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症寶筏》~ 卷之三 傷寒變證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傷寒變證 (9)

1. 結胸(述古)

_又評:_此結胸不由誤下而成,是邪熱自入於裡,與內蓄水飲及痰食互結於胸中也。

結胸與臟結(結胸屬陽而臟結屬陰),皆因下早,邪氣入里而成。邪與陽結(邪與陽結宜開)為結胸,邪與陰結(邪與陰結當溫)為臟結。結胸在心之分,臟結在腎之分。結胸可治,陽主生也。臟結不治,陰主殺也(臟結見症錄出於後,當參究之)。參《來蘇集》。

《經》文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此借結胸以明臟結之不同)。舌上白滑胎者,難治。又曰:臟結無陽證(無太陽表熱),不往來寒熱(無少陽半表半裡之熱),其人反靜(無陽裡熱),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胸中有寒而丹田無熱,純陰當溫之證)。

又曰:病人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從小腹入陰筋者(寒邪凝結三陰,尤重在肝),此名臟結,死。

此借結胸以辨臟結之異。結胸與臟結症相似,而固各別也。結胸者,邪結胸中,按之則痛;臟結者,邪結腸間,按之亦痛。如結胸者,謂如結胸之按而痛也。然胸高而臟下,胸陽而臟陰,病狀雖同,而所處之位則不同。是以結胸不能食,臟結則飲食如故;結胸不下利,臟結時時下利;結胸關脈沉,臟結則更小細緊。而其病之從表入里,與表猶未盡之故,則又無不同,故結胸與臟結,其寸脈俱浮也。

舌上白胎滑者,在裡之陽不振,入結之邪已深,結邪非攻不去,而臟虛又不可攻,故曰難治。此病關於臟,是結在無形之氣分,五臟不通,故曰臟結。

此承上條,申明臟結病所以難治之故也。結胸是陽邪下陷,尚有陽證見於外,故脈雖沉緊,有可攻之理。臟結是積漸凝結而為陰,五臟之陽已竭也,外無煩躁潮熱之表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則內動外達之機俱泯。舌無黃黑芒刺之形,反見滑胎,是邪氣伏而不發,正氣弱而不振,雖有硬滿之證,即欲攻之,不可攻已。蓋即上文難治之端,而引其說如此。

不得已,用四逆、理中輩溫之,或有可生之機。此條是臟結死證。臟結之證,不特傷寒,即雜病亦有之。曰脅下素有痞,連及臍旁,則其病久而非暴矣。臍為立命之原,臍旁者,天樞之位、氣交之際,肝脾腎三臟之陰凝結於此。連臍旁而痛,從小腹入陰筋者,其邪深入而非淺。 再用外罨法(外治罨法大妙,景岳有方),以解散胸中實邪,取效尤捷。參《景岳》。

_邵評:_此熱實二字,最宜著眼。熱邪傳裡,填實胸中,而內結既熱且實,脈復沉緊,似是大承氣證。然結在心下而不在腹中,雖按之石硬而痛,亦是水食互結於胸膈,與腸胃之燥糞迥別。故用大陷胸湯,硝黃以下其結熱,甘遂以破其水飲也。然此為大結胸而設,若不因誤下而邪入於裡,或但痞結而不石硬,或按之不痛者,此結而未實,故不用陷胸,而以痞滿門瀉心諸法治之。因病未甚,治亦從緩。

白話文:

結胸(述古)

再用外敷療法(外治敷貼方法非常有效,景岳全書中有記載),以消除胸中鬱積的邪氣,療效很快。參考《景岳全書》。

邵氏評注:這「熱實」二字,最應注意。熱邪侵入內裡,充塞胸中,內部結聚既熱且實,脈象又沉緊,像是大承氣湯證候。但是結塊在心窩下而不是腹中,雖然按壓時堅硬疼痛,也是水飲食物互相結聚於胸膈之間,與腸胃乾燥的糞便完全不同。所以要用大陷胸湯,硝石、黃連瀉下其結熱,甘遂消除其水飲。然而這是針對大結胸而設的方劑,如果非因誤服瀉藥而邪氣侵入內裡,或者只是痞塞結聚而不堅硬如石,或者按壓不痛,這是結聚但尚未實證,所以不用陷胸湯,而用治療痞滿、瀉心火的方劑治療。因為病情尚未嚴重,治療也應從緩。

