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14)

1. 暑穢內結

吸入暑穢,先走膜原。膜原是胃絡分布,故上逆而為嘔吐、脘悶而痛、寒熱不解、舌黃而渴,此暑穢內結。宜瀉心法(開痞化邪之汕,如薑製川連、黃芩、半夏、枳實、藿梗、滑石、通草、鬱金之類。

_邵評:_暑穢自口鼻吸,從上直行中道而走膜原。膜原者,脾與胃以膜相聯,為半表半裡之界。暑熱穢邪,結於膜原,而嘔吐寒熱,宜苦辛開泄治之。然惟舌黃可用瀉心法。

_又評:_舌白胎者,不宜陷胸、瀉心,宜杏、蔻、桔、橘苦辛開肺。如邪入膜原,舌胎粉白,當用吳又可達原飲;舌黃膩厚者,非瀉心不可。

白話文:

[暑穢內結]

吸入了酷熱環境中的污濁空氣,首先會影響到身體的膜原部位。膜原部位是胃部神經系統的分佈區域,所以當受到影響時,會導致向上反逆的情況發生,引起嘔吐、胸口悶痛、寒熱交錯且不易退去、舌苔呈黃色並感到口渴,這就是暑穢在體內形成的結聚。對於這種情況,應採用瀉心法來治療,也就是用以打開病竈、轉化邪氣的方法,例如薑製川連、黃芩、半夏、枳實、藿梗、滑石、通草、鬱金等藥材。

_邵評:_酷熱的穢氣是由口鼻吸入,直接進入身體中段的膜原部位。膜原,是脾臟和胃部之間以一層薄膜相連接的部位,是身體半表半裡的界限。當暑熱的穢氣在膜原部位形成結聚,會引發嘔吐和寒熱交替的症狀,應該使用苦味和辛香的藥物來開導和排解。然而,只有舌苔呈現黃色時,才適合使用瀉心法。

_又評:_若舌苔呈現白色,則不適合使用陷胸法或瀉心法,而應該選擇杏仁、豆蔻、桔梗、橘紅等苦辛開肺的藥材。如果邪氣已經進入到膜原部位,舌苔呈現粉白色,應該使用吳又可達原飲;若舌苔黃膩厚重,那就非瀉心法不可。

2. 濕熱相蒸

胃中有火,脾家有濕,濕熱相蒸,以致嘔吐不納、時飢時飽、渴不多飲(熱則口渴,有濕故不多飲)、舌胎微黃黏膩(濕熱舌胎),此胃熱蒸脾濕之驗也。治宜寒熱兼施,用川連、乾薑、茯苓、半夏、廣皮、黃芩、澤瀉、枳實、薑汁(此即瀉心湯加利濕之品)。

_邵評:_脾濕胃熱,蘊結中官,格拒不開而作嘔吐,治以和中開痞、清滲濕熱為主。

白話文:

當胃部存在火氣,脾臟又積聚濕氣,這兩者交互作用產生濕熱,導致嘔吐、食慾不振、時常感到飢餓與飽脹交錯、雖口渴但喝水不多(因為熱氣會讓人想喝水,但同時存在的濕氣卻限制了喝水量)、舌頭上的舌苔呈現淡黃色且黏膩(這是濕熱反應在舌苔上的特徵)。這些都是胃部的熱氣蒸發脾臟濕氣的明證。治療上應採取冷熱並用的方法,使用如黃連、乾薑、茯苓、半夏、陳皮、黃芩、澤瀉、枳實、薑汁等藥材(這就是瀉心湯加上利濕的藥材)。

邵氏評論:脾臟濕氣與胃部熱氣在中焦(消化系統的中段)相互結合,使消化功能受阻,引起嘔吐。治療上應以調和中焦、開啟阻塞、清熱滲濕為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