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齋直指方論》~ 卷之二十二 (2)
卷之二十二 (2)
1. 癰疽方論
活血排膿,斂毒去腐,生新收口,人所共知也,孰知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主血脈,心通諸竅,如茯苓、茯神、遠志、益智、石菖蒲等輩,又當佐助於其間,抑使病人不得憂驚嗔怒,勞精疲神有觸於心,尤關利害。
五臟六腑所包者,一膜耳!人有患疽,醫療兩月,新肉已平,夜寐中乾者,攻擊疾呼,驚觸入心,新肉開裂,醫者謂其肉膜已破,而後肉開,神仙莫救,果非心乎?於此又能精加飲食,使胃氣有所充,和劑救里,使內氣得所養,有諸中,形諸外,理勢必然。切戒癰疽成形以後,不得通利大便。
上醫宣毒,蓋用車螯、栝蔞、甘草、紫草等類,以乳香、沒藥佐之,若大黃則不敢輕用也。如其有熱,即以赤茯苓、麥門冬、桑白皮、燈心草,利其熱於小便之中,或以杯勺黑豆,入紫蘇、生薑,如豆湯法,亦能疏導。若夫瘡口淤熱而焮疼,卻暫用升麻、山豆根、厚黃柏煎湯入麝,為之熏洗。
或瘡口斂平,尚留一竅,經時汁水不幹者,其中必有淫蟲朽骨,當以藥消蝕而盡除之。婦人患此,適值月候不行,尤當急為調血。所謂大寒大熱,大渴大吐,大痛狂言,無事喜笑,鼻青唇慘,赤暈不收,膿青血黯,膿血腥臭,血流不止,小便如淋,結硬過月方發,硬如石榴不破,多日不腫不疼,昏睡不知痛癢,患熱恣意取涼,沉重痿弱,氣乏,肩項動掉不便,心病臉如脂坯,貼藥鮮血常流,膿如赤白下痢,眼小竄視,而白睛青黑,膿血大泄,而焮腫且堅,聲嘶色脫,而肢體腫浮,氣短喘粗,而恍惚嗜腫煩躁,時嗽而腹痛,渴甚,飲食不下,而服藥即嘔,與夫吃逆嗽喘、大便泄瀉,皆惡證也。
抑尤有內外之別焉,疽初發來,一粒如麻豆許,身體即熱,患處亦熱,腫大而高,多生疼痛,破後肉色紅紫,此為外發,縱使極大,用藥有條,百無一失。自發疽以來,不問小大,身體無熱,但覺倦怠,瘡亦不熱,數日之間漸漸開闊,不腫不高,不焮不痛,低陷而壞爛,肉色紫黑,此為內發,盧扁無如之何。蓋其未發以前,臟腑已先潰爛矣,此又善惡之衡鑑云。
雖然,癰疽治法,已條列於前矣,究其病源有風、有氣、有食、有藥毒、有勞損、而所受不同焉。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食則發寒熱,藥毒則堅硬,勞損則瘦弱,此外證之為可驗也。風氣食三種易療,藥毒勞損二者難醫,大概風毒當驅風,氣毒當調氣,食毒當消積,勞損當補虛,藥毒則黑豆汁利之,甘草、生薑解之,丹砂則羊血、綠豆可以為佐。登山到頂,酌水問源,故推明本始,以為瘍醫一發之助。
白話文:
癰疽方論
治療癰疽,關鍵在於活血排膿、斂毒去腐、生新收口,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很多人不知道,各種痛癢瘡瘍都與心臟有關。心主血脈,心通諸竅,因此治療時,茯苓、茯神、遠志、益智、石菖蒲等藥材也應當配合使用。更重要的是,要讓病人避免憂慮、驚恐、憤怒等情緒,避免勞累傷神,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心臟,對病情非常不利。
人體五臟六腑都包裹在一層膜內。如果有人患了疽,治療兩個月後新肉已經長平,但在夜間睡眠中卻因乾燥而驚呼,受到驚嚇,導致新肉裂開,醫生會說肉膜破裂,然後肉才開裂,即使神仙也救不了。這不正說明心臟的作用至關重要嗎?此時更要精心配備飲食,使胃氣充盈,用溫和的藥劑調理內臟,使內氣得到滋養。「有諸於內,形諸於外」,這是必然的道理。切記,癰疽形成後,大便一定要通暢。
上等的醫生治療癰疽,常用車前子、栝樓、甘草、紫草等藥材,再用乳香、沒藥輔助。但大黃這種藥物,不敢輕易使用。如果病人有熱症,就用赤茯苓、麥門冬、桑白皮、燈心草等藥物,利其熱於小便;或者用黑豆加紫蘇、生薑煮成豆湯,也能疏通經絡。如果瘡口淤熱腫痛,可以暫時用升麻、山豆根、厚樸、黃柏煎湯,再加入麝香,用來熏洗。
如果瘡口已經癒合,但還留有一個小孔,經久不乾,裡面一定有蟲子或腐骨,要用藥物消蝕乾淨。婦女患此病,如果正值月經不調,更要及時調理血液。
像大寒大熱、大渴大吐、劇痛狂言、無故喜笑、鼻青唇慘、紅暈不退、膿液青綠、血液暗黑、膿血腥臭、出血不止、小便困難、結塊超過一個月才發病、硬如石榴且不易破潰、多日不腫不痛、昏睡不知痛癢、患熱卻恣意取涼、身體沉重虛弱無力、肩項活動不便、面色蒼白如脂粉、貼藥後鮮血常流、膿液像赤白痢疾一樣、眼球震顫、眼白青黑、膿血大量流出、腫脹堅硬、聲音嘶啞、肢體浮腫、呼吸急促、神志恍惚煩躁不安、咳嗽腹痛、口渴嚴重、飲食不下、服藥就嘔吐、呃逆咳嗽喘息、大便瀉洩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嚴重的病症。
此外,癰疽還有內外之分。疽初發時,像麻豆一樣大小,身體和患處都發熱,腫大且高聳,疼痛劇烈,破潰後肉色紅紫,這是外發性癰疽,即使非常嚴重,只要用藥得當,也能痊癒。而內發性癰疽則自發病以來,無論大小,身體不發熱,只覺疲倦,瘡瘍也不發熱,幾天內逐漸擴大,不腫不高,不紅不痛,低陷且腐爛,肉色紫黑,這種情況,即使是名醫也束手無策。因為在它發病之前,臟腑已經先潰爛了,這是判斷預後好壞的重要標誌。
雖然癰疽的治療方法已經在前面列舉,但究其病因,有風、有氣、有飲食積滯、有藥物中毒、有勞損,而致病的因素不同,表現的症狀也不同。風則多癢,氣則多痛,飲食積滯則發寒熱,藥物中毒則堅硬,勞損則虛弱,這些都是可以驗證的。風、氣、飲食積滯三種比較容易治療,藥物中毒和勞損則難以治療。總的來說,風毒應該驅風,氣毒應該調氣,飲食積滯應該消積,勞損應該補虛。藥物中毒可以用黑豆汁治療,甘草、生薑解毒,如果中毒是丹砂,可以用羊血、綠豆解毒。登山到頂,才能知曉水源,因此要追究病因本源,才能更好地治療癰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