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八會穴

回本書目錄

八會穴

1. 八會穴

骨會大杼。大杼,一名大椎穴,在項後第一椎,兩旁各一寸五分。諸骨自此往下支生,故骨會於大杼。筋會陽陵泉。陽陵泉,足少陽之穴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為眾筋聚會之所。血會膈俞。穴在背第七椎骨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諸筋之血皆從膈膜而上下。髓會絕骨。絕骨亦少陽穴,在足外踝上三寸,以踝上小骨絕處為是。

腑會太倉。胃化氣以養六腑,故腑會太倉。脈會太淵。太淵穴在掌後橫陷中,近寸口,《經》曰:寸口者,脈之大會也。氣會三焦。三焦,上中下三焦也。臟會季脅。季脅,章門也。乃足厥陰肝經之穴,帶脈發於此也。

白話文:

骨骼的會聚點在大杼穴。大杼,另一個名字叫大椎穴,位於頸部後方第一根脊椎,兩側各離一寸五分的地方。因為所有的骨骼都是從這裡開始向下分支生長,所以稱為骨會的大杼。

筋絡的會聚點在陽陵泉穴。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的凹陷處,這是多數筋絡聚集的地方。

血液的會聚點在膈俞穴。膈俞穴位於背部第七根脊椎下方,兩側各離一寸五分的位置,所有筋絡的血液都通過膈膜上下流通。

骨髓的會聚點在絕骨穴。絕骨也是少陽膽經的穴位,位於腳外踝上方三寸,以踝骨上方的小骨斷開處為準。

腑臟的會聚點在太倉穴。胃能化生氣血,滋養六腑,因此腑會在太倉。

脈絡的會聚點在太淵穴。太淵穴位於手掌後方的橫紋凹陷處,靠近寸口,《黃帝內經》有言:寸口是脈絡的主要會聚點。

氣的會聚點在三焦。三焦指的是上、中、下三焦。

臟器的會聚點在季脅穴。季脅,也就是章門穴。這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帶脈從此處發出。