名叫蟦蠐。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

《名醫別錄》說:它還有別名叫蜰齊、勃齊。生長在河南地區人們堆積糞便的草堆中。採集時間不限,背部朝下反著爬行的比較好。

考證:《說文解字》說,𧓉是指蠐螬,蝤是指蝤𧓉,蠍也指蝤𧓉。《廣雅》說,蛭蛒、䖭蠾、地蠶、蠹,都是指蠐螬。《爾雅》說,蟦就是蠐螬。郭璞說它生長在糞土中。又說蝤蠐也指蠍。郭璞說它生長在樹木中。現在雖然都通稱蠍,但它們生長的地方不一樣。還有蠍也指蛣𧌑。郭璞說它是樹木中的囊蟲。蠍還指桑蠹,郭璞說就是拮掘。《詩經》說,脖子像蝤蠐。

《毛詩傳》說,蝤蠐就是蠍蟲。《方言》說,蠐螬有的地方叫做蟦。從函谷關以東地區,有的叫做蝤蠐,有的叫做蠶蠾。在梁州、益州之間,有的叫做蛒,有的叫做蠍,有的叫做蛭蛒。在秦州、晉州之間,有的叫做蠹,有的叫做天螻。《列子·天瑞篇》說,烏鴉腳跟的退化會變成蠐螬。《博物志》說,蠐螬用背爬行,比用腳快。《說文解字》沒有蟦這個字,應該是借用蜰這個字來代替。

因為讀音相近,所以字詞可能用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