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診斷 (1)

回本書目錄

診斷 (1)

1. 診斷

茲錄《臺氏內科學》傷寒症狀診斷法如下:

初起症狀:一、頭痛,二、疲乏軟弱,三、腹痛,四、腹泄或便秘,五、不思食,六、或有鼻血,七、高熱惡寒,但發戰甚少。

第一星期:兩頰潮紅耳微聾,舌有苔,咳嗽,思想微變亂,熱度逐日上升,至第四日晚,升至華氏一○三度余,或攝氏三十九度半;至第七日,則到極度一○四(攝氏四○),脈率九十左右,較其他熱症之脈搏比例為低;至第七日至第十日之間,發生要事三點:一、脾臟腫大可觸知,二、發紅疹,三、驗血可見反應。

第二星期:思想遲鈍,無頭痛,面容遲鈍,面色蒼白或微紅,口唇及舌乾燥,耳聾更甚,大便秘,或腹泄糞如豆漿。症重者,夜間有譫語,神識昏迷,腸出血或穿孔多在第二星期之末。

第三星期:危險併發之時期,症狀與第二星期略同,肌肉消瘦,虛弱顯著,體溫不規則,早晨漸減低,脈搏一一○至一三○。如在此時熱度不減反加高,或譫言、昏迷更甚,心臟衰弱,或兼肺炎,則為危險之狀,腸穿孔多在此時期發見。

第四星期:起始向愈,食欲轉佳,熱度漸減以至正常,舌苔漸清潔,精神及腹症狀消失,但全身軟弱。在此時期,如病情嚴重則一般症狀轉重,舌乾裂,唇垢,昏迷妄語,大小便不禁,心臟衰弱。其他併發症均為危險之候。凡熱度驟然下降至體溫下者,多為腸出血、腸穿孔之徵候。輕病例可在第二星期熱度即下降,重症可延長至數星期。

發疹:薔薇色,多在第一星期,胸部、背部、大腿,余處少見。

舌苔:初起薄而潤,以後漸厚,至第二星期則乾燥,輕病則不幹燥。傷寒舌苔特點為邊緣及尖紅光,中間至根濁膩。

傷寒熱度初起即在百○一度或二度,早晚相差約一度余,第四日以後,晚間高至百○四度,早晚約百○二度半,甚有規律,以後日日維持此熱型,至第三或第四星期向愈時逐漸降落,但服中藥早期排泄及服苦劑解毒劑者,不在此例。

藥療法

前章療法概說內已說明大要,第一先須排泄,但開始已見水瀉者,則不用泄劑,但用苦味陶土劑入腸直接消炎,此等苦味並非有澀止作用,惟消其炎而瀉自止耳。

現時中醫對於傷寒所以不敢用泄劑者,其解釋為恐用泄劑引起洞泄不止。實際上,在劇烈之腸炎症,如夏令之急性腹瀉,或霍亂吐瀉,古效方皆有用大黃者,予所用之治水瀉及痢疾、夏令吐瀉藥數種皆用大黃,一一有良效。傷寒症或結或瀉,為其定律,由大黃引起大瀉者,尚無所聞也。

凡發高熱而症狀可疑為傷寒者,初起時予皆以表裡丹投之,多數非真傷寒症者,不服他藥而愈,其不愈而熱度似傷寒者,則當詳考症狀,加投解毒退熱湯劑(見前章),仍須服輕泄劑及消炎丸(芩連丹),或有輕量大黃之消炎丸劑(三黃丸),並加服各種鮮汁,此為藥療之大概方法。

白話文:

診斷

以下摘錄《臺氏內科學》關於傷寒症狀的診斷方法:

