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醫典籍《腳氣治法總要》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腳氣治法總要

腳氣治法總要,又名《腳氣病》。是宋代醫家董汲所著的一部專門論述腳氣病的醫學著作。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收錄了46首有效的內服及外用方劑,並附有若干醫案。

腳氣病,又稱腳氣、腳氣病,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下肢關節炎,主要症狀是足部腫脹、疼痛、發熱、皮膚發紅、脫皮等。腳氣病的病因比較複雜,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飲食不當: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性食物,或飲酒過度,都會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腳氣病。

  2. 勞累過度:勞累過度會導致氣血不足,運行不暢,從而導致腳氣病。

  3. 外感風寒:外感風寒會導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腳氣病。

  4. 濕熱蘊蒸:濕熱蘊蒸會導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起腳氣病。

  5. 其他原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等也可能引起腳氣病。

董汲在《腳氣治法總要》中對腳氣病的病因及治法作了詳細的論述。他認為,腳氣病的病因主要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外感風寒、濕熱蘊蒸等。治療上,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以健脾益氣、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等方法治療。

常用方劑:

  1. 健脾益氣、化濕消腫方: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砂仁、木香、澤瀉、豬苓、車前子、大腹皮。

  2. 補氣養血、活血化瘀方:黃芪、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丹參、桃仁、紅花、赤芍、牛膝、澤蘭。

  3. 疏風散寒、宣肺利濕方:防風、白芷、蒼耳子、細辛、桔梗、甘草、杏仁、薏苡仁、白朮、茯苓、陳皮。

  4. 清熱利濕、活血化瘀方: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蒲公英、夏枯草、澤瀉、豬苓、車前子、大腹皮、赤芍、桃仁、紅花。

以上方劑僅供參考,具體用藥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腳氣治法總要》是一部對腳氣病治療具有重要影響的臨床實用醫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