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二藥方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藥方 (3)

1. 六經古方

上六味,以水一盞四分,煮取六分。

以上皆大陰門古方。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一錢),細辛(一錢),附子(七分半)

上三味,以水二盞,煮取六分。

麻黃附子甘草湯

甘草(一錢),麻黃(一錢),附子(七分半)

上三味,以水一盞四分,煮取六分。

附子湯

茯苓(六分),白芍(六分),附子(六分),白朮(八分),人參(四分)

上煮法同前。

通脈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一錢),附子(七分半),乾薑(一錢半),人參(五分)

上四味,以水一盞,煮取六分。

真武湯

茯苓(九分),白芍(九分),生薑(九分),附子(四分半),白朮(六分)

上五味,以水一盞六分,煮取六分。

豬苓湯

豬苓(六分),澤瀉(六分),茯苓(六分),滑石(六分),阿膠(六分)

上五味,前四味,以水一盞二分,煮取六分,納膠令消。

黃連阿膠湯

黃連(一錢二分),黃芩(三分),白芍(六分),雞子黃(一枚),阿膠(九分)

上五味,以水一盞半,先煮三物,取六分,去滓,內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

四逆散

柴胡(八分),枳殼(一錢),白芍(一錢),生甘草(五分)

上四味,為散,以水碗半,煎成一碗,一日兩服。

以上皆少陰門古方。

當歸四逆湯

當歸(錢半),桂枝(八分),白芍(一錢),甘草(五分),北細辛(三分),通草(一錢),生薑(兩片),大棗(二枚)

上八味,以水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時服。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五分),黃柏(七分半),黃連(七分半),秦皮(七分半)

上四味,以水二盞,煮取六分。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七分半),黃連(七分半),黃芩(七分半),人參(七分半)

上四味,以水一盞八分,煮取六分。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之隼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以上皆厥陰門古方。

白話文:

六經古方

大陰門古方

  • 上六味湯: 取藥材適量,加水四分之一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

  •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一錢、細辛一錢、附子七分半。取三味藥材,加水二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

  • 麻黃附子甘草湯: 甘草一錢、麻黃一錢、附子七分半。取三味藥材,加水四分之一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

  • 附子湯: 茯苓六分、白芍六分、附子六分、白朮八分、人參四分。煎煮方法同前。

  • 通脈四逆加人參湯: 甘草一錢、附子七分半、乾薑一錢半、人參五分。取四味藥材,加水一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

  • 真武湯: 茯苓九分、白芍九分、生薑九分、附子四分半、白朮六分。取五味藥材,加水六分之一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

  • 豬苓湯: 豬苓六分、澤瀉六分、茯苓六分、滑石六分、阿膠六分。取前四味藥材,加水二分之一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再放入阿膠使其溶化。

  • 黃連阿膠湯: 黃連一錢二分、黃芩三分、白芍六分、雞蛋黃一枚、阿膠九分。取五味藥材,加水一盞半,先煎煮前三味藥材,取六分之一盞,過濾去渣,再放入阿膠使其溶化,稍涼後,加入雞蛋黃攪拌均勻,溫服。

少陰門古方

  • 四逆散: 柴胡八分、枳殼一錢、白芍一錢、生甘草五分。將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一碗半,煎煮成一碗,一日服用兩次。

  • 當歸四逆湯: 當歸一錢半、桂枝八分、白芍一錢、甘草五分、北細辛三分、通草一錢、生薑兩片、大棗二枚。取八味藥材,加水兩碗,煎煮成一碗,分兩次服用。

  •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五分、黃柏七分半、黃連七分半、秦皮七分半。取四味藥材,加水二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

  •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七分半、黃連七分半、黃芩七分半、人參七分半。取四味藥材,加水八分之一盞,煎煮至六分之一盞。

厥陰門古方

  •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製過)、蜀椒四兩、桂枝六兩、人參六兩、黃柏六兩。將十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混合後製成丸劑。先將烏梅用苦酒浸泡一夜,去核後蒸熟。取五升米煮成飯,搗成泥,與藥材混合均勻,放入臼中,加蜂蜜搗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十丸,每日三次,可逐漸增加劑量至二十丸,忌食生冷、油膩、腥臭的食物。

(註:文中「盞」為古代容量單位,具體容量需參考當時標準;「錢」、「分」、「兩」均為古代重量單位,具體重量需參考當時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