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方劑說明 (1)

回本書目錄

方劑說明 (1)

1. 方劑說明

解毒退熱湯方

葛根(三錢),苦參(三錢),黃芩(三錢),黃連(八分),甘草(八分),白芍(三錢),黃鬱金(三錢),生梔子(二錢),連翹(四錢),橘皮(二錢),蔻仁(八分),象貝(三錢),鮮茅根(一兩),鮮蘆根(一尺)

加減法:咳劇者,加桑白皮三錢;有肺炎症狀(即喘急),再加旋覆花(絹包)三錢、竹瀝二兩;昏迷甚者,加鮮菖蒲二錢,或再加膽汁制南星一錢;鼻血或腸出血,多服鮮汁。

本方藥理根據:第一為漢張仲景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此四味均為解毒作用,原方說明治傷寒下痢,蓋適應於細菌性腸炎腹瀉之用。此方雖每個醫生熟知,但能用以治傷寒症者則甚少,因多數醫家守其錯誤之師傳,認傷寒為寒或濕故也。方中黃芩甚關重要,詳見解毒章苦味劑條下,茲不贅述。

葛根功效多有認為興奮發汗作用者,實則其發汗作用由於解毒而已。蓋發汗藥有兩種,一種為興奮中樞神經,另一種則純由解毒作用使汗腺恢復正常之排泄,如石膏、豆豉、豆卷、銀柴胡、葛根皆屬此類,皆無興奮中樞之作用,此數物在本草中皆說明為寒涼,即與興奮刺激作用相反。予母常用綠豆泡水,水作綠色,維他命全入水內,以治大熱,屢見發汗退熱之效。

本草葛根綠豆條下皆有解毒效方數條,可知此類物發汗退熱純由解毒作用。第二苦參,晉唐方書苦參治傷寒發狂方有數起,或單用苦參一味,並言非苦參不能愈,知其療效甚確,近七、八百年久已無人用之。予從古書中發見其重要性,後見《醫學新悟》言:某歲疫痢流行,死亡甚眾,各藥無效,後用苦參與葛根、黃芩即皆治愈,加黃連更佳云云。

按本草苦參本治痢,予因思苦參治傷寒又治痢,皆為消細菌性之腸炎也,遂用上述各藥煎湯浸滑石為丸,使入腸消炎,先用於兩赤痢患者,其一甚劇,皆一日即愈。後治傷寒多日之患者數人,皆速見良效,證例見前,今則知全為解毒消炎也。第三白芍,亦為張仲景用治傷寒下痢之藥,與黃芩同用。

明陶節庵氏言其為治傷寒退熱要藥。第四鬱金,明清以來各派一致公認為瘟病熱症要藥,本草言其解多種毒,日本生理化學家言其能使肝臟解毒機能亢進。第五梔子,為古今治傷寒熱病之要藥,本草說明解毒。第六連翹,為近代治傷寒之要藥,本草言其解毒,且為治各種化膿性瘡瘍之要藥,其解毒力可知。第七象貝,為化痰止咳之要藥,凡腸熱傷寒症皆兼有氣管炎,故本品為要藥。

本草說明其治傷寒解鬱解毒,凡傷寒症因毒素關係,故胸中感覺悶郁難堪。予從一病者藥方中發見其效用,該病者煩燥鬱悶,醫方內有象貝、連翹、鬱金、梔子,遂得安適,次日改方去連翹、象貝,又煩燥不寐,其父乃改用前方服之,胸中又暢適,予乃深信此兩藥之解毒作用。

白話文:

解毒退熱湯方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葛根三錢、苦參三錢、黃芩三錢、黃連八分、甘草八分、白芍三錢、黃鬱金三錢、生梔子二錢、連翹四錢、橘皮二錢、蔻仁八分、象貝三錢、新鮮茅根一兩、新鮮蘆根一尺。

加減變化:

