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主要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心悸
有些人明明沒有什麼病,會突然覺的心臟怦怦跳,有時候出現心跳忽快忽慢、種種心跳不尋常的現象,都統稱為「心悸」。
造成心悸的原因非常多,最常見的就是劇烈運動、熬夜、失眠、喝酒、咖啡因、吸煙、使用古柯鹼,以及壓力、焦慮或恐慌狀態都可能引起心悸。
一些疾病如脫水、荷爾蒙變化、甲狀腺激素異常、血液中氧氣或二氧化碳濃度不足、低血糖、恐慌症、發燒、心臟病、貧血、心律不整、心臟瓣膜異常、電解質失衡...等等都可能導致心悸。
不論是什麼原因,從經絡的角度來看,都是基於特定原因,造成特定經絡異常所產生的結果。
現代醫學看心悸的角度,原因非常的多且複雜,如果從中醫經絡的角度來看原因一樣複雜,因為通過心臟的經絡相當多(註1)。
首先,既然是心臟的不舒服,一定是與心經與心包經有關聯。
傳統中醫認為,心悸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心臟的陽氣不足、氣血不足,所以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出現心悸。
有時候,當一個人體內出現水氣循環障礙時,身體裡面的水會亂跑,水氣衝到胸部時也會造成心悸。
現代醫學也發現,心臟的最外層有一層膜樣構造稱為「心包膜」,身體異常時會造成異常的「心包囊積液」,這也會造成心悸。
這個時候最簡單的改善方法,就是要經常按摩拍打心經、心包經。
過去幾年來經常有會員回報,當他們按摩心包經之後,確實會立即感到胸部有舒緩的感覺,產生莫名的舒服感。
傳統中醫認為,脾臟運化血液,因此氣血不足的人,還要改善心悸還要提升脾經、胃經的能量,所以也要經絡拍打或按摩脾經、胃經。
古書上提到「少陽病」的不少方劑,都可以改善心悸。這代表的意思是,當一個人肝經、膽經異常時,也有機會出現心悸。
由於腎經也通往前胸部與心臟,所以有一定比例的人出現心悸,是因為腎經虛證所造成的結果,所以也要提升腎氣。
尤其是那些寒性體質的人,一年四季常常都是腎經虛證,他們就經常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心悸。
綜合以上,要改善心悸,最主要的經絡,就是心經與心包經、脾經、肝經、胃經與腎經,必須要先從這裡下手。
如果有一個人,以上所有提到的經絡都一起出現異常時,最容易組成出現以下這種經絡型態圖,這也是最難治型心悸的經絡型態,很容易出現在炎熱的夏季。
依照不少會員的實際回報,這種經絡型態出現時,確實很容易出現胸部、心臟不舒服,當然也難逃心悸的現象。
可以參考一下主要影響心悸的經絡介紹:
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在《黃帝內經》上的記載「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經是影響心臟的主要經絡。
心經還有一個別絡,從腋下分出,沿著上肢進入胸部,分布於心臟。
基於此,心經與心臟是密切相關的。改善心悸最快的方法就是拍打、按摩心經上的穴道。
建議穴道
手厥陰心包經
在《黃帝內經》記載:「心主手厥陰心包經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心主之脈…內絡於心脈。」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集聚於心包,分支分布於心臟。手厥陰心包經的絡脈,從本經的內關穴分出。
因此,心包經與心臟是密切相關的。改善心悸最快的方法就是拍打、按摩心包經上的穴道。
尤其是內關穴、勞宮穴位於手部,隨時都可以自我按摩。
建議穴道
足厥陰肝經
《黃帝內經》記載:「足厥陰之正,別跗上,上至毛際合少陽,與別俱行。」可見肝經異常時也會出現心臟疾病。
所謂肝膽相照,肝經、膽經異常也會造成心悸,現代人肝經容易實證,嚴重異常時就會出現心悸,可以透過拍打、按摩肝經來改善心悸。
建議穴道
足太陰脾經
《黃帝內經》記載:「脾足太陰之脈....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
足太陰脾經有一個別絡,與胃經的別絡一起進入腹部,上行分布於脾胃,分布於心胸。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脾胃不好,也會出現心悸的原因。改善心悸可以配合拍打、按摩脾經,可以在腳部的穴道,或是按摩腹部來改善心悸。
建議穴道
足陽明胃經
《黃帝內經》記載:「足陽明之正,上至髀,人於腹里,屬胃散之脾,上通於心。」
從3D圖也可以看出,足陽明胃經別絡,沿本經往上走,分布於脾胃,往上分布於心臟附近。
基於此,胃經異常也會造成心悸,可以透過拍打、按摩胃經改善心悸。
建議穴道
足少陰腎經
《黃帝內經》提到:「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肝膈,入肺中…其支者,從肺出絡心。」
基於此,腎經與心臟是密切相關的,尤其是現代人腎經多數一年四季都是虛證,很容易因為腎經異常而出現心臟疾病。透過拍打、按摩腎經上的相關穴道。
建議穴道
註1:總共有經絡7條,絡脈3條,別絡7條,總計17條經絡會影響到心臟。
從其他的經絡穴道下手改善心悸
除了主要經絡之外,其他經絡如肺經與心經、心包經都屬於「手三陰經」,從經絡的連動性看來,也都是相互影響的。
膀胱經雖然位於背部也與心臟有關,基於「前病後治」的原則,從膀胱經上的背部的穴道(背俞穴)下手,尤其是針對上背部穴道,就可以明顯改善心悸。
膽經部分通過肋間部分,膽經異常時也會造成心悸,長期膽經虛證的人,可以經常敲打膽經以提升膽經能量。
小腸經與膀胱經交接與背後的肩胛骨部位,這地方如果經常阻塞的話,也容易產生心臟相關疾病,因此要經常拍打按摩「天宗穴」。
足太陽膀胱經
《黃帝內經》記載:「足太陽之正,別入於膕中...當心入散」
足太陽膀胱經別絡,分布於膀胱、腎,尋著脊椎往上行,分布於心臟附近。
所以透過拍打背後的膀胱經俞穴,也可以改善前胸部的心悸,常見的有心俞、肺俞、厥陰俞。
建議穴道
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在胸內有分支,分布於心臟。《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脈灸經》記載:「臂泰(太)陰溫(脈):循上兼(廉),以奏(湊)臑內,出夜(腋)內兼(廉)之心」。
所以肺經表面上是與肺臟相關,也會影響到心臟。
從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也可以發現,手上陰經(肺經、心包經、心經)彼此之間的能量連動性也很高。
要改善心悸,也可以配合拍打、按摩肺經相關穴道。
建議穴道
手太陽小腸經
《黃帝內經》記載:「手太陽小陽之脈...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
手太陽小腸經沿著上肢而行,繞肩胛,從鎖骨上窩入胸,分布於心臟。小腸經別絡,下行至腋窩入胸,分布於心臟。
小腸經位於心臟後面的肩胛部位,可以保護心臟,可以透過拍打疏通這裡的經絡,來改善心悸現象。
建議穴道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別絡,起於本經股外側處,沿本經人腹,分布於肝膽,上膈貫心。《黃帝內經》記載::「足少陽之正…循胸里屬膽散之,上肝貫心。」
基於此,膽經異常也會造成心悸,現代人只要到了冬天幾乎都是膽經虛證,嚴重異常時就會出現心悸,可以透過拍打、按摩膽經改善心悸。
建議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