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介紹
解剖位置
- 這個穴位位於手臂肱三頭肌的下部區域。
- 在這個穴位附近,有中側副動脈和靜脈的末端分支。
- 此外,還有前臂背側的皮神經以及橈神經的肌支經過。
針刺方法
穴道介紹
清冷淵穴功效「溫經散寒,活絡止痛」主治:頭痛、振寒、目痛、脅痛、肩背痛不能舉。
穴道配伍
清冷淵穴,屬手少陽三焦經,位於上臂外側,肩關節外下方,肱骨大結節下方凹陷處。其功效主治上肢疼痛、麻木、腫痛,以及相關的臟腑病症。以下分析其常見配伍:
1. 肩臂痛麻木: 清冷淵配肩髃、曲池、巨骨、大椎。此配伍以疏通經絡為主。清冷淵、肩髃直接作用於上肢,曲池為手少陽三焦經原穴,具有瀉火通絡作用;巨骨為手陽明大腸經之穴,可通達肩臂;大椎為督脈之穴,可總督一身陽氣,協調全身氣血。此組合從局部到整體,多角度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緩解肩臂痛麻木。
2. 脅痛: 清冷淵配期門、太衝、支溝。此配伍著眼於肝膽疏泄。期門為肝經穴位,太衝為肝經原穴,可疏肝理氣;支溝為三焦經絡穴,與清冷淵相配合,調節三焦氣機,協同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脅痛。
3. 肘關節冷痛: 清冷淵配天井、少海、曲池。此配伍溫通經絡。天井、少海分別為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之穴,與清冷淵及曲池配合,溫通手三陰經及手少陽經,改善肘部氣血循環,治療肘關節冷痛。
4. 偏正頭痛: 清冷淵配太陽、率谷、風池。此配伍疏風通絡止痛。太陽、率谷、風池均為經外奇穴或頭部經穴,與清冷淵合用,可疏散風邪,通利經絡,從而緩解頭痛。
5. 目赤腫痛: 清冷淵配睛明、攢竹。此配伍清熱明目。睛明、攢竹為足太陽膀胱經穴,與清冷淵配合,可清肝膽之火,改善目赤腫痛。
6. 上肢痿痹癱痛: 清冷淵配谷、養老、肩髎、天髎、臑俞。此配伍整體調理上肢經絡。選取相關經絡穴位,全面調理上肢經絡氣血,治療上肢痿痹癱痛。
7. 目黃: 清冷淵配肝俞、膽俞、陽陵泉。此配伍清肝利膽。肝俞、膽俞、陽陵泉分別為肝經、膽經背俞穴及膽經原穴,與清冷淵配合,可清利肝膽,改善目黃。
總體而言,清冷淵穴配伍的原理,多是基於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針對不同病症,選擇相應的穴位,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其配伍靈活,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Youtube影片
穴道主治疾病
感染症與寄生蟲疾病
- 結膜炎
內分泌、營養與新陳代謝疾病
- 高血脂
神經系統疾病
- 梅尼爾氏病
- 偏頭痛
- 頭痛
眼與附器疾病
- 麥粒腫
- 結膜炎
- 眼睛紅痛
耳與乳突疾病
- 暈眩
消化系統疾病
- 慢性肝炎
肌肉骨骼系統與結締組織疾病
- 五十肩
- 膝蓋痛
- 肩關節痛
- 脖子頸項酸痛
- 手肘外側痛
艾灸刮痧
清冷淵穴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艾灸方法:
- 準備艾條、艾灸盒、酒精棉球或火柴。
- 清潔穴位周圍皮膚,保持乾燥。
- 將艾條點燃,待艾條燃燒至穩定火焰後,將艾灸盒放置在清冷淵穴上。
- 以溫熱舒適為宜,避免灼傷皮膚。
- 每個穴位艾灸10-15分鐘,一天1-2次。
遠紅外線加熱方法:
- 準備遠紅外線燈,如神燈。
- 清潔穴位周圍皮膚,保持乾燥。
- 將神燈距離穴位約15-20公分。
- 照射時間約10-15分鐘,以溫熱舒適為宜,避免灼傷皮膚。
- 一天1-2次。
注意事項:
- 艾灸時,應注意觀察皮膚狀況,如有紅腫、起泡等情況,應立即停止艾灸。
- 艾灸後,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
- 遠紅外線加熱時,應注意距離,避免過近或過遠。
- 孕婦、經期女性、皮膚破損者、嚴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羣,應慎用艾灸或遠紅外線加熱。
-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建議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
按摩推拿
清冷淵穴按摩方法
重點程序:
- 準備姿勢: 屈肘,將手肘彎曲成90度。
- 定位穴位: 找到天井穴(位於肘關節外側,肱骨外上髁後方凹陷處),向上1寸處,即為清冷淵穴。
- 按摩手法:
- 指壓法: 用拇指指腹按壓清冷淵穴,力度適中,持續按壓1-2分鐘。
- 揉法: 用拇指指腹旋轉按揉清冷淵穴,力度適中,持續揉動1-2分鐘。
- 點按法: 用食指指尖點按清冷淵穴,力度輕柔,持續點按1-2分鐘。
- 重複次數: 以上任何一種手法,每天可重複按摩3-5次。
注意事項:
- 按摩時,力度不宜過大,以免造成局部組織損傷。
- 按摩過程中,如果出現疼痛或不適,應立即停止。
- 按摩後,可適當活動手臂,促進血液循環。
古代中醫典籍摘錄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