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二十六 (1)
卷之二十六 (1)
1. 血
2. 血論
人具此陰陽即有此血氣。氣,陽也;血,陰也。男以陽為主,則陽勝乎陰;女以陰為主,則陰勝乎陽。氣血之為病,男女則同耳。人皆知百病生於氣,又孰知血為百病之胎乎?血猶水也,水行乎地中百川,理則無壅遏之患,人之血脈一或凝滯於經絡、腸胃之間,百病由此而根矣。
乍寒乍熱,發黃發斑,譫妄驚狂,煩悶嘔惡,癡痰,自汗,烘熱,虛勞,尿淋,漏崩,吐衄咳唾,以致眩暈厥冷,昏聵迷忘,塊痛淤疼,起止遺溺,凡此數證,非血而何?經所謂先去其血,然後調之,良有以也。夫血得寒則閉澀,得熱則宣流,營氣虛竭,風冷交侵,固易為虛勞月閉之證。
其若出血等類,大抵多因蓄熱致之,營道一開解,血亦為之不禁矣。川芎、當歸,血中上藥也,出血諸證,每每以胃藥收功。蓋心主血,肝藏血,胃者又所以生其血,而能使真氣歸元,故其血自止。經又云乎,血隨氣行,氣逆則血逆,於此尤當加意。
白話文:
血論
人體因為有陰陽,所以才有血氣。氣屬陽,血屬陰。男性以陽氣為主,所以陽盛於陰;女性以陰氣為主,所以陰盛於陽。氣血導致的疾病,男女是一樣的。大家都知道百病生於氣,卻很少有人知道血液是百病的根源!血液就像水一樣,水在地下流淌成百川,只要順暢就不會有阻塞的禍患,人的血液如果在經絡、腸胃中阻塞,百病就由此而生。
忽冷忽熱、皮膚發黃長斑、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煩躁不安嘔吐、痴呆痰多、自汗、燥熱、虛弱、尿頻、月經失調、吐血衄血咳嗽咳痰,以至於頭暈眼花、四肢厥冷、昏迷健忘、腫塊疼痛,大小便失禁等等,這些症狀,不都是因為血液出了問題嗎?古籍中說要先處理血液問題,然後再調理其他,是有道理的。血液遇到寒邪就會凝滯,遇到熱邪就會奔流。營氣虛弱,風寒侵襲,就容易導致虛弱、月經閉止等症狀。
至於出血等症狀,大多是因為體內積聚了熱邪造成的,營氣通道一旦暢通,血液也就不再失控了。川芎、當歸是治療血液的良藥,出血的各種症狀,往往通過調理脾胃來達到療效。因為心主血脈,肝藏血,而脾胃負責生血,並能使真氣歸於根本,所以血液才能自行止住。古籍也說,血隨氣行,氣逆則血逆,這點尤其要注意。
3. 血疾證治
血崩,芎歸湯加南木香,下震靈丹。
血崩帶下,膠艾湯,以海螵蛸炙黃刮碎,和入同煎,吞產寶固經丸,並局方澤蘭丸。
血氣虛損,腰腹疼痛,當歸建中湯加南木香,若自汗則去木香,加人參、白朮。
嗽血,咯血,局方大阿膠丸加木香末少許,略煎,食後服。
肺熱嗽血,金沸草散(方見咳嗽門),加桑白皮、天門冬去心同煎,乘熱調大阿膠丸服。
霍亂吐瀉,瀉血不止,正料治中湯。(方見諸氣類。)
大便下血,芎歸湯加炒槐花。
口舌出血方,槐花曬乾為末,敷之。
血遇熱則宣流,故止血多用涼藥,然亦有氣虛挾寒,陰陽不相為守,營氣虛散,血亦錯行,所謂陽虛陰必走是爾,外證必有虛冷之狀,法當溫中,使血自歸於經絡,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局方七氣湯(方見諸氣類)加川芎,或甘草乾薑湯,其效甚著。又有飲食傷胃,或胃虛不能傳化,其氣逆上,亦令吐衄,木香理中湯、甘草乾薑湯通用。
五丹丸治虛極而壅氣不歸元,衄血,喘嗽痰作,來復丹、黑錫丹、震靈丹、金液丹各一帖,養正丹二帖,上件別研細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生料理中湯加木香送下,或沸湯調蘇合香丸下。(方見諸氣類。)
出血諸證,每以胃藥收功,用木香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二分,枳殼散一分(方見諸氣類。)夾和米湯,乘熱調下,或真方四君子湯夾和小烏沉湯,米湯調下。以上並用薑棗略煎亦得。上藥不惟養胃,蓋以調氣輩與之並行,若夫桔梗枳殼湯方(見諸氣類。)夾和二陳湯,(方見諸氣類。)薑棗同煎,入蘇合香丸少許佐之,又調氣之上藥也。
蘇沒沉麝丸,治諸血諸氣痛不可忍。
血竭,沒藥,沉香,辰砂(各一分),木香,麝香(各半分)
上生為末,瓷器熬,生甘草膏丸如皂子大。每一丸,姜鹽湯嚼下。產後血痛、氣痛並主之,亦治脾痛。
