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二終 (12)
卷之二終 (12)
1. 勞復
大病瘥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病後中虛,勞倦更受外邪而復病,曰勞復。先散其上焦新邪為治)。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搏棋子大五六枚(勞復而兼內有宿食者,內外俱病也,稍加大黃以治里)。
此勞復因病後氣虛,邪氣又結於上焦,其症不一,故不著其病形,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
_邵評:_正虛而復受外邪,病之變見不一,故不定症形,當隨症治之。
有宿食加大黃,此指勞復之有宿食在腸中者,故可下(若其食未入腸中,慎不可下),非治食復也。若宿食在胃脘,當消導。在上脘,吐之亦可(此二法當切記)。
白話文:
[勞復]這段文字講的是,大病初癒之後,如果過度勞累而導致病情反覆,可以使用枳實梔子豉湯來治療(這種情況是指疾病後身體虛弱,再因為勞累或受到新的外來致病因素而再度生病,我們稱之為勞復。治療上應先清除上焦的新致病因素)。
如果同時有食物積滯的情況,可以加入約五六顆大小如棋子的大黃(當勞復同時伴隨著腸胃中有食物積滯時,這是內外皆病的情況,適量添加大黃用以治療內部問題)。
這種勞復是因為大病後氣力虛弱,新的致病因素又在上焦聚集,其表現形式多樣,所以並沒有具體描述病症的形態,只要清除上焦的致病因素就足夠了。
邵評:正氣虛弱再受到外來致病因素影響,疾病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以並不能確定病症的具體形態,應該根據具體症狀進行治療。
提到食物積滯時加入大黃,這是指勞復且腸中有食物積滯的情況,因此可以使用下瀉的方法(如果食物尚未進入腸中,千萬不可以使用下瀉方法),並不是用來治療食物引發的復發。如果食物積滯在胃部,應使用消化導滯的方法。如果在上脘,也可以嘔吐處理(這兩種方法一定要牢記)。
2. 瘥後諸病新法
3. 瘥後浮腫
感證瘥後,肢體浮腫者(土虛不能制水,水溢於皮膚脈絡間),脾虛有水故也。須實脾利水,宜冬、朮、茯苓皮、米仁、扁豆、山藥、木瓜、車前、澤瀉之屬治之,或以米仁、糯米煮粥食佳。
_邵評:_有不因於水而亦浮腫者,此元氣大虛,肝木侮土,名為氣腫。與水腫見象不同,須分別治之。
白話文:
在康復之後,如果出現四肢和身體的浮腫(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正常調節水分,導致水分滲出到皮膚和血管之間),這是由於脾臟虛弱,無法正常處理體內水分所致。應當採取強化脾臟功能,促進水分代謝的方法來治療,適合用冬瓜、白朮、茯苓皮、薏苡仁、扁豆、山藥、木瓜、車前草、澤瀉等中藥來調理,或者用薏苡仁和糯米煮粥食用,效果很好。
邵氏評論:但也有不是由於水分過多導致的浮腫,這種情況是因為人體的元氣大損,肝臟的功能過度影響脾臟,稱為氣腫。這種情況的症狀和水腫不同,必須要區分開來,採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