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訂溫熱經解》~ 客氣溫病治法 (3)
客氣溫病治法 (3)
1. 客氣溫病治法
杏泥(三錢),川樸(一錢),酒芩(八分),川連(一錢),陳皮(一錢),蘇子(八分,炒),川貝(二錢),甘草(一錢)
瀉白散方
桑皮(一錢),地骨皮(二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
巳亥之紀,厥陰司天,四之氣,少陰君火司令,民病黃癉,茵陳蒿湯主之。不愈,宜豬膏發煎。終之氣,少陽相火司令,其病溫厲,視其病之所在而清之或以針取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錢),酒軍(二錢),黑山梔(錢半)
豬膏發煎方
豬板油(八兩),頭髮(如雞子大,三圍)
上二味,同煎至頭髮已成灰無渣,頓服。
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為飧泄,夏傷於暑,秋為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此論伏氣為病也。伏氣者,正邪也。冬以寒為正邪,春以風為正邪,夏以暑為正邪,長夏新秋以濕為正邪。正邪能伏,虛邪實邪微邪賊邪,皆不能伏也。六氣傷人,合於四時,只論風寒暑濕,而不及燥火,何也?以燥火二氣不能伏,故燥為秋之正邪,而置之不論。喻嘉言未明經旨,為補秋燥一條,不知燥傷肺金,其病即發為燥咳,不能伏至冬令而後咳嗽也。
謹按燥氣有二,有火燥,有寒燥,火燥傷人,其氣不能伏,寒燥傷人,結為癥瘕,為疝氣,日久不愈,亦伏氣病也。嘉言欲補秋燥一條,當言疝瘕,不當言咳嗽也。
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此論溫病由於傷陰,陰精不足,陽氣不能潛藏,故冬不藏精,春必病溫。藏精者,陰精常足,陽精得以潛藏也。陽精為人身之本,人身有陽氣則生,無陽氣則死,冬令陰精常足,陽氣內藏,不為寒傷。至春則生氣外發皮膚壯實,肌肉堅強,雖有客氣邪風,勿能害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由此觀之,溫病之源,皆由於冬不藏精,陽氣不藏,陰精先已虧損。治溫病者,慎勿誤汗誤下以傷陰,則治法明矣。
熱病論篇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此論伏氣溫病發於春,至夏至日止,夏至後,地氣外發,草木皆榮,枝葉流膏,天氣熱至,則暑病生焉。凡病傷寒而成溫者,或為溫病,或為熱病,皆先夏至日發也。經云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溫盛為熱,則病熱,不能病暑。暑者,客氣病也。上熱下濕,發而為暑,人受之,則病暑。
故曰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邪傷人,病由表入,當從表解,故曰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謹按伏寒發於春,至夏至日止,伏暑發於秋,至冬至日止。
論病診尺篇曰:尺膚熱甚,脈盛燥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此論伏氣溫病,寒已化熱也。熱極傷絡,故尺膚熱。熱甚者,其熱甚於他處也。脈盛燥者,脈大且數也。伏氣溫病發於春,其邪由筋骨出走肌肉則化熱,故脈數。由肌肉外達皮膚,則衛氣盛而脈浮滑,故曰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
白話文:
客氣溫病治療方法
杏仁泥(三錢),厚朴(一錢),酒黃芩(八分),黃連(一錢),陳皮(一錢),炒過的蘇子(八分),川貝(二錢),甘草(一錢)。
瀉白散
桑白皮(一錢),地骨皮(二錢),甘草(一錢),粳米(一小撮)。