桂香丸,治月事不調,心腹刺痛,寒熱間作。
當歸鬚,川芎,赤芍藥,牡丹皮,南木香,細辛,辣桂(並曬乾),延胡索(略炒),乳香,沒藥(等分)
上煮米醋,將乳香,沒藥為膏,余藥末之,揉和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續斷煎湯送下。有熱多加生槐花煎湯。
調榮湯,治淤血不消,臍腹引腰背俱痛。
川芎,當歸,芍藥,生乾地黃,三稜,莪朮,白芷,延胡索,蒲黃,香附子,澤蘭,細辛,川白姜,厚朴(制),桃仁(浸,去皮,焙。各二分),辣桂,半夏(制),甘草(炙。各三分)
上銼散。每服三錢,薑棗煎,食前服。
縮砂湯,治胎動腹脅腰痛,或忍痛失氣,胎又不動,或血水間下。
縮砂,桑寄生(各半兩),當歸,川芎,艾葉(炒),阿膠(炒酥。各三錢),南木香,甘草(炙。各二錢)
白話文:
血疾證治
血崩:用芎歸湯,加入南木香,再服用震靈丹。
血崩伴有帶下:服用膠艾湯,將海螵蛸炙黃後刮碎,加入膠艾湯一起煎煮,服用產寶固經丸和澤蘭丸。
血氣虛損,腰腹疼痛:服用當歸建中湯,加入南木香;若伴有自汗,則去掉南木香,加入人參、白朮。
咳血、咯血:服用局方大阿膠丸,加入少量木香末,稍微煎煮後,飯後服用。
肺熱咳血:服用金沸草散(方劑見咳嗽門),加入桑白皮、去心天門冬一起煎煮,趁熱服用大阿膠丸。
霍亂導致吐瀉,且出血不止:服用正料治中湯(方劑見諸氣類)。
大便出血:服用芎歸湯,加入炒過的槐花。
口舌出血:將槐花曬乾磨成粉末,敷在患處。
出血與熱有關,故止血常用涼藥,但也有氣虛夾寒、陰陽失衡、營氣虛散導致出血的情況,這屬於陽虛陰損,外在症狀會呈現虛寒,應溫中補虛,使血液回歸經絡,可用理中湯加南木香,或局方七氣湯(方劑見諸氣類)加川芎,或甘草乾薑湯,療效顯著。若因飲食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氣逆上衝而導致吐血、鼻出血,則可用木香理中湯或甘草乾薑湯。
五丹丸用於治療因氣虛極度壅滯而不能歸元,伴有鼻出血、喘嗽痰多的情況:將來復丹、黑錫丹、震靈丹、金液丹各一帖,養正丹二帖,研磨成細末,用米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生薑、大棗煎煮的理中湯加南木香送服,或用沸水沖服蘇合香丸(方劑見諸氣類)。
各種出血症狀,常用胃藥來收效,可用木香理中湯,或參苓白朮散二份、枳殼散一份(方劑見諸氣類)混合米湯,趁熱服用,或真方四君子湯與小烏沉湯混合,用米湯送服。以上藥方都可用薑棗略煎。這些藥物不僅養胃,更能調和氣血。像桔梗枳殼湯(方劑見諸氣類)與二陳湯(方劑見諸氣類)混合,加薑棗同煎,再加入少許蘇合香丸,也是調和氣血的上乘藥方。
蘇沒沉麝丸:治療各種出血和氣痛難忍的症狀。藥材包括血竭、沒藥、沉香、辰砂(各一分),木香、麝香(各半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瓷器熬製,加生甘草膏製成皂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薑鹽水送服。產後血痛、氣痛均可用,也可治療脾痛。
桂香丸:治療月經不調,心腹刺痛,寒熱交替的症狀。藥材包括當歸鬚、川芎、赤芍藥、牡丹皮、南木香、細辛、辣桂(均曬乾)、延胡索(略炒)、乳香、沒藥(等分)。用米醋煮藥,將乳香、沒藥熬製成膏,其他藥材磨成粉末,混合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續斷煎煮的湯水送服。若有熱症,可加生槐花煎湯服用。
調榮湯:治療瘀血不消,臍腹至腰背疼痛的症狀。藥材包括川芎、當歸、芍藥、生地黃、三稜、莪朮、白芷、延胡索、蒲黃、香附子、澤蘭、細辛、川白姜、厚朴(制)、桃仁(浸泡、去皮、烘乾)、辣桂、半夏(制)、甘草(炙)。每服三錢,用薑棗煎煮,飯前服用。
縮砂湯:治療胎動不安,腹脅腰痛,或疼痛難忍、氣短、胎兒不動,或伴有血水下流的症狀。藥材包括縮砂、桑寄生(各半兩)、當歸、川芎、艾葉(炒)、阿膠(炒酥)、南木香、甘草(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