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針經》~ 卷三 (3)
卷三 (3)
1. 溫疫下篇
詳行邪伏邪條。)主客交渾之理尤信。(一切虛證夙疾,再患疫病,正氣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與血脈合而為一,結為痼疾,最難得解,乘其症未大壞,急用三甲散,多有得生。並約吳氏者,詳主客交條。《溫疫論》。)用石膏而活人無算,(曉嵐紀氏云:乾隆癸丑,京中春夏多疫,以張景岳法治者多死,以吳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驗。
有桐城一醫,用重劑石膏,應手而痊,踵其法者,活人無算,此亦五運六氣適值是年,未可執為通例也。)豈諸家之立法皆非,宗張吳而流弊或均,(鄒氏云:是症惟張景岳、喻嘉言、吳又可論之最詳。然宗張喻二氏,恐有遺邪留患,若宗吳氏,又恐邪去正傷云云。)則斯篇之折衷頗允。
附:《醫級》摘要
吐滿熱昏脈細勁,再逆危亡;下利脈實胸堅,變於三六。陽澀陰弦者宜溫,寸浮關沉者宜陷。溫瘧則陰陽俱盛,風溫則尺寸皆浮。陽數陰洪者陽毒,陰急陽弱者濕溫。
白話文:
溫疫下篇
詳細說明邪氣入侵和潛伏的條款。主客(邪正)交戰渾濁的道理尤其可信。所有虛證和舊疾,再次患上疫病,正氣衰弱,不能將表邪排出體外,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與血脈結合為一,形成頑固的疾病,最難治愈。趁著病情還沒嚴重惡化,趕緊服用三甲散,很多人都因此活了下來。關於吳氏(吳又可)的治療方法,詳見主客交戰的條款。《溫疫論》。
用石膏而救活無數人。(曉嵐紀氏說:乾隆癸丑年,京城春夏疫病流行,用張景岳的方法治療的很多人都死了,用吳又可的方法治療,效果也不太好。有一個桐城醫生,使用大劑量的石膏,治病立竿見影,效仿他的方法的人,救活了無數人,這也是因為五運六氣恰好適合那一年,不能作為普遍的規律。)難道各家療法都不對?遵循張景岳、吳又可的療法,弊端或許都一樣。(鄒氏說:這個病症只有張景岳、喻嘉言、吳又可論述得最詳細。但是,如果遵循張喻二氏的療法,恐怕會有邪氣殘留,留下後患;如果遵循吳氏的療法,又恐怕會邪氣去除而正氣受傷等等。)所以,這篇論文的折衷意見相當合理。
附:《醫級》摘要
吐逆、腹脹、發熱、昏迷,脈搏細而有力,脈象再次逆轉則危及生命;下痢、脈搏有力、胸部堅硬,病情變化會在三、六天內出現。脈象陽氣澀滯、陰氣弦急者宜溫補;寸脈浮、關脈沉者宜瀉下。溫瘧則陰陽都盛,風溫則寸關脈都浮。陽脈數而有力、陰脈洪大者是陽毒,陰脈急促而陽脈弱者是濕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