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傷寒類證 (1)

1. 濕痰

脈沉緩而滑、四肢流注,或項背強,恆見於肥白人,屬濕痰。宜二陳、二朮、桂枝、羌活等加減。

脾胃受濕,則沉困無力,怠惰好睡。須二術為君,上部濕蒼朮最烈,下部濕升麻提之;外濕宜表散,內濕宜滲泄。濕盛身痛,羌活勝濕湯、平胃散之類。風濕相搏,一身盡痛,自汗者,防己黃耆湯。濕盛身痛、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五苓散加川羌一倍,煎服妙。

以上諸條參《治法匯》。

白話文:

【濕痰】

若診脈時,脈象呈現沉緩且滑的特徵,伴隨四肢有如被水氣灌注的沉重感,或是頸背部位感到僵硬,這些症狀通常出現在體型肥胖、膚色偏白的人身上,這屬於濕痰的症狀。治療時可考慮使用二陳湯、二朮湯、桂枝湯、羌活等方劑,根據具體病情進行加減調整。

當脾胃受到濕氣影響時,會感到身體疲倦無力,精神不振,容易昏昏欲睡。在治療上,應以二朮湯為主方,對於上半身的濕氣,使用蒼朮能更強烈地去濕;對於下半身的濕氣,可以使用升麻來提升濕氣的排出。對於外來的濕氣,應採用發汗解表的方法;對於體內的濕氣,則需通過利尿的方式來排除。如果濕氣過盛導致全身疼痛,可用羌活勝濕湯和平胃散這類方劑。若是風濕兩種邪氣相互作用,造成全身疼痛,且伴有自汗現象,防己黃耆湯是合適的選擇。對於濕氣過盛導致全身疼痛,同時小便不順暢、身體沉重、口渴等症狀,使用五苓散加上兩倍量的川羌,煎煮服用效果極佳。

以上各項內容參考《治法匯》。

2. 濕著肌表

如發熱身痛、脘悶不渴、舌胎白膩,或汗出不解,此濕邪著於肌軀之表也。宜解肌滲濕,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厚朴、姜皮、茯苓之類。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身體疼痛、胸脘感覺悶脹但不口渴、舌苔呈現白色且膩滑,或是出汗但症狀未見改善,這都是濕氣邪惡影響到身體表面的跡象。應該使用能舒緩肌肉並排濕的藥物,例如桂枝、秦艽、紫蘇、二陳湯中的藥材、厚朴、薑皮、茯苓等。

3. 濕留氣分

凡發熱身痛,汗出則解,繼而復熱,脈來濡緩,舌胎白膩,此濕邪阻於氣分。熱自濕中來,徒用清熱藥不應。宜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之類,以逐氣分之濕,熱自除矣。

白話文:

凡是出現發燒身體疼痛的症狀,出汗後會暫時舒緩,但隨後又再次發燒,脈搏呈現濕軟緩慢的狀態,舌苔呈現白色且膩,這都是濕邪阻礙在人體的氣分部位的表現。熱度是由濕氣中產生的,如果單純使用清熱藥物並不會有效果。應該使用茯苓皮、大腹皮、滑石粉、黃芩、通草、半夏、豬苓等藥材,藉由這些藥材去除停留在氣分中的濕氣,熱度自然就會消退。

4. 太陰濕伏

凡身體沉重、不能轉側、四肢乍冷、目黃脘痞、自利、語言欲謇者,此濕邪伏於太陰,以致脾陽不運而然也。宜健脾兼分利,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廣皮、木瓜、澤瀉之類。

如口內生疳,而仍不渴者,此濕滯於中,氣蒸於上也,治在氣分。茅朮、米仁、豬苓、澤瀉、廣皮、桔梗、寒水石之類。

如痞結胸滿、飲食不進、舌黃微渴,此濕熱傷脾也。宜瀉心法,半夏、茯苓、川連、厚朴、茅朮、通草之類。

白話文:

[太陰濕伏]

凡是感到身體異常沉重,難以翻身,四肢偶爾發冷,眼睛泛黃且上腹部有脹滿感,自行排便,說話變得有些遲鈍,這些症狀多是由於濕邪潛藏於太陰經絡,導致脾臟的陽氣無法正常運行所致。應當採用調理脾臟並輔以利尿的療法,例如使用茅朮、厚朴、茯苓皮、草蔻、菖蒲、陳皮、木瓜、澤瀉等藥材。

如果口腔內長出潰瘍,但卻不感到口渴,這是因為濕氣滯留在體內中焦,氣血向上蒸騰所引起的,治療需從調理氣機著手。可以考慮使用茅朮、薏仁、豬苓、澤瀉、陳皮、桔梗、寒水石等藥物。

倘若有胸悶、腹脹、食慾不振、舌苔泛黃且稍微口渴的現象,這可能是濕熱影響到了脾臟功能。適合採用清心除煩的療法,像是半夏、茯苓、黃連、厚朴、茅朮、通草等藥材都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