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解毒療法》~ 腸出血與腸穿孔之研究 (1)

回本書目錄

腸出血與腸穿孔之研究 (1)

1. 腸出血與腸穿孔之研究

傷寒症腸出血情形分為幾種,在初期腸壁充血發生小量出血者,亦屬常有,可藉資診斷,無重要性。在第二星期以後,若暫出鮮血,或下墨糞,量不多者,亦不十分重要,若量多者,即危險也。有下小量之血,熱反漸退者,亦常見之。護養之法,須切戒用力動作,勿食有質之物。

傷寒症之最危險者,為腸穿孔,因潰瘍腐肉脫痂牽連腸壁致穿小孔,或下大量鮮血,或不排泄出外,而向內流入腹壁,發生腹膜炎,無法可治,惟有立刻剖腹,縫合傷孔,洗滌腹腔,約有半數可望救活。凡腸穿孔者,因大量血液損失,脈息呼吸均極低微,體溫降至正常以下,旋又上升,是其徵候也。

關於腸穿孔之歐美人統計,《臺式內科學》言:居傷寒病例百分之三或四,占死因百分之二十五。他本亦有較多者,蓋各地情形、各年情形皆不同,故各家統計亦異。若以此為依據,以實際數字說明,例如七、八年前,工部局衛生報告:上海歐美人傷寒症死亡率為百分之十八。則可知此十八人死者內有四、五人系由腸穿孔而死。

醫院中治此症者必施手術,西人皆服從醫師主張,手術救治有效之比率約為百分之四十,則可推知,上海西人患腸穿孔之數約佔病例百分之十,此為上海歐美人腸穿孔之數也。中國人患傷寒腸穿孔者究有若干,素無數字可考,兩個月前,予函致六處醫師友人,調查滬杭醫院此項問題,僅得少數答覆,言無此種記錄可查,惟震旦醫學院鄺安堃醫師送來本年出版之臨床醫藥季刊(此刊惜即停發),內有上海市立第四醫院徐寶彝醫師所撰該院去年八個月間,傷寒症腸穿孔病例一文,為極可寶之資料,所述傷寒症腸穿孔,外國統計為百分之三,占死因百分之三十三,數字與他書又略有不同。該文詳論手術技術及早施手術之重要,但非本文之研究點,故不必錄述。

茲惟述其統計數字如下,據稱:自三十五年七月至三十六年二月止,八個月間,該院患傷寒症者計五十二人,腸穿孔者十四人,計占病例百分之二十七,傷寒症死者十六人,計為百分之三十點七,腸穿孔死者九人,占死因百分之六十四點三,十四人中施手術者十二人,治愈者五人,死者七人,手術之療效為百分之四十二,餘二人未施手術者皆死。

腸穿孔之時期,以第三星期為最多,計十四人中佔九例,第四日發生者一例,第十日發生者二例,第十一日發生者一例,第五星期者一例。診斷之顯然易知者,為體溫忽然降至平度以下,脈搏速而細弱,呼吸急促浮淺,寒戰等。所舉發生穿孔原因,一例為病人熟睡時,忽樓上打翻面盆驚醒而腹急痛送院求治者,一例為服冷粥一碗,忽然腹痛送院求治者。穿孔有二、三孔者,有一例多至十三孔云。

白話文:

腸出血與腸穿孔之研究

傷寒症引起的腸出血可分為幾種情況。在疾病初期,腸壁充血導致少量出血是常見現象,可作為診斷參考,但並不嚴重。進入第二週後,若出現少量鮮血或黑色糞便,通常無大礙;但若出血量多,則相當危險。有時排少量血後,熱度反而逐漸消退,這種情形也常見。護理時須避免用力行動,並禁食固體食物。

傷寒症最危險的併發症是腸穿孔,因潰瘍處腐肉脫落牽連腸壁而穿破小孔。可能表現為大量鮮血排出,或血液流入腹腔引發腹膜炎,後者無藥可治,唯一方法是立即剖腹縫合穿孔、清洗腹腔,約半數患者能存活。腸穿孔者因大量失血,脈搏與呼吸極微弱,體溫先驟降後回升,此為典型徵兆。

關於歐美人腸穿孔的統計,《臺式內科學》記載:傷寒病例中約3%至4%發生穿孔,佔死亡原因的25%。其他資料數據略有差異,因地點與年份不同。例如七八年前上海工部局衛生報告顯示,當地歐美人的傷寒死亡率為18%,推估其中約4至5人死於腸穿孔。

醫院對此症必採手術治療,歐美患者多遵醫囑,手術存活率約40%。據此推測,上海歐美人傷寒病例中腸穿孔比例約10%。至於中國患者數據稀缺,兩個月前筆者向六位醫師友人調查滬杭醫院記錄,多數回覆無相關資料,僅震旦醫學院鄺安堃醫師提供《臨床醫藥季刊》(現已停刊)中徐寶彝醫師的文章,記載上海市立第四醫院八個月內52例傷寒患者中,14例腸穿孔(佔27%);傷寒死亡16人(30.7%),其中9人死於穿孔(佔64.3%)。14例穿孔患者中12人接受手術,5人治癒(療效42%),未手術的2人均死亡。

腸穿孔多發於第三週(14例中佔9例),其餘案例分散於第4日、第10日、第11日及第5週。典型診斷依據包括體溫驟降、脈搏細速、呼吸淺促、寒戰等。文中提及兩例穿孔誘因:一例因熟睡時被樓上面盆翻倒聲驚嚇,突發腹痛;另一例因飲用冷粥後劇痛就醫。穿孔數量從2至3孔不等,甚至有1例多達13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