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方劑說明 (1)
方劑說明 (1)
1. 方劑說明
解毒退熱湯方
葛根(三錢),苦參(三錢),黃芩(三錢),黃連(八分),甘草(八分),白芍(三錢),黃鬱金(三錢),生梔子(二錢),連翹(四錢),橘皮(二錢),蔻仁(八分),象貝(三錢),鮮茅根(一兩),鮮蘆根(一尺)
加減法:咳劇者,加桑白皮三錢;有肺炎症狀(即喘急),再加旋覆花(絹包)三錢、竹瀝二兩;昏迷甚者,加鮮菖蒲二錢,或再加膽汁制南星一錢;鼻血或腸出血,多服鮮汁。
本方藥理根據:第一為漢張仲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此四味均為解毒作用,原方說明治傷寒下痢,蓋適應於細菌性腸炎腹瀉之用。此方雖每個醫生熟知,但能用以治傷寒症者則甚少,因多數醫家守其錯誤之師傳,認傷寒為寒或濕故也。方中黃芩甚關重要,詳見解毒章苦味劑條下,茲不贅述。
葛根功效多有認為興奮發汗作用者,實則其發汗作用由於解毒而已。蓋發汗藥有兩種,一種為興奮中樞神經,另一種則純由解毒作用使汗腺恢復正常之排泄,如石膏、豆豉、豆卷、銀柴胡、葛根皆屬此類,皆無興奮中樞之作用,此數物在本草中皆說明為寒涼,即與興奮刺激作用相反。予母常用綠豆泡水,水作綠色,維他命全入水內,以治大熱,屢見發汗退熱之效。
本草葛根綠豆條下皆有解毒效方數條,可知此類物發汗退熱純由解毒作用。第二苦參,晉唐方書苦參治傷寒發狂方有數起,或單用苦參一味,並言非苦參不能愈,知其療效甚確,近七、八百年久已無人用之。予從古書中發見其重要性,後見《醫學新悟》言:某歲疫痢流行,死亡甚眾,各藥無效,後用苦參與葛根、黃芩即皆治愈,加黃連更佳云云。
按本草苦參本治痢,予因思苦參治傷寒又治痢,皆為消細菌性之腸炎也,遂用上述各藥煎湯浸滑石為丸,使入腸消炎,先用於兩赤痢患者,其一甚劇,皆一日即愈。後治傷寒多日之患者數人,皆速見良效,證例見前,今則知全為解毒消炎也。第三白芍,亦為張仲景用治傷寒下痢之藥,與黃芩同用。
明陶節庵氏言其為治傷寒退熱要藥。第四鬱金,明清以來各派一致公認為瘟病熱症要藥,本草言其解多種毒,日本生理化學家言其能使肝臟解毒機能亢進。第五梔子,為古今治傷寒熱病之要藥,本草說明解毒。第六連翹,為近代治傷寒之要藥,本草言其解毒,且為治各種化膿性瘡瘍之要藥,其解毒力可知。第七象貝,為化痰止咳之要藥,凡腸熱傷寒症皆兼有氣管炎,故本品為要藥。
本草說明其治傷寒解鬱解毒,凡傷寒症因毒素關係,故胸中感覺悶郁難堪。予從一病者藥方中發見其效用,該病者煩燥鬱悶,醫方內有象貝、連翹、鬱金、梔子,遂得安適,次日改方去連翹、象貝,又煩燥不寐,其父乃改用前方服之,胸中又暢適,予乃深信此兩藥之解毒作用。
白話文:
【方劑說明】
解毒退熱湯配方: 葛根(9克)、苦參(9克)、黃芩(9克)、黃連(2.4克)、甘草(2.4克)、白芍(9克)、黃鬱金(9克)、生梔子(6克)、連翹(12克)、橘皮(6克)、蔻仁(2.4克)、象貝(9克)、鮮茅根(30克)、鮮蘆根(約30公分長)。
加減法:
- 咳嗽嚴重者,加桑白皮9克。
- 出現肺炎症狀(如呼吸急促),再加旋覆花(用絹布包)9克、竹瀝60毫升。
- 昏迷嚴重者,加鮮菖蒲6克,或再加膽汁制南星3克。
- 若有鼻血或腸出血症狀,可多服用新鮮藥汁。
藥理依據: 本方以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為基礎,四種主藥均有解毒功效,原方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適用於細菌性腸炎。許多醫生雖熟悉此方,但極少用於傷寒,因傳統誤解傷寒為寒症或濕症。其中黃芩的解毒作用尤為關鍵,詳細說明可參考相關章節。
葛根並非單純發汗藥,其退熱效果實來自解毒作用。發汗藥分兩類:一類刺激中樞神經,另一類如葛根、石膏等通過解毒恢復汗腺正常排泄,均屬寒涼性質無刺激性。例如綠豆水浸泡後含維生素,用於高熱患者有發汗退熱之效,足見此類藥物發汗實為解毒結果。
苦參在古代醫書中記載可治傷寒狂躁,近代少用。據《醫學新悟》載,某次疫痢流行時,苦參配合葛根、黃芩療效顯著,加黃連效果更佳。臨床用於赤痢與傷寒患者均迅速見效,證實其解毒消炎功能。
白芍同為張仲景治傷寒腹瀉用藥,與黃芩協同。陶節庵稱其為傷寒退熱要藥。鬱金被明清醫家公認治溫病熱症,研究顯示能增強肝臟解毒功能。梔子古今均為熱病要藥,連翹則為近代治傷寒及化膿性瘡瘍良藥,俱有明確解毒功效。
象貝母能化痰止咳,因傷寒常伴有氣管炎而重要。古載其解鬱毒,實際案例顯示患者服用含象貝、連翹等藥後胸悶緩解,停用則症狀復發,佐證其解毒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