另一評注:這種結胸不是因誤服瀉藥而引起的,而是邪熱自行侵入內裡,與內蓄的水飲、痰飲食物互相結聚在胸中。

結胸與臟結(結胸屬陽而臟結屬陰),都是因為過早使用瀉下藥,邪氣入侵內裡而形成的。邪氣與陽氣結聚(邪氣與陽氣結聚宜疏通)為結胸,邪氣與陰氣結聚(邪氣與陰氣結聚應溫補)為臟結。結胸在心臟的部位,臟結在腎臟的部位。結胸可以治療,陽氣主生長;臟結難以治療,陰氣主殺傷(臟結的症狀記載在後面,應參考)。參考《來蘇集》。

《經方》記載:按壓疼痛,寸關脈浮,關脈沉,稱為結胸。如果類似結胸的症狀,飲食如常,時而腹瀉,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稱為臟結(這是借結胸來說明臟結的不同)。舌苔白滑膩者,難以治療。又說:臟結沒有陽證(沒有太陽經表熱),沒有寒熱往來(沒有少陽經半表半裡的熱),病人反而很安靜(沒有陽明經裡熱),舌苔滑膩者,不可攻治(胸中有寒邪而丹田無溫熱,純陰虛寒應溫補)。

又說:病人脅肋下本來就有痞塊,連到臍旁疼痛,從小腹進入陰部筋絡者(寒邪凝結於三陰經,尤其嚴重的是肝經),這叫做臟結,會死。

這是借結胸來辨別臟結的不同。結胸與臟結症狀相似,但確實各有不同。結胸是邪氣結聚在胸中,按壓則痛;臟結是邪氣結聚在腸道之間,按壓也痛。所謂的類似結胸,指的是像結胸一樣按壓疼痛。但是胸部位置高,而臟腑位置低;胸部屬陽,而臟腑屬陰,雖然病狀相同,但所在位置不同。所以結胸不能進食,臟結則飲食如常;結胸不腹瀉,臟結時而腹瀉;結胸關脈沉,臟結則更細小沉緊。而其病邪從表入裡的過程,以及表邪尚未完全消失的原因,則沒有不同,所以結胸與臟結,寸脈都浮。

舌苔白滑膩者,內裡陽氣不振,入侵的邪氣已深,結聚的邪氣非攻不可除,但臟腑虛弱又不能攻治,所以說難以治療。此病涉及臟腑,是結聚在無形之氣分,五臟不通,所以稱為臟結。

這是承接上一條,說明臟結難以治療的原因。結胸是陽邪下陷,尚有陽證表現在外,所以脈象雖然沉緊,仍有可攻治的道理。臟結是逐漸積聚凝結而成陰邪,五臟的陽氣已經衰竭,外無煩躁潮熱的表證,沒有寒熱往來,病人反而很安靜,則內外溝通的機制都消失了。舌苔沒有黃黑芒刺的形狀,反而出現滑膩的苔,這是邪氣潛伏不發,正氣虛弱不振,雖然有硬滿的症狀,即使想要攻治,也無法攻治。這是前面難以治療的根本原因,所以這樣說明。

不得已,只能使用四逆湯、理中湯等溫補的方劑,或許還有生機。這一條是臟結的死證。臟結的證候,不僅傷寒有,雜病也會有。如果脅肋下本來就有痞塊,連到臍旁,則病情久而未必急劇。臍為生命的根本,臍旁是天樞穴的位置、氣機交會之處,肝脾腎三臟的陰氣在此凝結。連到臍旁疼痛,從小腹進入陰部筋絡,邪氣深入而非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