在巳亥年,厥陰經主管天氣,在第四個節氣,少陰君火掌管時令,人們容易得黃疸病,可以用茵陳蒿湯來治療。如果還沒好,就用豬油和頭髮煎煮的藥來治療。在最後一個節氣,少陽相火掌管時令,這時容易得溫厲病,要觀察病在哪個部位,然後用清熱的方法治療,或者用針灸來處理。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錢),酒製大黃(二錢),黑山梔(一錢半)。
豬膏髮煎
豬板油(八兩),頭髮(像雞蛋大小,三團)。
把這兩味藥一起煎煮,直到頭髮變成灰,沒有殘渣,一次性喝完。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得溫病;春天受風,夏天就會腹瀉;夏天受暑,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受濕,冬天就會咳嗽。
這說的是潛伏的邪氣導致的疾病。潛伏的邪氣,指的是真正的邪氣。冬天以寒邪為主要的潛伏邪氣,春天以風邪為主要,夏天以暑邪為主要,長夏和初秋以濕邪為主要。真正的邪氣能夠潛伏,虛邪、實邪、微邪、賊邪都不能潛伏。六氣傷人,要結合四時來考慮,只討論風、寒、暑、濕,而不談燥、火,是為什麼呢?因為燥和火這兩種邪氣不能潛伏,所以燥邪是秋天的主要邪氣,但這裡就不討論了。喻嘉言沒有理解經典的含義,想要補充秋燥這一條,卻不知道燥邪傷害肺金,會直接引發燥咳,不會潛伏到冬天再咳嗽。
我認為,燥氣有兩種,一種是火燥,一種是寒燥。火燥傷人,這種邪氣不能潛伏;寒燥傷人,會結成癥瘕(腫塊)或者疝氣,如果時間長了還沒好,也是潛伏邪氣引起的疾病。喻嘉言想要補充秋燥這一條,應該說的是疝瘕,而不應該說是咳嗽。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說:精,是身體的根本。所以藏精的人,春天就不會得溫病。
這說的是溫病是因為陰液受損導致的,陰精不足,陽氣就不能潛藏,所以冬天沒有藏好精,春天一定會得溫病。藏精,指的是陰精充足,陽精才能潛藏。陽精是人體的根本,人有陽氣才能活,沒有陽氣就會死。冬天陰精充足,陽氣內藏,就不會被寒邪所傷。到了春天,生氣向外發散,皮膚壯實,肌肉堅強,即使有外來的邪風,也不能傷害身體。所以,藏精的人,春天就不會得溫病。
由此看來,溫病的根源,都是因為冬天沒有藏好精,陽氣沒有潛藏,陰精已經虧損。治療溫病的人,一定要謹慎,不要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來損傷陰液,這樣治療的方法就很清楚了。
《黃帝內經·熱病論》說:凡是受寒而轉變成溫病的,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叫做溫病,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叫做暑病。暑病要讓汗液發出來,不要阻止。
這說的是潛伏的邪氣引起的溫病,在春天發病,到夏至日就停止了。夏至之後,地氣向外發散,草木茂盛,枝葉流汁,天氣變熱,就會產生暑病。凡是受寒而轉變成溫病的,或者是溫病,或者是熱病,都是在夏至日之前發病的。《黃帝內經》說,陰到了極點就會轉化為陽,陽到了極點就會轉化為陰。所以,冬天受寒,春天一定會得溫病,溫病嚴重就會轉為熱病,就成了熱病,不會成為暑病。暑病是外來的邪氣引起的疾病。上半身熱,下半身濕,發作起來就是暑病,人如果受了暑邪,就會得暑病。
所以說,在夏至日之後發病的是暑病,暑邪傷害人,疾病是由表入裡的,應該從表來解除,所以說,暑病要讓汗液發出來,不要阻止。
我認為,潛伏的寒邪在春天發病,到夏至日停止;潛伏的暑邪在秋天發病,到冬至日停止。
《黃帝內經·論病診尺》說:尺膚(手腕內側的皮膚)發熱很嚴重,脈搏強盛而乾澀,是溫病。如果脈搏強盛而且滑利,病就要好了。
這說的是潛伏的邪氣引起的溫病,寒邪已經轉化成了熱邪。熱邪到了極點就會傷害經絡,所以尺膚發熱。發熱嚴重,說明這個地方的熱比其他地方更嚴重。脈搏強盛而乾澀,說明脈象大而且頻數。潛伏的邪氣引起的溫病,在春天發病,邪氣由筋骨轉到肌肉就會化熱,所以脈象頻數。邪氣由肌肉外達皮膚,衛氣旺盛,所以脈象浮滑,所以說,脈象強盛而且滑利,病就要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