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二十六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六 (6)

1. 諸血方論

夫人生之血,賴氣升降,氣升則升,氣降則降,氣逆則逆,氣和則和,氣濁則亂,如此失血,豈不皆由氣濁遇熱妄行之所致也。大抵治血莫先清熱,氣清則血和,氣濁則血亂。斯言信矣。大凡失血,當先辨其血出何經,當用此經清氣之藥,然後涼血,審其虛實調治之。東垣云:傷寒家衄血者,仲景言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

若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脈已微者,二藥俱不可用,宜黃芩芍藥湯主之。經曰:諸見血,身熱脈大者,難治,是火邪勝也;身涼脈靜者,易治,是正氣復也。故《脈訣》云: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脈大即傾危,此之謂也。

犀角地黃湯,治傷寒汗下不解,鬱於經絡,隨氣湧泄為衄血,或溝道閉塞流入胃腹,吐出清血如鼻衄,吐血不盡,余血停留,致面色痿黃,大便黑者,更宜服之。(方見聲音門。)

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治男婦飲食傷胃,虛寒嘔吐,衄血。

小柴胡湯、茅蘇湯、人參湯、蘿蔔湯、血餘散,治諸嘔吐血。(方見前氣血門。)

三黃補血湯,治初見血及血多宜服。

熟地(一錢),生地(五分),當歸,川芎(各七分半),柴胡,黃耆,牡丹皮(各五分),升麻,芍藥(二錢)

上以水煎服,血不止可加桃仁五分,酒大黃,斟酌虛實用之。內卻去柴胡、升麻。

人參飲子,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去蘆,三分),黃耆(一錢),五味子(五個),白芍藥,甘草(各一錢),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二分)

上件為粗散,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

麥門冬飲子(《拔粹方》),治脾胃虛弱,氣促氣弱,精神短少,衄血吐血。(方見內傷門。)

歸脾湯,治思慮傷脾,不能統攝心血,以致反行,或吐血下血。(方見驚悸門。)

是齋白朮散(《簡易方》),治積熱吐血、咳血。若因飲食過度負重有傷脾胃而吐血者,最宜服之。惟忌食熱面、煎爆,一切發風之物。

白朮(二兩),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黃耆(蜜浸。各一兩),山藥,百合(去心。各七錢半),甘草(炙半兩),柴胡,前胡(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煎六分,溫服。

黃連解毒湯、三黃丸,治積熱吐血,咽膈不利。(並見火門。)

龍腦雞蘇丸,治膈熱咳嗽,或吐血衄血。(方見積熱門。)

茯苓補心湯,治心虛為邪氣所傷吐血。(方見虛勞門。)

四生丸(《良方》)治吐血衄血,陽盛於陰,血熱妄行。

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上研爛,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水三鍾,煎至一鍾,濾過溫服。

藕汁散(《濟生方》),治吐衄不止。

白話文:

諸血方論

人體的血液,依靠氣的升降運行而維持正常。氣上升則血上升,氣下降則血下降,氣逆則血逆,氣平和則血平和,氣濁則血液運行紊亂。因此,各種出血,大多是由於濁氣遇到熱邪而妄行造成的。總而言之,治療出血,首先要清熱,氣清則血和,氣濁則血亂,這句話是可信的。凡是出血,首先要辨別出血屬於哪條經絡,然後使用清解該經絡之氣的藥物,再輔以涼血的藥物,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調理。東垣先生說:傷寒病人鼻出血,仲景先生認為不能發汗,是因為脈象微弱。

如果脈象浮緊,用麻黃湯;脈象浮緩,用桂枝湯;脈象已經很微弱,這兩種藥都不能用,應該用黃芩芍藥湯治療。經書上說:凡是出現出血,伴隨身熱脈大者,難以治療,這是因為火邪太盛;如果身體涼、脈象平靜,則容易治療,這是因為正氣恢復了。《脈訣》中也說:鼻出血或吐血,脈象沉細,病情尚可;如果突然脈象洪大,則病情危急。

犀角地黃湯,用於治療傷寒汗下不暢,邪氣鬱結於經絡,隨著氣機的運行而湧泄而出導致鼻出血,或者因為經脈阻塞而流入胃腹,吐出清水樣的血,如同鼻出血一樣,吐血不止,殘餘的血液停滯,導致面色萎黃,大便黑色者,更應服用此方。(方劑詳見聲音門)

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用於治療男女因飲食傷及脾胃,出現虛寒嘔吐、鼻出血的症狀。

小柴胡湯、茅蘇湯、人參湯、蘿蔔湯、血餘散,用於治療各種嘔吐出血。(方劑詳見前氣血門)

三黃補血湯,用於治療初期出血及出血量多的情況。

組成:熟地黃(一錢)、生地黃(五分)、當歸、川芎(各七分半)、柴胡、黃耆、牡丹皮(各五分)、升麻、芍藥(各二錢)

用法:水煎服,出血不止可以加桃仁五分,酒大黃,根據虛實情況酌情增減。如果內熱明顯,可以去掉柴胡、升麻。

人參飲子,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氣弱,精神萎靡,鼻出血、吐血。

組成:人參(去蘆,三分)、黃耆(一錢)、五味子(五個)、白芍藥、甘草(各一錢)、當歸身(三分)、麥門冬(二分)

用法:以上藥物研成粗末,分成兩劑服用,每劑用一盞水八分煎至一盞,去渣,稍溫服。

麥門冬飲子(《拔粹方》),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短氣弱,精神萎靡,鼻出血、吐血。(方劑詳見內傷門)

歸脾湯,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傷脾,不能統攝心血,導致血液逆行,出現吐血或便血。(方劑詳見驚悸門)

是齋白朮散(《簡易方》),用於治療積熱導致的吐血、咳血。如果因飲食過度、負重勞累損傷脾胃而導致吐血,最宜服用此方。但是忌食熱面、油煎爆炒的食物,以及一切容易引起風邪的物品。

組成:白朮(二兩)、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黃耆(蜜浸,各一兩)、山藥、百合(去心,各七錢半)、甘草(炙,半兩)、柴胡、前胡(各二錢半)

用法:將藥物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鍾,加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六分,溫服。

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用於治療積熱導致的吐血,咽喉不利。(方劑詳見火門)

龍腦雞蘇丸,用於治療膈熱咳嗽,或吐血、鼻出血。(方劑詳見積熱門)

茯苓補心湯,用於治療心虛被邪氣侵犯導致的吐血。(方劑詳見虛勞門)

四生丸(《良方》)用於治療吐血、鼻出血,陽盛於陰,血熱妄行。

組成:鮮荷葉、鮮艾葉、鮮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用法:研磨成泥,製成雞蛋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丸,用水三鍾,煎至一鍾,過濾後溫服。

藕汁散(《濟生方》),用於治療吐血、鼻出血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