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醫得效方》~ 卷第一 (1)
卷第一 (1)
1. 通治
大抵宜通,寒則為痛,凡痛甚,須通利臟腑乃愈,隨冷熱,須用巴豆、大黃、牽牛,此最要法。
小理中丸
治三脘氣弱,中焦積寒,脾虛不磨,飲食遲化,吃物頻傷,胸膈滿悶,脅肋㽲刺,嘔吐噦逆,噫醋噁心,腹脹腸鳴,心腹疼痛。噎寒膈氣,翻胃吐食,飲食減少。
草豆蔻(煨),京三稜(煨,乘熱碎),乾薑(炮),青皮,陳皮(淨洗,去蒂),肉桂(去粗皮。各二兩),牽牛(炒香熟),良薑(炒。各三斤),阿魏(三兩,醋化去沙石,研),縮砂仁,蓬莪朮(炒,乘熱碎),紅豆(各一斤)
上為末,用水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粒,生薑、橘皮湯下,溫湯亦得,不拘時。
此藥無利性,不損脾胃,氣偏虛寒者,最宜服之。與三稜煎丸和同服,尤妙。(方見諸氣類。)腹痛作嘔,欲利大便,諸藥皆吐,惟蘇、感丸,用薑汁泡湯吞服最妙。(蘇合香丸見中氣類,感應丸見秘澀類。)
氣滯腹痛,神保丸,柿蒂、燈心湯下二七丸,最為捷效。(方見諸氣類。鐵氣入腹作痛,以磁石數斤杵為末,再以磁石煎湯,調小調氣散服,效。)
白話文:
大致來說,治療原則應以疏通為主。寒氣會導致疼痛,凡是疼痛劇烈的情況,都必須疏通內臟腑氣才能痊癒。根據寒熱情況,需要使用巴豆、大黃、牽牛子等藥物,這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
小理中丸
治療上、中、下三脘的氣虛弱,中焦積聚寒氣,脾虛消化功能不佳,飲食難以消化,經常因為飲食而受傷,導致胸膈滿悶、脅肋部刺痛、嘔吐、呃逆、打嗝、噁心、腹脹腸鳴、心腹疼痛。也治療因寒氣引起的食道阻塞、胃氣上逆而吐食、飲食減少等症狀。
藥材組成: 草豆蔻(煨)、京三稜(煨,趁熱搗碎)、乾薑(炮製)、青皮、陳皮(洗淨,去蒂)、肉桂(去粗皮,各二兩)、牽牛子(炒香至熟)、良薑(炒,各三斤)、阿魏(三兩,用醋化開,去除沙石,研磨)、縮砂仁、蓬莪朮(炒,趁熱搗碎)、紅豆(各一斤)。
製作方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煮麵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三十粒,用生薑、橘皮湯送服,也可以用溫開水送服,不拘泥於服用時間。
藥效說明: 此藥沒有瀉下的作用,不會損傷脾胃,特別適合氣虛寒的人服用。與三稜煎丸一同服用效果更佳。(三稜煎丸的方子在諸氣類中可以找到。)如果腹痛想嘔吐,想排便,但吃什麼藥都吐出來,只有用薑汁泡開蘇合香丸或感應丸送服最有效。(蘇合香丸的方子在中氣類中,感應丸的方子在秘澀類中可以找到。)
如果因為氣滯導致腹痛,服用神保丸,用柿蒂、燈心湯送服十四粒(七乘二),效果最快。(神保丸的方子在諸氣類中可以找到。如果是鐵器入腹導致疼痛,可以用數斤磁石搗成粉末,再用磁石煎湯,調和少量的調氣散服用,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