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四 (13)
卷四 (13)
1. 幼科總賦下篇
(服之得活者數人。《兒科準繩》。)吐衄流血,自屬陽浮;(因積熱所致,亦間有虛寒症。曾氏。)盜汗晡潮,亦由食積。(曾氏曰:小兒無疾,盜汗如水,此名積症,盜汗由脾冷所致,宜先消後補。又《脈經》云:小腸有宿食,常暮發熱,明日復止。)盤腸內釣,(腹痛曲腰,乾哭無淚,面青白,唇黑肢冷。
)淋洗先用蔥湯;(熨臍腹間,次用木香磨汁滾數沸,調乳香、沒藥末,只一服效。曾氏。)撮口臍風,(面青,吐白沫,須看牙齦有水泡如粟,以銀針挑破,出膿血少許即愈。)救急無如艾灼臍下。(《治法匯》。)重舌宜刺之令出血須摻炒蒲黃,(不過三次愈。湯氏。)胎熱症宜行釀乳法。
(澤瀉、豬苓、赤茯苓、花粉、生地、茵陳、甘草煎。食後捏去舊乳,卻服)遺尿(日間頻數)咬牙,腎弱乃其素稟;(地黃丸加鹿茸。)頸癭項核,(耳前後至缺盆,筋結小核如貫珠,隱於肌肉之間,此稟母之)肝火為患本於先天。(九味肥兒丸:胡連、黃連、木香、龍膽、蕪荑、雷丸、鶴蝨等分,粟米飯丸,方中尚有麝香。注云不用尤效。
薛氏。)鶴節(肌瘦骨露,如鶴之足,乃腎虛不生骨髓)多宜填補,(地黃丸加鹿茸、牛膝。湯氏。)龜胸(由風邪所乘,或痰凝肺熱之故)卻利通宣。(大黃治肺熱膈滿,大黃、天冬、百合、杏仁,木通、桑皮、甜葶藶、石膏,蜜丸。薛氏。)龜背(由客風吹脊入髓所致)每成痼疾,灸法(十救一二)亦少十全。
五硬(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作痛,連於胸膈,手足心冷而硬)由陽氣之不營(於四末,獨陰無陽,故難治。)補脾平肝是急;(六君子加薑、桂、升,柴,仍參急慢驚風門治之。)五軟由臟真之本怯,(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為五軟。)滋腎地黃丸益胃補中益氣湯為先。
(並同上。)蘇合丸灌中惡而卒死,(卒然心腹刺痛,悶亂欲死。巢氏。)龍膽湯(膽草、柴胡、黃芩、桔梗、鉤藤、炙草、茯苓、芍藥、大黃、蜣螂,為散煎服)救客件而似癇。(吐利腹痛,面變五色,狀如發癇,但眼不上插耳。同上。)至於胎毒發丹,赤遊風火焰丹,並由伏熱使然,解毒更須針砭,否則塗藥防危,概砭應虞致變,(治此症用砭法,必勢危氣壯血實者始宜之。否則不得概用。
若度其勢,必展引咽頸腹心陰尻諸虛處,可先塗藥以護之,仍砭其引頭所向,微出惡血以泄其毒。上並詳《準繩》兒科。)
白話文:
幼科總賦下篇
服用某些藥方後,曾有數人因此痊癒。(出自《兒科準繩》)吐血、流鼻血等出血症狀,屬陽氣浮越所致;(因體內積熱引起,偶爾也有虛寒的病例。曾氏語)盜汗、午後潮熱,也是由於積食造成。(曾氏說:小兒無病卻盜汗如水,這叫做積症,盜汗是脾胃虛寒所致,應先消積再補益。另《脈經》記載:小腸有宿食,常在傍晚發熱,第二天就好了。)腸絞痛(腹痛彎腰,哭泣卻沒有眼淚,面色青白,嘴唇發黑,四肢冰冷),先用蔥湯清洗;(溫敷肚臍和腹部,然後用木香磨成汁,煮沸後,再加入乳香、沒藥末,只需服用一次就有效。曾氏語)口角歪斜、臍風(面色青白,吐白沫,須觀察牙齦是否有像小米粒一樣的水泡,用銀針挑破,排出少量膿血即可痊癒),急救時可用艾灸肚臍下方。(出自《治法匯》)舌頭腫大應刺破放血,並敷上炒過的蒲黃,(通常三次就能痊癒。湯氏語)胎熱症宜採用行釀乳法。(用澤瀉、豬苓、赤茯苓、花粉、生地、茵陳、甘草煎煮。飯後擠掉舊乳,再服用)遺尿(白天小便次數頻繁)、磨牙,是腎虛的體質因素;(地黃丸加入鹿茸)頸部淋巴結腫大(耳朵前後到鎖骨,筋絡腫結的小硬塊像串珠一樣,隱藏在肌肉之間,這是先天稟賦不足造成的),肝火旺盛是根本原因。(九味肥兒丸:胡連、黃連、木香、龍膽、蕪荑、雷丸、鶴蝨等分量,用粟米飯做成丸藥,方中還有麝香。註解說不用麝香效果更好。薛氏語)鶴膝足(肌肉消瘦,骨骼突出,像鶴的腿一樣,這是腎虛不能生長骨髓)大多需要補益;(地黃丸加入鹿茸、牛膝。湯氏語)雞胸(由於風邪侵襲,或痰凝肺熱所致)應利濕通宣。(用大黃治療肺熱胸悶,大黃、天冬、百合、杏仁、木通、桑皮、甜葶藶、石膏,製成蜜丸。薛氏語)駝背(因風邪吹襲脊椎進入骨髓所致)常常成為頑疾,灸法(十救一二)也難以完全治癒。
五硬症(仰頭呼吸,難以活動,氣體阻塞疼痛,連到胸膈,手腳冰冷發硬)是陽氣不能運送到四肢末端(陰盛陽虛,所以難治),補脾平肝是當務之急;(六君子湯加入生薑、桂枝、升麻、柴胡,同時參考治療急慢驚風的藥方)五軟症是臟腑元氣不足造成的,(頭軟、頸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為五軟)滋陰補腎的地黃丸和益胃補中益氣湯是首選。(與上相同)服用蘇合丸治療中惡而突然死亡,(突然心腹劇痛,胸悶煩亂,快要死了。巢氏語)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柴胡、黃芩、桔梗、鉤藤、炙甘草、茯苓、白芍藥、大黃、蜣螂,做成散劑煎服)治療客邪引起的類似癇證。(嘔吐腹瀉,面色變幻,症狀像發癇,但眼睛不會上翻,耳朵也不會豎起來。同上)至於胎毒引起的丹毒,赤遊風,火焰丹等,都是由於伏熱引起,治療解毒更需要針灸,否則只塗藥防治,風險很大,針灸也應謹慎使用,(治療此症用針灸法,必須是病情危急,氣盛血實者才適用。否則不能一概而論。如果考慮到病情,必須在咽喉、頸部、腹部、心臟、陰部等虛弱部位先塗藥保護,然後針灸引導毒氣,排出少量惡血以解毒。以上詳細內容請參考《兒科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