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二十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 (1)

1. 附楊梅瘡方

防風通聖散,治楊梅瘡初起疼痛,憎寒壯熱。(方見中風門。)

本方每服加山牛四兩,如汗多去麻黃,大便溏去硝、黃服之。

又方

冷飯糰(一名土茯苓),五加皮,白蘚皮,防風,白芍藥,木瓜(各一兩半),皂角,白醜(各三十粒),生地黃(酒洗),地骨皮,牛膝,黃連,槐花,川芎,尋風藤,威靈仙,白茯苓,杜仲(炒斷絲),白芷,當歸(酒浸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荊芥穗(一兩半)

上㕮咀,作二十服,每服用水一鍾,酒一鍾煎至一鍾,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忌牛肉。

又方

當歸,連翹,羌活,荊芥穗,薄荷葉,枳殼,黃柏,茯苓,車前子,防風,木通,芍藥,川芎(頭上用),山梔,桔梗,天花粉,殭蠶,白芷,甘草,金銀花,獨活(各一兩),柴胡,前胡(各半兩)

上㕮咀,作二十服,每服用水二鍾,煎至八分,溫服。上多食後服,下多食前服,服此仍用熏藥並治。

一方,治楊梅瘡神效。

人參,白朮,當歸,生地黃(各一錢二分),防風(一錢五分),木通,苦參,川芎,連翹,薏苡仁(各一錢),木瓜,皂角刺,天花粉(各八分),甘草,羌活,青風藤(各五分),白蘚皮(一錢),山牛(三兩),金銀花(一錢八分)

上㕮咀。每服水三碗,煎至二碗,一次用,渣並二次。忌燒酒、茶、牛肉。

熏楊梅瘡方

雄黃,沉香(各三分),乳香,沒藥,硃砂(各五分),血竭(三分),黑鉛,水銀(各一錢)

上為末,均作紙捻七條,用香油點燈放床上,令病人兩腿抱住,上用單被通身蓋之,口噙冷水,頻頻換之則不損口,頭一日用三條,後每日用一條熏之有效。

一方,治楊梅癰漏腫塊。

杜枸杞子,防風,牛膝,牙皂,枳殼,當歸,連翹,苦參,罌粟殼,殭蠶,赤芍藥,杜仲,荊芥,白蘚皮,川芎,皂角刺,木瓜,防己,薏苡仁,天麻,木通,金銀花,茯苓(各等分),黃柏,牛蒡子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冷飯糰四兩,用水五碗,煎三碗,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忌食雞、魚、牛肉、煎炒。虛者人參服之神效。外用秘傳止血定痛生肌散摻之,去腐生新收口。(方見折傷門。)

白話文:

附楊梅瘡方

防風通聖散可以治療楊梅瘡初期疼痛、畏寒發熱。(方劑詳見中風門)

服用本方時,每劑需加山牛四兩。若出汗太多,則去除麻黃;若大便稀溏,則去除硝石和黃連。

另一個方劑:

冷飯糰(即土茯苓)、五加皮、白鮮皮、防風、白芍藥、木瓜(各一兩半)、皂角、白丑(各三十粒)、生地黃(酒洗)、地骨皮、牛膝、黃連、槐花、川芎、尋風藤、威靈仙、白茯苓、杜仲(炒至斷絲)、白芷、當歸(酒浸洗,各一兩)、甘草(炙,半兩)、荊芥穗(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分成二十劑,每劑用一碗水、一碗酒煎煮至一碗,飯後服用(上焦病症)或飯前服用(下焦病症),忌食牛肉。

另一個方劑:

當歸、連翹、羌活、荊芥穗、薄荷葉、枳殼、黃柏、茯苓、車前子、防風、木通、芍藥、川芎(取藥材的頭部)、山梔、桔梗、天花粉、殭蠶、白芷、甘草、金銀花、獨活(各一兩)、柴胡、前胡(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分成二十劑,每劑用兩碗水煎煮至八分滿,溫服。飯後服用(上焦病症)或飯前服用(下焦病症),服用此方同時需配合燻藥治療。

一個治療楊梅瘡特效方:

人參、白朮、當歸、生地黃(各一錢二分)、防風(一錢五分)、木通、苦參、川芎、連翹、薏苡仁(各一錢)、木瓜、皂角刺、天花粉(各八分)、甘草、羌活、青風藤(各五分)、白鮮皮(一錢)、山牛(三兩)、金銀花(一錢八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劑用三碗水煎煮至兩碗,一次服用,藥渣可再煎煮一次。忌食燒酒、茶、牛肉。

熏治楊梅瘡方:

雄黃、沉香(各三分)、乳香、沒藥、硃砂(各五分)、血竭(三分)、黑鉛、水銀(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七支紙捻,用香油點燈,放在床上,讓病人兩腿夾住,用單被蓋住全身,口中含冷水,經常更換冷水以免損傷口腔。第一天用三支,之後每天用一支熏患處,療效顯著。

一個治療楊梅瘡引起的癰腫塊的方劑:

枸杞子、防風、牛膝、牙皂、枳殼、當歸、連翹、苦參、罌粟殼、殭蠶、赤芍藥、杜仲、荊芥、白鮮皮、川芎、皂角刺、木瓜、防己、薏苡仁、天麻、木通、金銀花、茯苓(各等分)、黃柏、牛蒡子。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劑用一兩藥末,加冷飯糰四兩,用水五碗煎煮至三碗,飯後服用(上焦病症)或飯前服用(下焦病症)。忌食雞、魚、牛肉,以及煎炒的食物。體虛者服用人參效果更佳。外用秘傳止血定痛生肌散敷於患處,可去腐生新,收口癒合。(方劑詳見折傷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