  • 如果咳嗽很嚴重,可以加入桑白皮三錢。
  • 如果有肺炎的症狀(像是喘得很急),可以再加入用紗布包好的旋覆花三錢、竹瀝二兩。
  • 如果昏迷很嚴重,可以加入新鮮菖蒲二錢,或是再加入用膽汁處理過的南星一錢。
  • 如果有流鼻血或腸道出血的狀況,可以多喝些藥汁。

這個方子的藥理依據:

第一部分是參考漢代張仲景的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湯,這四味藥都有解毒的功效。原本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腹瀉,適用於細菌性腸炎的腹瀉。雖然每個醫生都知道這個方子,但很少有人用來治療傷寒,因為很多醫生都受到錯誤的師傳影響,認為傷寒是寒症或濕症。方子裡的黃芩非常重要,具體原因在解毒篇的苦味藥劑部分有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多說了。

關於葛根,很多人認為它有興奮發汗的作用,但實際上它的發汗作用是因為解毒而產生的。發汗藥有兩種,一種是興奮中樞神經,另一種是單純通過解毒作用,使汗腺恢復正常的排泄功能。像石膏、豆豉、豆卷、銀柴胡、葛根都屬於後者,它們沒有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這些藥材在藥材書中都記載為寒涼,與興奮刺激的作用相反。我母親常常用綠豆泡水,泡出來的水呈現綠色,維生素都溶解在水中,用來治療高燒,效果很好,常常能發汗退燒。

在藥材書中,葛根和綠豆的條目下都有提到解毒的功效,這說明這類藥材之所以能發汗退燒,純粹是因為解毒的作用。

第二味藥是苦參。晉唐時期的醫書中記載,苦參可以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狂,甚至有單用苦參一味就治好的例子,說明它的療效很確切。但近七八百年來,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我從古書中發現了它的重要性,後來在《醫學新悟》這本書中看到,某年瘟疫流行,很多人因為痢疾而死亡,各種藥都沒用,後來用苦參搭配葛根、黃芩就治好了,如果再加入黃連效果更好。

我認為,苦參既能治傷寒,又能治痢疾,都是因為它能消除細菌引起的腸炎。因此,我用上面提到的這些藥材煎湯,再用藥汁浸泡滑石做成藥丸,讓藥物進入腸道消炎。我先用這個方法治療了兩位患有赤痢的病人,其中一位病情很嚴重,但兩人都只用了一天就痊癒了。後來,我又用這個方法治療了幾位患了多天傷寒的病人,也都很快見效。這些案例證明,這些藥物都是通過解毒消炎來起作用的。

第三味藥是白芍,也是張仲景用來治療傷寒腹瀉的藥物,他常常將白芍與黃芩一起使用。明代醫生陶節庵認為白芍是治療傷寒退燒的重要藥物。

第四味藥是鬱金,明清以來,各個醫學流派都認為它是治療瘟病熱症的重要藥物。藥材書中說它可以解多種毒,日本的生理化學家認為它可以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

第五味藥是梔子,從古到今都是治療傷寒熱病的重要藥物,藥材書中說明它有解毒的功效。

第六味藥是連翹,是近代治療傷寒的重要藥物。藥材書中說它能解毒,而且是治療各種化膿性瘡瘍的重要藥物,可見其解毒能力很強。

第七味藥是象貝,是化痰止咳的重要藥物。凡是腸道有熱的傷寒症,通常都伴有氣管炎,所以象貝是必不可少的藥物。藥材書中說明它能治療傷寒,解鬱解毒。凡是傷寒症,因為毒素的關係,患者都會感到胸悶難受。我從一個病人的藥方中發現了象貝的療效,那位病人感到煩躁鬱悶,吃了含有象貝、連翹、鬱金、梔子的藥後,就覺得舒服多了。第二天換了藥方,去掉了連翹和象貝,病人又開始煩躁睡不著。他的父親又換回之前的藥方,病人胸部就又感到舒暢了。我因此深信這兩味藥的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