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瀛

《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附諸方

當歸飲子,治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現皮膚,遍身瘡疥,或腫癢膿水浸淫,或發赤疹㾦瘤。當歸,川芎,芍藥,地黃,防風,白蒺藜(炒,去刺),荊芥穗(各一錢七分),何首烏,黃耆,甘草(各八分半)

上㕮咀,分二帖,每帖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連翹飲,治諸惡瘡,痛癢不定,心煩口乾,及婦人血風紅斑圓點,開爛成瘡流黃汁。

川芎,當歸,芍藥,地黃,防風,荊芥,連翹,牛蒡子(炒,研破),山梔,黃芩,瞿麥,木通,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甘草(各等分)

上㕮咀,每帖七錢,水二盞,燈心二十莖同,煎八分服。

一方,治一切疥瘡。

雄黃(五錢),樟腦(五分),大楓子(取肉),斑蝥(去足、翅,炒。各十隻),狗脊,蛇床子,寒水石,硫黃(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疥瘡用桕油調搽,癬瘡用柏油調搽。

一方,治疥瘡神效。

大楓子肉,樟腦(各一兩),水銀,皂礬(各一錢),油核桃肉,桕燭油

先將大楓子搗爛,次加樟腦、水銀、皂礬、核桃,碾和為末,再將桕油熬化入藥和勻,抓破瘡搽之效。

一方,治凍爛腳成瘡。

黑附子(生,去皮臍)

上為末,面水調貼。

白蘞散,治凍耳成瘡癢痛。

黃柏,白蘞(各五錢)

上為末,先湯洗,次用香油調敷。

治手足皸裂方

瀝青二兩,黃蠟一兩,共熬攪勻,瓦罐盛貯。先以熱湯洗,令皮軟,拭乾,將藥於慢火上略炙,擦敷。

一方,治手足皸裂,春夏不愈者。

生薑汁,紅糟,鹽,豬膏(臘月者佳)

上研爛炒熟,擦入皸內,一時雖痛,少許使皮軟皸合,再擦即安。

一方,治腳跟皸。

用頭髮一大握,桐油一碗,於瓦器內熬,候油沸頭髮化爛,出火攤冷,以瓦器收貯,勿令灰入。每用百沸湯泡洗皸裂令軟,拭乾,敷其上即安。一方加米粉。

白話文:

附諸方

當歸飲子,用於治療心血凝滯、內有風熱,導致皮膚出現遍身瘡疥,可能伴隨腫脹、瘙癢、膿水浸漬,或出現紅疹、腫瘤等症狀。藥方組成:當歸、川芎、芍藥、地黃、防風、炒白蒺藜(去刺)、荊芥穗(以上各一錢七分),何首烏、黃耆、甘草(以上各八分半)。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分成兩劑,每劑用兩盞水,加三片薑,煎煮至八分,溫服。

連翹飲,用於治療各種惡瘡,症狀為疼痛瘙癢不定,心煩口乾,以及婦女因血風導致的紅斑點,可能潰爛流出黃色膿液。藥方組成:川芎、當歸、芍藥、地黃、防風、荊芥、連翹、炒牛蒡子(研磨)、山梔、黃芩、瞿麥、木通、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甘草(以上各等分)。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劑七錢,用兩盞水,加二十莖燈心草同煎,煎煮至八分服用。

一方,治療各種疥瘡。藥方組成:雄黃(五錢)、樟腦(五分)、大楓子肉、斑蝥(去足翅,炒,各十隻)、狗脊、蛇床子、寒水石、硫黃(以上各五錢)。將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疥瘡用桕油調和塗抹,癬瘡用柏油調和塗抹。

一方,治療疥瘡,療效顯著。藥方組成:大楓子肉、樟腦(各一兩)、水銀、皂礬(各一錢)、油核桃肉、桕燭油。先將大楓子搗爛,然後加入樟腦、水銀、皂礬、核桃肉,研磨成粉末,再將桕油熬化後與藥粉混合均勻,塗抹於抓破的瘡瘍處。

一方,治療凍傷導致的腳部潰爛。藥方組成:生黑附子(去皮臍)。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粉調和後敷貼患處。

白蘞散,治療凍傷導致的耳朵潰爛,症狀為瘙癢疼痛。藥方組成:黃柏、白蘞(各五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先用熱水清洗患處,然後用香油調和藥粉敷貼。

治療手足皸裂:瀝青二兩,黃蠟一兩,一起熬煮攪拌均勻,盛放在瓦罐中保存。使用時,先用熱水清洗患處使皮膚軟化,擦乾後,將藥物放在慢火上略微加熱,然後塗抹在患處。

一方,治療春夏季節持續的手足皸裂。藥方組成:生薑汁、紅糟、鹽、豬膏(臘月豬膏最佳)。將藥材研磨成糊狀後炒熟,塗抹在皸裂處,雖然一開始會感到疼痛,但稍後皮膚會軟化,皸裂癒合,再次塗抹即可。

一方,治療腳跟皸裂。藥方組成:頭髮一大把,桐油一碗。將頭髮和桐油放在瓦器中熬煮,待油沸騰頭髮化爛後,離火冷卻,儲存在瓦器中,避免灰塵進入。使用時,先用沸水浸泡患處使皮膚軟化,擦乾後,將藥膏塗抹在患處即可。另一方在此基礎上加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