初期症狀: 一、頭痛,二、感到疲勞虛弱,三、肚子痛,四、腹瀉或便秘,五、沒有食慾,六、可能會有流鼻血,七、高燒且怕冷,但發抖的情況很少。

第一週: 兩頰發紅,耳朵稍微聽不清楚,舌頭有舌苔,咳嗽,思緒有些混亂,體溫每天上升,到第四天晚上,會升到華氏103度左右(約攝氏39.5度);到第七天,會升到最高溫華氏104度(攝氏40度),脈搏約每分鐘90次,比其他發燒疾病的脈搏來得慢;第七天到第十天之間,會出現三件重要的事情:一、脾臟腫大可以觸摸到,二、出現紅疹,三、驗血可以驗出反應。

第二週: 思考變得遲鈍,頭不痛,表情呆滯,臉色蒼白或微紅,嘴唇和舌頭乾燥,耳聾的情況更嚴重,大便變得乾硬或腹瀉且糞便像豆漿一樣。病情嚴重的人,晚上會說胡話,意識模糊,腸道出血或穿孔多半發生在第二週的末期。

第三週: 是危險併發症發生的時期,症狀和第二週差不多,肌肉消瘦,身體虛弱明顯,體溫不穩定,早上會稍微降低,脈搏每分鐘110到130次。如果這個時候體溫沒有下降反而升高,或是胡言亂語、昏迷的情況更嚴重,心臟衰弱,或是合併肺炎,就是危險的狀況,腸穿孔多半在這個時期發現。

第四週: 開始好轉,食慾變好,體溫逐漸下降到正常,舌苔慢慢變乾淨,精神和腹部症狀消失,但全身還是會感到虛弱。在這個時期,如果病情嚴重,一般症狀會加重,舌頭乾裂,嘴唇有髒垢,昏迷說胡話,大小便失禁,心臟衰弱。其他的併發症都是危險的徵兆。凡是體溫突然下降到正常以下的人,多半是腸出血或腸穿孔的徵兆。輕微的病例可能在第二週體溫就下降,嚴重的可能會持續數週。

發疹: 是玫瑰色的,多半在第一週出現,在胸部、背部、大腿比較常見,其他地方比較少見。

舌苔: 一開始薄且濕潤,之後逐漸變厚,到第二週會變乾燥,輕微的病例則不會乾燥。傷寒的舌苔特點是邊緣和舌尖是紅色的,中間到舌根是混濁油膩的。

傷寒的發燒: 一開始就高達華氏101或102度(約攝氏38.3或38.9度),早晚體溫相差約華氏1度多(約攝氏0.5度多),第四天以後,晚上會高到華氏104度(約攝氏40度),早晚體溫約華氏102.5度(約攝氏39.2度),很有規律,之後每天維持這種發燒模式,直到第三或第四週快要痊癒時,才會慢慢下降,但如果早期服用中藥排泄或服用苦味解毒劑的人,就不在這個規律內。

藥物治療

之前關於治療方法的大概內容已經說明過了,第一步必須先讓身體排泄,但如果一開始就已經腹瀉的人,就不要用瀉藥,而是使用苦味的陶土劑直接在腸道消炎,這些苦味並不是有收澀止瀉的作用,只是消炎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現在中醫之所以不敢用瀉藥來治療傷寒,是因為擔心使用瀉藥會引起腹瀉不止。實際上,在腸道炎症劇烈時,例如夏天急性腹瀉,或是霍亂的嘔吐腹瀉,古代有效的藥方都會使用大黃,我所使用的治療腹瀉、痢疾、夏天嘔吐腹瀉的藥方也都使用大黃,而且都有很好的效果。傷寒症有時便秘有時腹瀉,是它的規律,由大黃引起嚴重腹瀉的情況,還沒有聽說過。

凡是發高燒且症狀疑似傷寒的人,一開始我都會用表裡丹給他服用,大多數不是真正的傷寒症的人,不用吃其他藥就會好,如果沒好而且發燒情況像傷寒的人,就要仔細檢查症狀,再給予解毒退燒的湯劑(見前章),仍然要服用輕瀉劑和消炎丸(芩連丹),或是有少量大黃的消炎丸劑(三黃丸),並且要多喝各種鮮榨果汁,這就是藥物治療的大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